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师范教育谈林砺儒师范教育思想当代价值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231 浏览:18759
论文导读:办学,局限于师范学校,这种模式已不适应当今综合化和开放化的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我国师范教育的办学要走向开放,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夜间从封闭走向完全开放,也不意味着在开放中失去师范教育的使命和特色。林砺儒的独立设置观启示我们:一方面,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要坚持自己办学的特殊意义,保持办学优势,提升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可
摘 要:林砺儒师范教育思想主要有五方面的当代价值,具体是:基本理念是遵循办学特点,坚持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教育目的是注重人格塑造,提升专业精神;教育内容是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专业融合;教育方法是促进教学相长,培养实践能力;教育评价是改革内容方法,建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林砺儒;师范教育思想;当代价值
1002-0845(2012)12-0005-03
现代著名教育家林砺儒从日本教师教育专业学成归国后致力于师范教育,从事教育60年,被誉为“服务最有恒心的教育家”。他广泛研究师范教育的办学制度、性质以及教学与评价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特而精辟的见解,直接推动了我国现代师范教育在艰难曲折中向前发展,其思想对当今师范教育的改革仍具有指导价值。

一、基本理念:遵循办学特点,坚持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师范教育的办学不同于综合大学,要保持自己的特殊性。林砺儒始终遵循办学特点,使师范教育保持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林砺儒始终坚持师范教育的独立地位,坚决维护师范教育的正确发展。但独立设置不等于封闭,林砺儒依据当时师资不足的实际,认为可以由师范学校专门培训师资,也可在大学内训练师资,以充分利用大学教授人才及图书仪器、实习场所等条件。但这种训练不能混同于普通大学教育,不能沿用大学原有各院系之编制,必须另设课程,而且应有专门负责的组织,要保持其在综合大学中的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且这个组织可以是综合大学中设立的师范学院或教育学院,它有权随时调用各学院教学资源通力合作。我国多年来师范教育实施封闭办学,局限于师范学校,这种模式已不适应当今综合化和开放化的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我国师范教育的办学要走向开放,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夜间从封闭走向完全开放,也不意味着在开放中失去师范教育的使命和特色。林砺儒的独立设置观启示我们:一方面,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要坚持自己办学的特殊意义,保持办学优势,提升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有计划地拓展师资培养途径,由综合性大学开设的教育学院或文理学院源于:毕业设计论文网www.7ctime.com
开设的教育专业来完成,保持其相对独立性。这样做既能改变我国教师队伍培养不均衡的现状,又能保证师资培养的质量。
林砺儒高度重视师范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培养合格师资必须坚持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强调二者不能偏向于哪一端,“师范性”绝不是不学无术。反思当今师范教育,仍然存在学术性与师范性不统一的问题。首先是“师范性”日益削弱。很多一线教师反映,与以往高师毕业生相比,现在的实习生或新教师,言语表达能力下降,编写教案不规范,不会设计板书,书写不工整,缺乏课堂教学技能,不熟悉当前课改新理念,等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近年来我国很多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开设许多非师范专业,师范教育被边缘化,师范类课程数量减少,课时压缩,教师忙于搞科研,直接削弱了师范教育的特色。其次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毕业时择业的不确定性,使师范生在学习时难以志向专一,不重视基本功练习,导致专业基础不扎实。在师范性削弱的同时,学术性也未得到加强。林砺儒指出,“师院的各系科应该是各门学术革命的旗手。只提向综合性大学看齐还不够,应该力争上游,超越综合大学,才可以显出师范性”891。师范学校培养出来的合格师资不能只当“教书匠”,而要成为研究型教师,成为“教育家”。虽然目前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大多是硕士或博士,但他们多数没有中小学教学经验,缺乏教育实践性知识。其原因是:一方面,教师的学历要求不断提高和科研压力不断增大,因而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纯粹的学术研究上,很少顾及课堂教学质量的改进;另一方面,教师的学术成果多追求纯理论的深层次探讨,很难转化为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那些毕业后想从事教育工作的师范生迫于就业压力容易急功近利,心情浮躁,只希望快速获得教学技能,掌握教学工具,对教育理论和做教师的高深学问不感兴趣;而另一部分想考研或考公务员的学生则更是凭个人兴趣,自学所需科目,不关心教育研究。这样,教师纯粹为学术而学术,其成果没有与师范性结合起来,导致师范生专业功底不牢,师范教育所需要的研究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学术性”扭曲变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人才培养价值。因此,真正将师范性与学术性统一起来,以培养适应时展的、专业素质良好的师资是促使师范教育良好发展的正确选择。

二、教育目的:注重人格塑造,培养专业精神

林砺儒很注重师范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并把道德培养和人格塑造放在首位。他认为,当时师范生少野心、过于老实,操守又消极,不善于应变和抵抗诱惑,迟早要腐化。他欣赏不容易被人摆布的“狂简小子”,认为他们有理想、有志气,追求进步,可望成为具有凛然正气的“大丈夫”。反思我国当前师范教育的发展,由于受市场经济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师范院校为了追求成名率和获奖率,偏重于专业知识传授与得分能力的提高,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格、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开设的政治理论课教法简单,内容枯燥,与现实社会脱节,没有说服力,起不到积极的育人效果。近几年,教育部相继颁布的教育纲领性文件一再对教师品德提出要求,倡导教师为人师表、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更是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列为必修课程,强化了教育信念与责任感的培养目标。

三、教育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专业融合

为了培养出一专多能的教育工作者,林砺儒遵循师范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殊性,系统规划教育内容,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加强专业融合,对当代师范教育内容的完善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林砺儒指出,优良的教师绝不可能是狭隘的“一孔之儒”,而应该是一个“由博返约”的专家。师范生先要广泛地学习科学知识,打好基础后再进行深入集中的专业技能训练,是先博再约、循序并进的过程。如从第一学年开始不仅安排政治类和文化知识类课程,而且还要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每周或隔周到附校参观见习,使“学艺”与“专业”同步发展。对于师范生的实践课程,林砺儒特别强调:“

一、二年级参观见习,三年级则开始试教。时论文导读:

间安排不要集中在最末一年。”933反观我国当前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序列混乱及时间分配失衡的现象相当普遍。专业基础课、公共课一般都安排在大一、大二,且课时充足,而教育类课程相对滞后,往往大三才有教育学和心理学,见习和实习集中在最后一年的6~8周,时间短暂,形式单一,师范生难以对教师专业特点形成切实的认识,直接影响了他们毕业后的教学育人效果。因此,为了符合师范生学习的需要,师范教育必须优化课程设置,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增开选修课,精简公共课和学科专业课,强化教育类课,增加实践课。时间上也不必严格按先后将各类课程截然分段,容易导致教学的先慢后快,甚至虎头蛇尾。如果四类课程同时段开设,先打好基础再逐步提高,就能保证各类课程分头并进,相辅相成,全面实现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下载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