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探析新闻偏见体现形式及原因探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372 浏览:119415
论文导读:
【摘要】本文从新闻偏见的表现形式出发,分析了新闻偏见产生的原因及负面效果,为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有效规避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新闻偏见源于:论文封面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负面效果
真实而客观地向受众传播新闻是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信念和道德准则,但在新闻实践中,从新闻的采访到新闻的编写再到新闻的成稿,这一复杂的过程也容易产生新闻偏见。赫佰特·甘斯说:“一切新闻都有偏见”。所谓偏见,就是有偏于一方面的见解,是指“对新闻所作的不公正的、不诚实的、自私的、不平衡的或者误导性的歪曲”。

一、新闻偏见的表现形式

新闻偏见违背了新闻真实、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判断失误,先入为主

现在的一些新闻采访通常是这样进行的,事先想好了选题与结论,然后带着问题找佐证材料来填充论证。这样的采写,且不论判断是否与事实相符,已然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
很多年前,北威尔士王子出去打猎,留狗和婴儿独自在家。回来后发现血染被毯,却不见婴儿,而狗正舔着嘴边的鲜血。王子大怒,抽刀刺入狗腹。而狗的惨叫惊醒了熟睡在被毯下面的婴儿。这时,王子才发现墙角处有一只饿狼。好多错误,都是先入为主的观念作祟。在当今的新闻队伍中,也不乏这样糊涂的北威尔士王子。

2、调查浮躁,以偏概全

曾经刊登在《羊城晚报》上的一篇“生蚝铜元素超标740倍”的相关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即,生蚝的销量大减,蚝农损失惨重。后来调查发现,所谓的“超标740倍”的说法摘自一博士论文,该论文标注相关数据引自2004年公开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但后者全文并无此表述。
另外,国际在线在2011年8月9日刊播了一个报道,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发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约1100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近40%。目前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高达24.38%,温州大约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后来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副行长周松山表示,这是一组被严重扭曲的数据,工作人员只向用户发出了300份问卷调查,收回了266份有效问卷,并非全市。
以上几个案例都反映了记者在调查上的浮躁片面,以偏概全,道听途说,以致给了受众错误的解读。

3、角度选取,避重就轻

2011年7月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旗下的英国通俗小报《世界新闻报》由于曝出非法截取、窃听私人电话信息的丑闻而被迫关停,由此使默多克集团陷入窃听风暴,默多克本人也遭遇职业生涯的“滑铁卢”。然而,对此事件的报道评论中,我国媒体避重就轻,抛开关键问题不谈,高谈阔论邓文迪那一记耳光如何华丽精彩,“中国虎妻”如何成为“年度最佳护夫品”;或者拿西方新闻观的虚伪本质以及西方新闻自由的弊端说事。关于此事件的报道,国内媒体正确的报道应该是以此为鉴,检讨自身存在的类似问题,有则改之,而不该刻意的把新闻娱乐化。这不是客观、科学的态度。

4、语言隐晦,投机取巧

今年8月24日清晨,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桥梁长度最长的超大型跨江桥——哈尔滨阳明滩大桥通车不到一年,距离主桥

3.5公里处的一段上桥匝道桥梁整体塌落。

在25日新闻发布会上,政府相关人员却运用文字游戏。分析事发3天后的舆情,公众不满的是,哈尔滨在表达中掩盖真相的倾向性,当地政府没有在第一时间公布事态进展、公开桥梁涉及单位名单。新华社质问:“哈尔滨桥梁垮塌事故背后有何‘难言之隐’?”尊重社会的公众知情权再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5、素养的缺失,良知缺失

2011年10月发生在深圳的联防队员案是一个典型的反映记者人性缺失、职业素养低劣的事件。11月8日,《南方都市报》发表新闻通讯《妻子遭联防队员毒打 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时》和记者采访受害人丈夫杨武的对话,对话的大标题是《“我是世界上最窝囊和最没用的丈夫”》,随之而来的媒体记者长短炮闯入受害人家中,强行采访杨武和他妻子。媒体报道的天平失去平衡,走向极端,仿佛悲剧的产生不是嫌犯的罪行,而是杨武的软弱,罪大恶极的并非嫌犯而是老实懦弱的丈夫。
这样的职业素养、道德操守,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反省。一个遵从新闻职业规范的记者,应该时刻不忘传媒的责任,理智而客观的写出有良心的新闻。

