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湖南省湖南省高校体育生活方式目前状况调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39 浏览:13603
论文导读:2大学男生参加体育活动项目一览表表3大学女生参加体育活动项目一览表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调查表明,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项目选择排序男生为:篮球(67.9%),足球(32.4%),跑步(31.2%),乒乓球(25.6%),羽毛球(40.9%),排球(14.4%),网球(9.2%);女生为:羽毛球(40.9%),跑步(31.2%),乒乓球(25.6%),健美操(1
摘 要: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转型,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健康也不断受到自然和社会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随着社会的转型,生活方式也必然随着发生改变。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体育所显示出的功能和属性也越来越多。体育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大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而运用大学环境提供的各种体育物质文化资源和体育精神文化资源进行稳定的体育活动方式的总和。体育运动对人的健康是非常有益的,健康的体育运动方式是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湖南省内有多所高等院校,并且有多所国内外的著名大学,对大学生进行有关于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形成与实际生活相适应的体育生活以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湖南省部分高校 体育生活方式现状影响因素

1、研究对象

本文以湖南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为研究对象,对湖南省部分高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2、研究对象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及其它互联网搜索有关大学生以及社会其它群体的体育生活、生活方式和体育生活方式的相关文献60余篇 。通过学校图书馆查找到有关生活方式、体育生活、体育生活方式方面的书籍十余册。为本研究的开展和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

2.2 访谈法

与本校和外校体育人文体育人文方面的教师进行了咨询与访谈,就有关理论和问卷的编制听取了他们的不同意见。同时,利用发放问卷的机会,对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访谈。

2.3 问卷调查法

本文以湖南省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在湘东、湘南、湘西湘北各选取想所学校,这样更具有代表性,分别为:湖南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湘潭大学、南华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湘南学院、吉首大学、邵阳学院。采用随机的方式在这8所高校发放问卷,对每所高校的大二、大三年级分别发放问卷100份,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1550份,其中有效问卷1468份 ,有效率达93%。

2.4 数理统计法

通过spss1

1.5及excel2003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

2.5 逻辑分析法

对调查结果进行逻辑分析,得出结论。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湖南省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

体育价值观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个人、群体、社会与体育需要的关系,以及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对体育的存在、属性、作用及其发展和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有关效益、作用和意义的评价观点的总和。体育价值观决定人们体育行为的取舍,决定一个人对体育的态度,决定其参与行为的性质和状态。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问卷一主要研究的是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问题,30个问题中包括了增进健康、人际交往、挑战自我、运动娱乐、学习技术、健美体形等6个维度。
总体来看,湖南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价值观是比较健康的。我们对每个维度的5个问题在“完全符合和符合”选项上选择人数的百分比相加平均后,用这个数字代表大学生对每个维度的总体价值倾向,结果见下表:
表1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价值观6个维度统计一览表 N=1468
从上表可见,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在体育生活方式价值观6个维度的排列顺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增进健康,愉悦娱乐,社会交往,健美体形,学习技术,挑战自我。说明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价值观更倾向满足于自己的自身需求,较少注意自己的社会需要。在6个维度中,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价值观体现最强的是“增进健康”,最弱的是“挑战自我”。
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对增进健康的追求,反映了人们对体育本质功能的认识,也是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动力。实际上体育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就是为了强身健体,这也是体育活动区别与其他社会活动的主要标志之一。从上表的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都将增进健康作为参与体育活动的第一追求。大学生体育需求的第二追求是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
社会交往是湖南省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第三追求。大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能够与同学、朋友,甚至是陌生人进行交流,促进情感的沟通,这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因为,人类现实社会充满了激烈竞争,需要通过交流和协作来赢得胜利。要想体育活动中,特别是在集体项目的竞赛过程中,取得胜利,既要有力争胜利的顽强竞争意识,又要懂得与同伴和论文大全www.7ctime.com
队友的交流协作,才可能达到目的。而体育的这种“模拟社会”的功能,是大学生所需求的。

