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翻译英语翻译教学主体交往系统建构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89 浏览:15128
论文导读:综述18-290.2.1宏观探讨走势18-190.2.2微观细节探讨19-280.2.3相关评价28-290.3本探讨介绍29-340.3.1主要内容29-300.3.2基本观点30-310.3.3思路与策略31-320.3.4革新点320.3.5探讨作用32-341翻译教学近况与不足浅析34-531.1概述341.2翻译教学近况34-491.2.1教学材料等因素34-401.2.2师资情况40-441.2
摘要:本探讨以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为探讨对象,宏观上着眼于多元、动态和开放的教学主体交往系统的建构,微观上则以具体的参数着手,包括交往主体、交往历程、交往目的、交往客体、交往环境和交往方式等。探讨始自于对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近况的描写性探讨,将调查结果与穆雷老师1999年的调查结果相比较,总结其历时性嬗变,得出的结论是: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在教学材料、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测试评估和师资等方面,实现了跨越性的进展,但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其跨越性进展与教学效果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教学主体是教学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将主体交往系统的建构作为解决不足的突破口富有积极作用。建构健全的主体交往系统必须始自于观念的变革,这种变革首先体现在教学历程观和教学主体观上。我们对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背景的翻译教学历程进行了延伸,提出整体观观照下的教学历程,包括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把传统的单/两极翻译教学主体拓展为多极主体,包括教学操作主体、调控主体、组织和管理主体等等。经过考察发现,这些主体之间有着严重的交往缺失和不足。传统翻译能力结构在范畴等级方面往往缺少基本范畴层次,对于以教学交往为取向的翻译能力可以进行再范畴化,形成完备的包括上位范畴、基本范畴和下位范畴的能力结构。以翻译能力的再范畴化为基础,翻译教学主体的交往目的就是培养和进展学生一定层次的本体性、条件性、实践性和评价性翻译能力。翻译能力具有不同的进展阶段,前一阶段的翻译能力是进展后一阶段能力的“支架”,对学生某一阶段中的翻译能力培养目标应遵循“最邻近进展区”原则进行定位。翻译教学内容是教学主体之间开展交往的最为重要的客体。以交往目的为参照,以翻译教学内容为载体的交往可以分为条件性、本体性、实践性和批评性,分别对应语言/文化/知识、翻译论述、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等教学内容,其选择设置要符合以下原则:合目的性原则、合规律性原则、所有主体参与原则、在主体交往中选择设置的原则等等。翻译教学主体交往客体呈现出多层次、立体化和复合式的特点,不同模块既矛盾又统一、既独立又联系。多极翻译教学主体的交往环境可以分为物理性、心理性和技术往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在交往主体、交往时空、主体与环境的联系上有着很大差别。多极翻译教学主体既融于交往环境又超越于交往环境。交往环境的创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整体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多极主体共同参与的原则、主体融入与超越原则、不同环境互补以及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原则。翻译教学主体之间的交往组合主要有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师生-翻译市场交往、师生-其翻译教学主体交往等等。师-生交往的前提是实现以“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换,师-生交往必须以复合历程(翻译教学历程和翻译历程)为导向、以翻译结果为旨归,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本主义情感关怀,关注学生的心理以及性别等个体因素的差别,与学生进行深层次交往,而教育叙事为师-生交往提供了便捷的方式。生-生交往主要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全班整合”三个环节进行,小组的划分采取“组内异质”和“组际同质”的方式。在生-生交往中,教师必须履行相应的角色,生-生交往具有独特的优势,应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师生-翻译市场交往的实现有以下几种方式:以真实翻译项目为、模拟翻译情境、进行翻译培训和实习、引进翻译资格认证、实行合作师资、以翻译行业的纲领性文件为等等。此外,师生还必须通过适当的方式与教学调控主体、组织和管理主体等开展充分有效的交往。关键词: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论文翻译能力论文教学主体论文交往系统建构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致谢5-7
摘要7-9
Abstract9-15
绪论15-34
0.1 探讨缘起15-18
0.2 相关探讨综述18-29
0.

2.1 宏观探讨走势18-19

0.

2.2 微观细节探讨19-28

0.

2.3 相关评价28-29

0.3 本探讨介绍29-34
0.

3.1 主要内容29-30

0.

3.2 基本观点30-31

0.

3.3 思路与策略31-32

0.

3.4 革新点32

0.

3.5 探讨作用32-34

1 翻译教学近况与不足浅析34-53

1.1 概述34

1.2 翻译教学近况34-49

1.2.1 教学材料等因素34-40

1.2.2 师资情况40-44

1.2.3 学习者动机与兴趣44-46

1.2.4 教学效果46-49

1.3 不足发现与浅析49-52

1.3.1 翻译教学的跨越性进展49-51

1.3.2 不足发现与启迪51-52

1.4 小结52-53

2 翻译教学历程的整体观与多极教学主体53-71

2.1 概述53

2.2 教学历程整体观观照下的翻译教学主体53-66

2.1 传统教学主体论反思53-56

2.2 翻译教学历程的整体观56-61

2.3 翻译教学主体界定61-66

2.3 多极翻译教学主体的交往前提66-70

2.3.1 教学历程参与67-68

2.3.2 设定和评估教学参数的序列方式68-69

2.3.3 相关主体的纽带作用69-70

2.4 小结70-71

3 翻译教学主体交往的缺失与局限71-108

3.1 概述71

3.2 交往实践方式与教学交往71-78

3.

