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下土“下土”和“下都”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775 浏览:69089
论文导读:,亦未可知。”由于“下土”一词多见于古籍,并无“兆域”一类的意义,所以面对哀成叔鼎的孤证,张政烺很谨慎地使用了“推测”的字眼。郑臧公之孙鼎和缶铭的“下都”一词的出现,为我们继续讨论这个问题提供了可能。郑臧公之孙鼎和缶铭中的“下都”,黄锡全、李祖才(1991:857)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下对上而言,表示方位,如
地下出土的文献资料,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充分利用这批新材料,将有助于推动汉语史研究的进步。反之,如果仅从已有的汉语史研究成果对这批新材料进行分析,而不考虑出土文献资料的特殊性,有时也会有削足适履之嫌。本文所要讨论的“下土”和“下都”,即是这样的例子。
“下土”,《汉语大词典》有五个义项:

1.大地。2.四方;天下。3.指人间。4.偏远的地方。5.低洼之地。

“下都”,《汉语大词典》有两个义项: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2.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但是《汉语大词典》中的这些义项,对于出土文献中的“下土”和“下都”,却并不适用。
1966年出土于河南洛阳的哀成叔鼎有这样的一句话:“嘉寔惟哀成叔。哀成叔之鼎,永用裎祀;尸于下土,以事康公,勿或能怠。”
1988年出土于湖北襄樊的郑臧公之孙鼎和缶,缶铭较残,鼎铭作:“余郑臧公之孙……其选于下都日:‘乌呼哀哉!烈叔烈夫人,万世用之。”’鼎铭的“选于下都”,缶铭作“其献下都”。
对这几件春秋晚期的郑国铜器中出现的“下土”和“下都”,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先说“下土”。哀成叔鼎中的“尸于下土”,赵振华(1981:69)认为是“在土底下腐朽”,马承源则认为是“主祭山川之神,就是指郑国山川之祀”(1990:501)。“尸”原铭文作“死”,读为“尸”,在金文中训为“主”是很常见的,赵先生解作“腐朽”不确。按马先生的意见,“下土”即使指郑国的土地山川。蔡运章(1985:58)也有类似的意见:“‘下土’谓天下之义。这里当指康公分封的国土或采邑。”
“下土”,在先秦文献中往往指的是与“上天”相对的天下的土地,如《诗·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临下土”、《诗·小雅·小曼》“曼天疾威,敷于下土”。马、蔡等的释法与传世文献相合,似乎是正确的。
不过张政煨(1981:32)也指出了此说存在的一个问题:“尸于下土,按金文惯例理解就是执掌天下,或主宰人间,这和哀成叔的身份极不相称,何况这时哀成叔已死,早离开了人间啊。因此推测这里的下土,是另外一个含义,乃指兆域即地下宫室而言。”张先生并引《礼记·檀弓下》“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为证,指出:“哀成叔生事康公,死后也还可以主管康公冥府的事,故言尸于下土。其或殉葬而死,亦未可知。”
由于“下土”一词多见于古籍,并无“兆域”一类的意义,所以面对哀成叔鼎的孤证,张政烺很谨慎地使用了“推测”的字眼。郑臧公之孙鼎和缶铭的“下都”一词的出现,为我们继续讨论这个问题提供了可能。
郑臧公之孙鼎和缶铭中的“下都”,黄锡全、李祖才(1991:857)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下对上而言,表示方位,如同上蔡、下蔡、上都、下都、上鄩、下鄩等,那么,‘下都’就是对‘上都’而言……‘下都’可能就是今之河南新郑之‘郑韩故城’相对于今之陕西华县‘郑县故城(暂依旧说)而言的’。二是将‘下都’理解为洛阳的‘下都’。……即今河南洛阳旧城。……郑始封之君桓公友本周厉王少子,郑与周有这种特殊关系,郑君死后葬于‘下都’洛阳也是可能的。”
众所周知,燕有“下都”,晋也有所谓的“下国”,见于《左传·僖公十年》“狐突适下国”,应即与“下都”同义,孔颖达疏说:“……此曲沃,晋之旧国,故谓之为下国也。”从这些诸侯国有“下都”或“下国”的情况来看,将鼎铭和缶铭中的“下都”理解为郑或是周的一个都邑,似乎是可行的。但是鼎和缶都出土于湖北襄樊,与新郑或洛阳都相去甚远,此说显然不可信。
传世文献中“下都”也见于《山海经·西山三经》:“西南四百里,日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郭璞注曰:“天帝都邑之在下者。”这里的“下都”是指相对于“上天”的处于地上的都邑。这一用法与相对于上天的“下土”的用法接近。将“下都”理解为与“下土”一样是使指郑国的土地山川,似乎也可讲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郑臧公之孙鼎、缶和哀成叔鼎一样,都出土于墓葬之中,器主也正是墓主。既然郑臧公之孙鼎和缶是随葬在墓中,制器者希望“烈叔烈夫人,万世用之”,那么其铭文所说“选于下都”的“下都”与其说是相对于上天的人间,倒不如说是相对于人间的地下世界要更贴切。从这个角度来看,张政娘将哀成叔鼎的“下土”解释为“兆域即地下宫室”,则可能过于拘谨了。
李学勤(2010:167,169)在综合这两批出土资料时指出:“‘下都’谓地下之都,这是说器主父母逝世迁居地下,与燕下都之类人间都邑无关。……‘下土’和前述团山M1器铭的‘下都’相同,以后世话说便是冥界。”可谓卓识。
此外,1994年出土于山东海阳县嘴子前春秋后期墓的一件鉴形铜盂,也可为李先生的说法做佐证。铜盂上有这样的铭文:“嚣所献,为下寝盂。”这个嚣所献的寝盂,与郑臧公之孙献于下都的鼎和缶一样,是为墓主在冥界生活所准备的器物。这里的“下”,看来应为李学勤所论文导读:关辞书可以补充这两个义项。附注洛阳博物馆,洛阳哀成叔墓清理简报,文物,1981(7):65—66襄樊市博物馆,湖北襄阳团山东周墓,考古,1991(9):783—784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海阳县博物馆,山东海阳县嘴子前春秋墓的发掘,考古,1996(9):7参考文献

