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谈目论苏区社会教育目、内容及成效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000 浏览:34007
论文导读:大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使他们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国民党政权建立后,“一切文化教育机关,是操在地主资产阶级手里的。他们的教育政策,是一方面实行反动的武断宣传,以消灭被压迫阶级的革命思想,一方面施行策,将工农群众排除于教育之外……因此在国民党统治之下,造成了人民的愚昧无知,全国文盲数目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
[摘 要] 苏区的社会教育,是中国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苏区群众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教育实践,其目的之明确、受众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形式之灵活、成效之显著,非同时期其他区域的社会教育所能相比。研究苏区社会教育的目的、内容及成效,对当今中国的社会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苏区 社会教育
苏区的社会教育,是中国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苏区群众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教育实践,其目的之明确、受众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形式之灵活、成效之显著,非同时期其他区域的社会教育所能相比。研究苏区社会教育的目的、内容及成效,对当今中国的社会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区社会教育的目的

1.启发工农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社会教育,是对广大工农群众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政治动员的有力手段。怎样启发工农群众的政治觉悟?怎样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战争?苏区的社会教育又如何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呢?1933年8月,少共局、教育人民委员部联席会议通过的《关于目前教育工作的任务与对教育部工作协助的决议》中明确指出:“目前教育工作的方针,就是满足战争的需要和帮助战争的动员。”“成年人的教育,要经过文化团体——消灭文盲协会、工农剧社等——去动员广大的男女群众,使他们在识字和读书运动中加紧参加战争的种种工作,使他们的识字和读书能直接增加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战斗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集体的娱乐之中(晚会、演戏等等),得到深刻了解战争意义的教育,能够学习阶级斗争……组织和发扬工农群众的革命热情。”
2.扫除文盲,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使他们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国民党政权建立后,“一切文化教育机关,是操在地主资产阶级手里的。他们的教育政策,是一方面实行反动的武断宣传,以消灭被压迫阶级的革命思想,一方面施行策,将工农群众排除于教育之外……因此在国民党统治之下,造成了人民的愚昧无知,全国文盲数目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p328。当时,“中国每百人中不识字的有八十到九十,每千人中能够进入学校读书的不过十五到二十人,绝大部分的工人和农民都是文盲,尤其是劳动妇女可以说整个的都是文盲”[3]p40。“穷乡僻壤的上杭县古蛟山区,1928年以前仅有国民小学6所,而且校舍破烂不堪,有门无窗,经费缺乏,设备简陋,生数很少,至于像梨岭、马坊、洋稠、大源等边远穷村,则没有学校的影子。在这种状况下,整个闽西的文盲竟达总人口90%!”[4]p11苏区落后的状况急需通过社会教育加以改变。1933年9月,张闻天在《论苏维埃政权的文化教育政策》中指出:“经过义务教育与社会教育,使每一个苏维埃公民受到苏维埃的必要教育,这是我们苏维埃政权的基本政纲之一。”“这种教育不是在愚弄民众为剥削阶级服务,而是在启发民众,使民众为自身的解放而斗争”[5]p24,是“要使过去在国民党政权底下被抛弃于优越的教育生活以外的广大工农群众,现在通通认识字,有书读,并且能享受各种文化娱乐事业”[3]p100,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二、苏区社会教育的内容

