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年中2012年中国电视盘点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146 浏览:31929
论文导读:播”设立评论员,是借鉴于纸媒的做法,人民日报就一直有评论员制度。但是对于电视新闻评论员的筛选上,专业化和权威性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提升报道在受众心目中的影响力。总之,央视今年新闻改革的亮点基本上都在国内新闻报道中体现出来。2011年10月国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后
【摘要】2012年中国电视发展变化多多。从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内容改革到评论员制度的建立,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造收视奇迹到广受好评的《中国好声音》,中国的电视节目从新闻类到选秀类均可圈可点。电视收视率风波,引发电视业界深度思考。湖南卫视的收视率下降,让大家重新思考地方卫视如何以更科学、更合理的立台方针,打造真正的强台。
【关键词】2012年;电视盘点;电视新闻;纪录片;创新;卫视;收视率

一、 电视台新闻的变化

在中国,要看电视新闻的变化,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的“新闻联播”可谓是中国本土电视新闻的一种“晴雨表”。
央视的新闻播报最早的改革是从早间节目——“东方时空”开始的。后来改变的是晚间新闻,然后是午间新闻。而“新闻联播”的改革从今年开始出现了新的气象。
央视“新闻联播”在2012年,因著名的“你幸福吗?”类型调查报道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央视的“幸福式”采访颇为走红,也影响到地方台,在今年的重阳节对老人采访中,这种提问模式也被用于关于“孝”的访问。从业务的角度看,用纪录片的提问方式做电视新闻无疑是种新变化。央视“新闻联播”的记者在街头巷尾随机问路人“你幸福吗?”、“你觉得什么是幸福?”。这听上去好像是白岩松的新书名,也容易让人联想到“纪录片北京大风”的提问语气。不过,有进步的是,这次的街头随机采访让新闻贴近性与真实性增强了。
过去有些人评央视“新闻联播”节目的时候,经常是说它多年以来“一成不变”,好像形式上已经做到极致了。然而,2012年央视“新闻联播”节目的改革似乎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从“寻人启事”到类型调查,看来是有意为之,而不是一时兴起。人民日报也曾经有把读者来信刊登在头版头条的改革。至于类型调查,这也算是央视新闻报道的一个概念创新,以往我们常常说类型节目,很少说类型报道,我们习惯说典型报道。从改形式到改内容,“新闻联播”终于在2012年让人看到了新变化。
“走转改”是2012年中国新闻界的一件大事,央视当仁不让,它的走基层报道甚至远走非洲。虽然非洲并不是我们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基层”,但这种拓展专题新闻报道范围的变化,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
同样是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今年它开始设立评论员。“新闻联播”设立评论员,是借鉴于纸媒的做法,人民日报就一直有评论员制度。但是对于电视新闻评论员的筛选上,专业化和权威性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提升报道在受众心目中的影响力。
总之,央视今年新闻改革的亮点基本上都在国内新闻报道中体现出来。2011年10月国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后,地方卫视出现了新一轮的新闻类节目的竞争。此轮竞争中,地方卫视不再是瞄准央视新闻,而是探索各自的新闻空间究竟有多大。因为一些省市都有了自己的新闻频道,所以说卫视新闻的地方化道路已经变窄,新闻类节目的收视竞争开始浮出水面。