1.蔡运章,哀成叔鼎铭考释,中原文物,1985(4)

2.陈松长,告地

说的“迁居地下”之“下”。 “下土”泛指地下,这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古人是否认为地下有“都”呢?我们认为也没问题。传世文献中有“幽都”这个词。“幽都”见于《尚书·尧典》:“申命和叔,宅朔方,日幽都。”以北方幽冥,是以称之。但是在《楚辞·招魂》之中,“幽都”就用来指称地下世界:“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王逸注云:“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既然地下可称为“幽都”,自然也可以称为“下都”了。
西汉初年有一种特殊的丧葬文书叫“告地策”,也可以为我们理解古人心目中的“地下之都”做一参考。“告地策”是某地的官吏为墓主向地下虚拟官吏“移籍”所造的文书,其中对地下虚拟官吏的称呼有“地下丞”、“地下主”、“安都丞”等。(陈松长2008:21—25)既然地下和人间一样有管理的官吏,那么自然也是可以有都邑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这几件春秋晚期的郑国青铜器中出现的“下土”应指与地上人间相对的地下冥界,“下都”应指与人间都邑相摘自:毕业论文范例www.7ctime.com
对的地下冥都。相关辞书可以补充这两个义项。
附注
洛阳博物馆,洛阳哀成叔墓清理简报,文物,1981(7):65—66
襄樊市博物馆,湖北襄阳团山东周墓,考古,1991(9):783—784
[3]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海阳县博物馆,山东海阳县嘴子前春秋墓的发掘,考古,1996(9):7
参考文献

1.蔡运章,哀成叔鼎铭考释,中原文物,1985(4)

2.陈松长,告地策的行文格式与相关问题,湖南大学学报,2008(3)

3.黄锡全,李祖才,郑臧公之孙鼎铭文考释,考古,1991(9)

4.李学勤,郑人金文两种对读,//通向文明之路,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第四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6.张政娘,哀成叔鼎释文,古文字研究,1981(5):32

7.赵振华。哀成叔鼎的铭文与年代,文物,1981(7)

(复旦大学中文系 上海 200433)
(责任编辑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