1.扫盲教育。针对90%以上的文盲率,苏区开展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扫盲教育。1933年10月,全苏区文化教育大会通过了《消灭文盲决议案》,1934年初又制定了《消灭文盲协会章程》,建立了消灭文盲协会组织;和省、县教育部都设有社会教育科,区、乡设有专职社会教育干部,村成立识字委员会总会、分会和识字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工农群众学习文化。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如夜校、半日学校、露天学校、星期学校、寒暑假学校、识字组、识字班、读报组、俱乐部、列宁室、巡回图书馆等。扫盲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曾经在第二次全苏大会报告中欣喜地说:苏区“群众识字的人数是迅速增加”,“群众文化水平是迅速的提高了”p330。
2.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苏区社会教育的重点,载体是各种报刊、学校和识字班(组)、俱乐部、演讲所等。俱乐部既是对广大工农群众进行文化教育的场所,也是进行形势、任务和政策宣传的主要场所。演讲所“每日规定明了政治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同志讲一次,并要言语通俗,使群众易懂”[3]p6。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标语、口号既是识字教材,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是“政治水平的普及”,苏区范围内的农民都能明白《国际歌》《少先歌》《十骂反革命》等各种革命歌曲,“最显著的是许多不认识字的工农分子,都能作很长的演说”[7]p355。
3.技术教育。为发展苏区经济建设,苏维埃政府通过创办专业技术学校、举办短训班、开展在职教育等途径,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1933年,农业学校在瑞金东山寺创办。第一期招生200名,分本科、预科两部和一个教员研究班。本科班学制一年,教学内容有政治常识和科学常识,以实习为中心,学习苏区主要农作物的相关知识。预科班学习期限为两个月,学员可掌握简单农业常识、农业上必要的文字及算术。教员研究班则是由教员组成的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开展农业科学实验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这是党专为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而创办的第一所农业干部学校。此外,较大规模的专业学校还有商业学校、通讯学校、红务学校、银行专修学校等。1933年5月5日苏维埃国家银行发布的《招收银行练习生启事》[8]称:“本行为适应革命发展添设分行起见,决定陆续招收银行练习生(不分男女,人数多少不限),其毕业期间为一年。练习期满后,酌量提拔为正式职员,分别等第照给工资,即在练习期间内,亦按级发给津贴费,并发给被毯衣服……”依靠这一措施,一批银行专职人员得到了培养。与此同时,苏区国营企业、税务和商业部门也对职工展开技术培训,开办学校或训练班,培养了一批技术业务人员。
4.体育教育。为增强苏区军民体格,苏区开展了广泛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各红军部队和地方武装经常性地组织练习翻杠子、打球、跳木马、通过障碍物、掷、掷铁饼铁球、跳高跳远、赛跑角力;少先队、赤卫军除了练习队列、法、刺杀外,还要开展跳高、论文导读:
跳远、越障碍物、投弹等体育活动;妇女也不甘落后,源于:大学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纷纷参加刺杀、劈刀比赛。在学校,单杆、吊环、秋千、赛跑、掷石、竞争游戏、表演游戏、普通体操等更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1933年3月30日至6月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卅”运动会在瑞金叶坪举行。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不但负责运动大会的领导和裁判工作,而且还参加了运动项目的比赛。比赛进行两天,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和田径等,运动员个个都身强力壮、精神抖擞、英勇善战。这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性体育运动大会。5.卫生教育。针对苏区的生活卫生条件极差、喝生水、生病叫魂、停尸不埋、弃婴河内、早婚等乡俗恶习,党和苏维埃政府强调:“苏区的卫生运动,是为了解除群众的切身痛苦,为了增强革命的战斗力,是苏维埃战斗任务的一部分。”[9]为此,先后制定和颁布《苏维埃区域防疫条例》《苏区卫生运动纲要》《五个月卫生工作计划》《关于预防传染病问题》等文件。同时,组织星期六义务劳动,对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进行清洁;检查没有深埋的尸体,防止腐烂发生瘟疫;切实注意改善医院的卫生设备;印发《卫生常识》宣传画等,普及卫生常识,解释各种疫病的来源和预防方摘自:毕业论文结论怎么写www.7ctime.com
法,教育苏区军民自觉破除陈规陋习,讲究卫生。家与家、组与组、村与村、乡与乡、区与区、县与县、机关与机关、部队与部队之间还展开了激烈的卫生竞赛,优胜者奖旗登报上红榜,落后者批评教育并限期改正。