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造收视奇迹

2012年5月14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电视台一套《魅力纪录》栏目播出,对这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好评如潮,有关评论遍布微博和各论坛。《舌尖上的中国》创造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收视奇迹。
《舌尖上的中国》全篇共7集,在央视一套平均收视率高达0.5%,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等7个主题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展现中国各地的美食,超过了所有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舌尖上的中国》一夜走红,有些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舌尖上的中国》采用接近国际化的表现手法,围绕主题每8分钟左右讲述一个故事,符合当今大众的审美情趣。虽然这个片子的总编导陈晓卿是美食家,但是,外包的生产方式也起了较大的作用。
以往无论《大国崛起》还是《故宫》等纪录大片,都没有在央视一套播出,《舌尖上的中国》这次是在一套晚间次黄金时段播出,以往这一时段播的都是电视剧。值得注源于:大学生论文www.7ctime.com
意的是,这些年轰动一时的纪录片通常是政论大片,而今年是一个例外。
另外,这部片子能够热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传播渠道多了。《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在央视一套播出,还有诸多其他频道播出,特别是新媒体的传播,很多人关注《舌尖上的中国》是从微博开始的,然后进行分享,裂变式的传播引发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纪录片走向新媒体似乎正在成为一个趋势,在人们还没有养成收看电视纪录片的习惯时,就需要通过其他的渠道来引导。依托新媒体,网友正在成为关注纪录片的新生力军,网络拍客的作品可以说是微纪录片,他们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商业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比起新闻和电视剧,中国的纪录片更需要有国际传播意识。像《大国的崛起》和《公司的力量》,更像是为国内的观众制作的。在对外传播上,我们的纪录片似乎更容易被西方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所以,看上去应该多鼓励用纪录片做我们的国际传播,包括鼓励民间的纪录片制片人来参加投资。

三、《中国好声音》选秀节目得到广泛肯定

如果要评选一个2012年最有影响的音乐类选秀节目,那么,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当之无愧。有趣的是,这几年好像是“风水轮流转”,先是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然后是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接着是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
从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创造了收视奇迹之后,音乐选秀节目的收视率就不断走下坡路,然而今年浙江卫视花重金购买国外版权,精心制作,使得《中国好声音》一炮而红,刷新了收视战绩。“声音”这两个字用的非常好,好声音就比好嗓子翻译的更传神,能给人一种寻找中国好声音的感觉,而寻找总是富于人文情怀的。
《中国好声音》买自国外节目《The Voice》的版权,节目制作秉承国外原有的模式,属于专业唱歌型音乐节目,并且结合了我国音乐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节目注重音乐的纯粹性,把音乐本身作为节目最大的卖点,运用导师制,邀请国内顶尖的有制作实力的王牌歌手担任节目的导师,吸引广大受众的注意力。怎么看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节目走红?很多人是通过关注业内口碑知道这节目的,论文导读:
而浙江卫视善于搞唱歌类节目。和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节目比较,此节目似乎是返璞归真,没有那么多的仪式感,清新的风格、评委的角色也有了戏剧性的表现。好像属于忠实观众吸引类型。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好声音”和“达人秀”目前是国际流行的两种主要选秀节目模式,而《中国好声音》节目的本土化似乎做得更好一些。这和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有关,也和节目的导师环节设置有关。
《中国好声音》可谓浙江卫视的标志性节目。什么是标志性电视节目?现在,很多人对电视台特别是电视频道的辨识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一个标志性节目。比如说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和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节目。这种标识性节目可以带动周边节目,形成一种“通吃”。这就是一些电视台和频道在改版时为什么想到要打造一个拳头产品的原因。

四、收视率风波

这不是第一次出现收视率问题,但是,2012年有点特殊,垄断国内收视率调查的央视·索福瑞公司被曝出人为操纵收视率的行为,这立刻引起一片哗然。
2012年6月中旬,作为电视剧《大祠堂》出品人,王建峰接到一条短信,对方称可以抬高节目收视率。为证明自己有操控收视率的能力,几天后,《大祠堂》在新疆地区的收视率一天内便从0.11%蹿升到1.14%,在西宁地区的收视率从前一天的0.07%蹿升到1.39%。为了掌握进一步证据,王建峰以合作为由,与对方商议合同事宜。初步估算,一部电视剧只要投入5000万元就可以做到全国前十强。
虽然在2009年3月,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曾正式推出《中国电视收视率调查准则》,就样本抽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使用等环节做出规定,但截至目前,这个准则却遭遇到了几乎被虚置的窘境。在2010年,人民日报就对有的电视台收买收视率调查样本户的现象进行了揭露。
很多人都在批判收视率调查,可问题是:如果电视节目没有收视率行不行?这是悖论。但是如果不要收视率,我们靠什么判断电视节目的优劣呢?
电视收视率有地域因素。全国性节目和地方性节目的收视率概念应该是不同的,不同地方的收视率又因为地方文化不同而效果不同。特别是当电视越来越成为一种典型的全球化媒介时,这种地域元素就更重要了,相应的它对电视收视率的影响也更加明显。比如怎么判断凤凰卫视的收视率?央视收视率和地方有何不同?
按理说收视率是电视界的内部事务,但是,它现在却被外部化了,用专业的话说,就是电视批评变成了社会批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电视在当今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电视剧的两个极端