3.2体育项目选择的调查分析

体育项目是指在实施体育行为中所采用的锻炼项目。
表2 大学男生参加体育活动项目一览表
表3 大学女生参加体育活动项目一览表
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调查表明,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项目选择排序男生为: 篮球(67.9 % ),足球(32.4% ),跑步(31.2%),乒乓球(25.6%),羽毛球(40.9% ),排球(14.4%),网球(9.2%);女生为:羽毛球(40.9 % ),跑步(31.2%),乒乓球(25.6% ),健美操(13.5%),排球(14.4%),体育舞蹈(7.6%),篮球(67.9%)。篮排足三大球类项目,占调查者总数的17.3%。球类项目被优先选择,表明球类项目因其特有的趣味性、游戏性、竞争性和良好的健身价值深受大学生的青睐。在项目选择上,男女生带有明显的性别特征:男生主要选择活动量较大、竞争性和对抗性较强的球类项目;而女生则主要选择身体不直接对抗、有一定健身娱乐性质的球类及健身项目。这也反映了男女生在体育需求方向具有一定的共性和差异。

3.3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时空结构

3.1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时空结构现状

在解释体育生活时间之前,首先要谈到余暇时间。余暇时间亦称自由时间,指在一昼夜的全部时间结构里划出一切必要时间后所剩余的那部分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时间不能直接被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的,然而这部分时间论文导读:
在人类创造精神文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图1 大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分布图
表4 大学生1周内参加体育活动(不包括体育课)的次数调查表(%)
表5 大学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不包括体育课)情况调查表(%)
表6 大学生每次活动强度调查表(%)

3.2体育参与的时空结构特点分析

1)余暇时间缺乏
大学学习和生活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的余暇时间的多少。从大学生活的时间安排看,他们的时间大体分为三大块:一是上课时间,二是课余时间,三是睡眠时间,他们的余暇时间应该是在课余的时间范围内。目前我国己实行五天工作制,但高校开设的课程时数并没有减少,而一些专业学科课程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课外活动时间,大学生们也就无精力和时间去从事体育锻炼。
2)学校场地不足、设施单

一、设备不完善

在高校扩大招生后,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可是相应配套的体育运动场馆和设施增加不多,有的甚至滞留不前,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场所进行锻炼。而且体育设施单一,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设施只有篮球场、足球场等,尤其是适合女大学生的体育设施更是少之又少。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 湖南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中增进健康和运动娱乐价值观在6个维度中表现强烈,分别居第

一、第二位。

4.1.2男女生在项目选择上带有明显的性别特征:男生主要选择活动量较大、对抗性较强的球类项目;而女生则主要选择身体不直接对抗、有一定健身娱性的球类及健身项目。这也反映了男女生在体育需求方向具有一定的共性和差异。
4.1.3 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多集中在下午,早晨占小部分;根据体育人口的概念标准来判断,在此次调查中,湖南省大学生中体育人口的比例接近47%,高于我国体育人口37% (2007)的比例。

4.2 建议

4.

2.1 提高对体育教学思想的再认识,树立终身体育观

高校体育教学应在确立以全面育人和终身体育为主要指导思想的同时,要体现体育的“多功能”特点,为现代社会培养个性、能力、品德、智力、体力全面协调发展的人,追求体育教育的综合价值。不断加深对体育的认识,拓宽知识面,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认识终身体育教育的价值,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
4.

2.2 加强指导,科学锻炼

学校应采取一些辅助手段,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我国目前实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可引进到学校,使体育爱好者和体育骨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再辅之于各种奖励措施,鼓励他们科学地指导同学们的体育活动。
4.

2.3 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生活形式

学校应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增加各类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改善现有体育设施条件和针对性地完善大学生体育活动场所条件,让大学生有充足的体育活动场所,保证广大学生正常体育锻炼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体育活动的空间需求。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形成学校活动特色,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生活形式。
参考文献
卢元镇,藏超美,杨弢. 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源于:论文标准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

1. 2:5

仇军.中国体育人口的实证探索和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3] 卢元镇主编.体育社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

1.7:82

[4] 徐钟仁.论体育消费[J].体育论坛,1989,3
[5] 钟天朗.我国体育消费发展趋势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