二、新闻偏见产生的原因

1、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制约

不同的意识形态,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是新闻偏见产生的本质原因。一直以来,西方媒体都是带有有色眼镜对华进行新闻报道,并乐此不疲的对中国形象进行刻意抹黑。加之中国的经济实力的日渐增强,西方媒体鼓吹的“中国威胁论”之风也愈演愈烈,影响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2、操作规范和新闻传播理念的制约

基于我国的国情和现状,政府对媒体的新闻报道一直都实行有效的管理,在报道领域、报道形式等都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作为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耳目喉舌,各媒体理应遵循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但对于“正面”的内涵,往往带有预设偏好,很容易偏离新闻的真实轨迹,把没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当做“正面宣传”,这样的模式化报道容易引起群众的反感。受此新闻传播理念的制约,我国媒体要提供真实、及时、全面的新闻信息,要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前提下做文章。

3、记者、编辑等个体素质差异的制约

记者、编辑是新闻报道的直接传播者,个人素质的高低对新闻事件报道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记者编辑对新闻报道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因此就有了不同的新闻解读。无论是记者在事件起始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还是判断上的失误,或者在文字处理时手法运用及方式的表达,不同素质的传播个体是新闻偏见产生的直接缘由。

4、外来压力的制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传媒是具体的利益单元。市场机制引发了传媒之间的利益、生存、发展的争夺战,随着外部的诱惑增多,追求媒体的自身利益和记者编辑个人利益的动力也越来越大,而目前的市场缺乏规范,新闻道德意识弱化及职业规范不明确的情况明显,很容易发生“权力”挡道现象,对传媒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新闻报道论文导读:
在这些外力的作用下,也随着受力的轻重而相应倾斜了。

三、新闻偏见的负面传播效果

1、使国家、政府的形象受损

有关“3·14”拉萨打砸抢烧事件的报道是西方媒体偏见报道的典型案例,无论是美国的CNN、加拿大的CTV,还是德国的《柏林晨报》、英国的BBC,都运用娴熟的报道技巧,给偏见报道以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方国家长期以来的偏见报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西方民众的价值判断,使得中国的负面形象扎根发芽。这样的偏见报道是他们惯用的伎俩,刻意的丑化中国,以此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2、导致媒体自身公信力受损

媒体的公信力是指传媒能够获得受众肯定与信任的能力,是其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的双重检验标准。媒体公信力与舆论的影响力成正比,获得较高的公信力是保持优势、脱颖而出的必要途径。而新闻偏见的产生,使得新闻报道与事实不符,从而使受众蒙蔽双眼,很容易使他们产生信任危机,无疑是对自身公信力的一种损害。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虽然媒体集体失语的因素很多,但拥有社会和公众所赋予的话语权的媒介,其公信力确实在民众的心中降低了。

3、导致公众知情权受损

带有倾向性的新闻报道违背了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受众接收到的是错误片面的信息,缺乏正常渠道获得信息,公众只能依靠非正式的渠道来判断问题,从而导致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无序状态,是侵犯了公众知情权的重要体现。如果在重大事件发生时,这样的偏见报道可能直接危害到公民的生命权益,威胁到社会公共利益。

4、滋生新闻和腐败行为

新闻界部分媒体或记者编辑,利用自己掌握的公共新闻宣传工具,滥用话语权,而这种腐败现象究其缘由,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新闻偏见。具体表现上也花样百出:记者编辑违规报道,片面炒作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新闻;炮制各类假新闻,博眼球抢风头;拉帮结派,欺软怕硬,用金钱衡量报道价值等等。
综上所述,新闻偏见以各种表现方式客观存在,不可避免。不论是记者或媒介组织为了一己私利或好恶而有意歪曲事实,还是由于其自身能力的局限或其他客观原因而无意造成的不公正报道,从新闻媒介自身特征和记者编辑的职业特征来说,纯粹的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不存在,但客观报道的理想状态一直是新闻从业者的追求所在。倡导并营造和谐的主流价值观,在这样的氛围中加强新闻监督,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促进媒体间的良性竞争,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是规避新闻偏见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①陈力丹:《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②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③尹瑛:《从新闻常规视角看新闻偏见的产生》,《新闻界》,2009(3)
④欧阳云玲、凌菁,《浅议跨文化传播中的新闻“偏见”》,《东南传播》,2008(4)
⑤张灿:《新闻传播观念的理想与现实冲突》,《安徽文学》,2008(10)
⑥余东升:《新闻记者的认知偏见与新闻报道》,《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作者: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专业201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