2.1 “主-客”方式与教学交往72

3.

2.2 “主-主”方式与教学交往72-74

3.

2.3 “主-客-主”方式与交往教学74-78

3.3 翻译教学主体交往近况78-94

3.1 师生交往78-84

3.2 生生交往84-86

3.3 师生-翻译市场交往86-91

3.4 其它交往91-93

3.5 翻译教学主体交往近况结论93-94

3.4 理由浅析94-107

3.4.1 传统教育理念影响94-98

3.4.2 “主-客”交往方式98-99

3.4.3 主体文化割裂99-100

3.4.4 交往联系论文导读:机制102-1043.4.6客观条件限制104-1073.5小结107-1084教学主体交往目的与翻译能力108-1384.1概述1084.2翻译教学目标与主体交往目的108-1094.3对翻译能力的认知与交往启迪109-1214.3.1翻译能力定义1104.3.2翻译能力构成110-1154.3.3核心能力锁定115-1164.3.4不同能力区分116-1174.3.5翻译能力特点117-1204.3.6相
替代滞后100-102

3.4.5 翻译教育机制102-104

3.4.6 客观条件限制104-107

3.5 小结107-108

4 教学主体交往目的与翻译能力108-138

4.1 概述108

4.2 翻译教学目标与主体交往目的108-109

4.3 对翻译能力的认知与交往启迪109-121

4.

3.1 翻译能力定义110

4.

3.2 翻译能力构成110-115

4.

3.3 核心能力锁定115-116

4.

3.4 不同能力区分116-117

4.

3.5 翻译能力特点117-120

4.

3.6 相关认识的作用与交往启迪120-121

4.4 基于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交往的翻译能力审视121-134

4.1 翻译能力的再范畴化122-129

4.2 英语专业培养框架与翻译能力129-134

4.5 翻译能力进展层次与交往目的定位134-136

4.6 小结136-138

5 交往客体与翻译教学内容138-162

5.1 概述138

5.2 作为交往客体的翻译教学内容138-139

5.3 翻译教学内容选择设置139-159

5.

3.1 设置原则140-145

5.

3.2 学生意向中的交往客体145-150

5.

3.3 模块内容选择设置150-153

5.

3.4 模块设置个案展示153-159

5.4 教学内容作用的发挥159-160

5.5 其它交往客体160-161

5.6 小结161-162

6 交往环境创设162-185

6.1 概述162

6.2 翻译教学主体交往环境认识162-169

6.

2.1 翻译教学主体交往环境内涵162-163

6.

2.2 多极翻译教学主体交往环境分类163-168

6.

2.3 与传统翻译教学环境的区分168-169

6.3 翻译教学主体交往环境创设169-183
6.

3.1 创设作用170-172

6.

3.2 建构主义学习观与交往环境172-173

6.

3.3 创设原则173-175

6.

3.4 不同交往环境的创设175-183

6.4 小结183-185
7 多极翻译教学主体交往185-234

7.1 概述185-186

7.2 师-生交往186-211

7.

2.1 以学习者为中心186-191

7.

2.2 以复合历程为导向191-194

7.

2.3 以翻译结果为旨归194-196

7.

2.4 人文情感关怀196-202

7.

2.5 个体因素关注202-209

7.

2.6 教育叙事:师-生交往的便捷方式209-211

7.3 生-生交往211-217
7.

3.1 交往环节212-213

7.

3.2 交往实践213-216

7.

3.3 教师角色216

7.

3.4 生-生交往的优势216-217

7.4 师生-翻译市场交往217-230
7.

4.1 以真实翻译项目为的交往218-221

7.

4.2 模拟翻译情境221-222

7.

4.3 增加翻译培训和实习222-223

7.

4.4 实施合作师资223-227

7.

4.5 以文本为的交往227-229

7.

4.6 引进翻译资格认证229-230

7.5 师生-其他主体交往230-232
7.

5.1 师生-调控主体交往230-231

7.

5.2 师生-组织管理/指导主体交往231-232

7.6 小结232-234
8 结论234-240
8.1 本探讨回顾与总结234-239
8.2 不足之处239
8.3 探讨展望239-240
参考文献240-256
附录256-276
附录 1 翻译教学近况及学生相关因素调查256-258
附录 2 翻译教学材料等因素调查涉及院校一览表258-259
附录 3 学生分布情况一览表259-260
附录 4 翻译师资情况调查260-261
附录 5 翻译师资情况调查院校和教师数量一览表261-262
附录 6 学生-多极翻译教学主体交往情况调查262-264
附录 7 翻译教师交往情况调查264-265
附录 8 教学前阶段翻译教学内容:学生意向调查265-266
附录 9 教学后阶段针对翻译教学内容设置调查266-267
附录 10 学生参与翻译教学纲领性文件制定情况调查267-268
附录 11 学生翻译学习心理调查268-269
附录 12 翻译学习中的性别差别问卷调查269-270
附录 13 翻译学习中的性别差别独立样本检验270-272
附录 14 翻译学习中的性别差别统计描述272-274
附录 15 专业译者与专职教师教学理念调查274-275
附录 16 专业译者与专职教师教学设计调查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