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文化教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统文化教育库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800 浏览:20851
论文导读:为传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比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可以通过让学生体会作者“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来理解作者“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人生追求。当然,也要让学生理解作者这种“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人生追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积极意义的。作者不是消极地回避社会现实,而是采取了一种有积极意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瑰宝。在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要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平时的教学之中,把宝贵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文明古国,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也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作为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感受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积极的人生态度。
然而,当前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和生疏感。
面对着这些情况,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和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责任,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利用传统文化知识来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渗统文化教育。

一、深入挖掘教材,感受传统文化精髓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思想文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范文www.7ctime.com
化的结晶,我们要深入挖掘其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因子,以此教育学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有所变化。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文的题解、注释、分析、比较和师生讨论等方式把课文理解的重心转移到文学、文化观念与文化教育上来,在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传承课文中的文化特质,进而挖掘作品内在的思想和趣味。
如教学《屈原列传》时要让学生明确全文中的议论部分寄托着的作者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他和李陵本无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士”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矢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司马迁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加上他又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当李陵未被俘之前,这些人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现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坏话,于是就想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这一来,就触怒了武帝,被下狱治罪,被处以腐刑。在封建士大夫看来,受腐刑,这是极大的耻辱。他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发愤写出《离骚》一样。这就是他要在《屈原列传》中寄托自己政治幽愤的原因。通过了解课文背景,让学生感受作者在叙述史实中饱含着的强烈的爱憎感情与传统文化中倡导的进取精神和改革现实的积极意义。
又如在《师说》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我向学生总结出韩愈三点进步的“师道”思想: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老师。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了解师和弟子的关系的是平等的,倡导和传播古人的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的思想,让他们对老师的理解有一个新的认识。
我们可以看到语文教材是一个最好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载体,深入挖掘语文教材的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精髓。

二、营造课堂文化氛围,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教师一定要树立语文课堂是弘扬传统文化主阵地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思想上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后,中学语文学科,在“三维目标”的教学要求下,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注重“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内容和形式。在教材的编排上,把“古典传统文化”和“名著名篇”放在突出的地位。笔者认为,编者的意图就是让我们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若能把有关“传统文化内容”分类归纳在一起,然后有目的地进行地重点讲解。这样处理,有助于解决在传授传统文化时容量不足的问题,也能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传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比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可以通过让学生体会作者“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来理解作者“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人生追求。当然,也要让学生理解作者这种“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人生追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积极意义的。作者不是消极地回避社会现实,而是采取了一种有积极意义的高境界的“人生定位”方式。

三、充分利用古诗文教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中学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历代经典。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然选录的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却能饮到中华文化之一瓢。所以,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而诵读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文化经典。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如自由诵读,朗诵会,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也就在无形中得以传承。源于:硕士论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