2012年,中国大陆有两部电视剧格外引人注目,一部是《后宫甄嬛传》,另一部是《北京青年》。看上去它们代表了两个极端,《甄嬛传》是古装戏,而《北京青年》则是青年剧。一个古典,另一个现代;一个老少皆宜,另一个吸引青年;一个依靠不温不火的口碑,另一个侧重于大张旗鼓地推广。
不过,这两部戏并不代表中国电视剧的两个端点。表面上《甄嬛传》似乎是为老年观众打造的,但是,实际上它却是老少通吃,很多人把它当作职场“斗智法宝”来看。这是中国式的接受美学,从鲁迅说的《红楼梦》到几年前的电视剧《潜伏》,很多人似乎都能够从中看到不同的东西,并各取所需。
从一个另类的角度来看电视剧《北京青年》的话,就会发现,它好像在说“现代病”——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说思想是有点重了,换成言语更加合适。对于重走青春路,也可以理解为行动和语言上的失衡。也许我们可以从某种意义上把青年时代视为行动的阶段,中年是语言的阶段,老年是思想的阶段。《北京青年》和地域文化有一点联系。看这部电视剧,会忽然觉得它好像穿越了北京青年史,爷们儿的历史、鸟笼子、享受,一直到把父辈的光荣和财富都挥霍完了,现在又上路了,要奋斗了,所谓重走青春路仿佛变成了北京青年的穷困潦倒和东山再起。从这个电视剧足见如今话题传播的影响力。

六、湖南卫视的收视率下降

怎么看湖南卫视在2012年的收视率下降?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省级卫视的“老大”,现在排名有点变化,变成新闻了。从总体上看,它的观众比较年轻,粉丝比重大,创新性强,本土化弱一些,引进节目能力强,用国内策划少。这次收视率下滑是湖南卫视的模式出了些许问题。
湖南卫视有什么问题?湖南卫视一直是特色化竞争的“排头兵”。但是,异质化竞争也有自身的局限,比如说新闻就难以特色化。还有电视剧也是如此,安徽卫视虽然以播电视剧见长,不过又有谁会关注它的自制剧能力?湖南卫视以娱乐节目起家,然而它能凭此整合它的青年观众群体吗?
湖南卫视的新闻风格是什么?娱乐新闻应该是湖南卫视最拿手的,但娱乐会影响他们的新闻风格。湖南卫视的新闻风格中有青年的因素,也就是他们所谓的要降低中国电视新闻观众的年龄段。
中国的电视新闻观众是高龄化了吗?这是湖南卫视有些人的说法。所以说湖南卫视的低龄化策略正好在这派上了用场。问题是,拉低全国电视新闻观众年龄一岁能解决高龄化难题吗?电视新闻高龄化的结论是怎么得出的?这种所谓高龄问题通过形式能改变吗?换言之,中国的电视观众老化了吗怎样写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如果说单独看民事纠纷节目,特别是这样的节目还上了卫视,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观众的老化程度。但是,假如再看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又会觉得观众超小。我们的节目好像是两头沉,两头大,中间小。
什么是新闻年龄?按照湖南卫视相关新闻负责人的说法,新闻观众的年龄是可以被拉低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拉低?是为吸引青年人看新闻?新闻会按照年龄发生吗?我们可以改变播放新闻的形式,但是,我们无法改变新闻的内容,因为它是客观发生的。当湖南卫视相关新闻负责人宣称他们可以把全国电视新闻观众的平均年龄拉低一岁时,有一个问题被提出,原来的平均年龄是多少?是四五十岁?还是二三十岁?考虑到湖南卫视的主力观众比较年轻,把他们拉回电视新闻收看范围是否就完成了任务?假如有新闻年龄的存在,那么,还能细分为电视新闻年龄和报刊年龄吗?
(作者分别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