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对等以功能对等角度谈《政府工作》翻译结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270 浏览:86627
论文导读:
摘要: 众所周知,在中国走向世界化的过程中,《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载体,它旨在总结上一年工作,部署来年安排,以让广大国内外人民了解中国国情,增加对我国改革发展事业的关注。因此,《报告》的翻译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和政治敏感性,其译文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外国媒体和人民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认识和理解。
功能对等理论作为西方著名翻译家奈达的核心理论,主张“用最恰当、最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P65),以实现语言功能的对等和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本文旨在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四个方面浅谈《报告》的翻译,并运用相关理论探索优化《报告》的翻译的策略。
关键词: 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政府工作报告》

一、词汇对等

有不少翻译评论家指出,中国《报告》的翻译是典型的中式英语,味同嚼蜡,形式拘泥,用词单调。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辩证思考其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辜正坤曾在《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一书中说道:“凡属语言本身的固有属性的东西往往不可译。”造成源语中词汇不可译性的原因有多种。其主要原因是一个词类在表层往往有几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因此,英汉词汇对等包含了字词完全对等、一词多义、多词同义、词义交织和无对等词等多种情况。奈达曾在其他语言学家和符号逻辑学家的基础上,把词划分为四大类,即物体词(object word)、事件词(event word)、抽象词(abstract word)、关系词(relational word)。这四大词类划分法基于词义,比词性更能揭示句法关系。他的重新分类克服了传统词法对译者的束缚。以“three represents”为例,“三个代表”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起初被译为three represents广受争议。在源语文化中,“三个代表”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有三个层面,而且字字千金,口译中,如果三句全译下来肯定吃不消。在源语中,它的表达却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加之政策推广深入人心,“三个代表”早已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符号之一。因此“三个代表”的可译性难度较大。
因此,若词汇直接翻译难度大,我们可以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通过词性转换法给读者“最恰当,最自然”的感受。“三个代表”中的“代表”在源语中属于事件词,但根据需要可以在译文中替代为属于实体词的名词“represents”,Three represents利用词性转换法、复数、数词以及大写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了这个特色名词词汇。诸如此类的还有“八荣八耻”的译文eight-honor and eight-shame,“十要十不要”的译文10 Do’s and 10 Don’ts。
此外,从表达潜力入手,有特色的创造和增减词汇未尝不是一种可行的翻译策略。前提是译者应该带着译入语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去创造和增减。因为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民族性格、文化差异等也是影响词汇对等的重要因素。
但总的说来,《报告》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在词汇对等方面,它高度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决定了它的可译性较强,不像诗歌、散文等抒情文体那样要字字推敲。只要译员能深入了解目的语及源语文化背景、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等,《报告》翻译中的词汇大多能有效地对等翻译出来。以2012年《报告》中的句子为例:
“三网融合”译为integrating the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the radio and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network and the int源于:论文格式怎么写www.7ctime.com
ernet。了解“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通信业务后,译文就能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出来,避免了类似integrating three nets不规范译文的出现。

二、句法对等

《功能句法探索》一书认为,句法结构的分析能反应意义结构。这与奈达的观点“意义是最重要的而形式其次”[3]如出一辙。形式对等希望达到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的对等,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原文词汇、语法、句法结构等语言上的特点;而动态对等的目的是希望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它把焦点放在了两种效果之间的对等上。[4]由此可见,意义对等更符合翻译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分析句法对等时应树立主次关系的辩证意识。译者既要考虑动词、名词、形容词、介词、连词等在句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又要考虑怎样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句法对等。那么,怎样在翻译过程中加强对句法结构的分析来达到意义结构的动态对等呢?
首先,我们应意识到,汉语中辞藻华丽,表现为大量使用排比对称四字结构修饰性词语和烘托性的语言。[5]在这一点上,奈达主张采用核心句的概念以及句子转换的概念克服句法对译者的束缚。我们可以先删减拆分句子的枝节,找出主干,再建立关联,采用替代手段,即用代词替代,缩短修饰语,变换顺序,使用概括性名词和变换用词。综合社会文化因素,按照译入语习惯,把简单句自然地连接起来。
其次,《报告》的句型单一且句子长,并列成分多,逻辑结构较松散。但英语恰好相反,注重逻辑条理,主从关系明显。例如,汉语中无关系代词,其定语从句位于句子前面,英语恰好相反,定语从句位于句子后面。因此,报告翻译时应借助从句、分词短语、连词等把并列结构转化为主从结构,这样才能避免译文结构松散,枯燥晦涩,以达到主次分明、逻辑性强的翻译效果。

三、篇章对等

奈达曾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才有意义。”这足以见得语境对在翻译中实现篇章对等的重要性。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了语境这一概念。他区分出两类语境,即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胡壮麟进一步把语境分为三大类: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下面,我们从这三个角度探讨怎样达到篇章对等。源于: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