三、苏区社会教育的成效

1.提高了苏区工农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入战争的洪流之中。苏区结合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实际的社会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工农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空前提高。他们自觉地把个人命运、家庭利益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联,积极投入战争的洪流之中,“在1933年5月一个月中间,苏区的若干个县中扩大了近2万的新战士。很多的地方,工农群众潮水般的涌进红军中去”。“江西的长冈乡16岁至45岁的全部青年成年男子407人中,出外当红军做工作的去了320人,留在乡间的只87人,去的与留的成为80%与20%之比。”[10]p147-148苏区到处涌现母送子、妻送郎当红军的景象。
2.对创造、传播先进文化和工农文化水平的提高有重大贡献。苏区的社会教育为先进文化的创造和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使苏区的文化成为了先进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主义文化:她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她采取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形式,如日学、夜学、识字班、读报团、识字牌等形式和手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反对一切封建思想,破除迷信和愚昧,传播科学和文明,是科学的文化;她为工农劳苦民众服务,是大众的文化。苏区的社会教育也使工农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成绩十分显著:“根据江西福建粤赣三省的统计,在2932个乡中……有补习夜校6462所,学生94517人,有识字组(此项只算到江西粤赣两省,福建未计)32388组,组员155371人,有俱乐部1656个,工作员49668人。”[10]p148-149“1934年1月,才溪区全区8782人中,除小孩外,有6400余人。能看《斗争》的约有8%;能看《红色中华》与写浅白信的约有6%;能看路条与打条子的约有8%;能识50至100个字的约占30%;能检查普通的路票,妇女约占30%。”[11]
3.保障了妇女受教育的权力,促进了妇女的解放。发展教育,普及文化,改变农村中妇女文化程度较男子落后的状况,中华苏维埃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彻底的实行妇女解放为目的……实行各种保护女性的办法,使妇女能够从事实上得到脱离家务束缚的物质基础,而参加全社会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生活。”[12]P7751932年5月通过的《江西省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文化教育工作决议》明确要求,“凡满六岁至十六岁的男女儿童实行强迫教育”,“对于青年女工农妇,应使与男子受同等的文化教育,对于成年妇女也要设法劝其入俱乐部夜学及识字运动”P586。1932年6月,临时政府又专门发布了《关于保护妇女权利与建立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的组织和工作》的训令:“各级的应设立妇女半日学校,组织妇女识字班,可办家庭临时训练班、田间流动识字班,教员由政府及各地学校教员及群众团体的干部来担任。要督促下级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与同级计划实施妇女的文化工作。”[10]P63苏区的教育法也坚决反对“家婆禁止媳妇、老公禁止老婆参加文化教育工作”的行为。苏区的妇女们第一次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成了新的文化人。据统计,兴国夜校学生15740人,男子4988人,占31%,女子10752人,占69%。兴国识字组组员22519人,男子9000人,占40%,女子13519人,占60%。[10]P149福建长汀县“村村设夜校,入学的成人比小学生还多,特别是妇女占75%以上”[13]。通过学文化,妇女不但自己受教育,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提高了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而且也涌现了一批妇女人才,许多妇女自此之后就开始主持教育,担任小学与夜学的校长,做教育委员会与识字委员会的委员。○
参考文献:
关于目前教育工作的任务与对教育部工作协助的决议[N].斗争,第62期,1934年6月2日.
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3]老解放区教育资料

(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4]谢济堂.闽西苏区教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
[5]苏区教育资料选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6]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7]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论文导读:
.
[8]招收银行练习生启事[N].红色中华,第76期,1933年5月5日.
[9]卫生运动纲要[R].内务部1933年3月颁布.
[10]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11]青年实话[N].1934年1月(第3卷)第8号.
[12]文件选集(7)[G].党校出版社,1989.
[13]郑镇峰.浅谈汀州客家的教育特色[G].长汀文史资料(第30辑).
责任编辑 张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