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解读《洛丽塔》中纳博科夫智慧解读小结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705 浏览:60240
论文导读:
摘要:《洛丽塔》作为纳博科夫的心爱之作,同时也是他最为有名、最受争议的作品,自1955年问世以来已经被广为翻译和阅读。其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已经成为宝贵的文学财富。本文试从纳博科夫式独特的语言运用和精妙绝伦的写作技巧入手,尝试对《洛丽塔》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以此来诠释《洛丽塔》中的纳博科夫智慧,展现其别样的艺术魅力,以期读者可以更好地欣赏解读这部经典作品。
关键词:《洛丽塔》纳博科夫语言运用叙事技巧
:A
能用多种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对世界文学做出巨大贡献的作家往往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在近代世界文坛史上,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就是这样一个奇迹。出生于莎士比亚生日当天的他似乎也魔法般地继承了莎翁的文学天赋。他一生的创作极其丰富多样,而其中最为有名、最有争议的作品《洛丽塔》以“特异的创作风格,非凡的叙事技巧”代表着他用双语写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凭借《洛丽塔》,纳博科夫征服了读者,一举跻身于现代文学一流作家的行列,被誉为“自乔伊斯以来,最有风格,最有独创性的作家”。美国“自由天主教联邦周刊”曾评价“该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不仅如此,其体裁、特性、光辉皆足以为美国文学家创造一个新的传统”。
小说描述了一位从法国移民美国的中年男子亨伯特·亨
伯特为女房东黑兹太太的12岁女儿洛丽塔所倾倒,因为洛丽塔神似他童年时暗恋的女友,他心目中的“小仙女”。为得到洛丽塔,亨伯特不惜娶他不喜欢的女房东为妻,成为洛丽塔的继父。后来女房东发现自己的丈夫与女儿的不伦之恋,气愤至极,欲写信揭露亨伯特,却在寄信途中被车子撞死。安葬了女房东夏洛特之后,亨伯特便开车带洛丽塔开始了周游美国的“旅行”。随着洛丽塔渐渐长大懂事,她越来越意识到生存的困境给自己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及肉体上的创伤,这种意识触发了洛丽塔道德观的觉醒和心智上的成熟。她从心里开始排斥继父。她不愿继续这种悲惨黑暗的生活。于是她借着一次旅行的机会脱离继父的掌握。亨伯特疯狂地找寻无果,却在数月后收到洛丽塔的求救信,这封信点燃了亨伯特重新寻找洛丽塔的决心。亨伯特便迫不及待地按信上的地址找到了洛丽塔,给了她一些钱,但他再续前缘的要求遭到了洛丽塔断然的拒绝,伤心欲绝的亨伯特杀死了带走洛丽塔的奎尔蒂,并因此锒铛入狱。洛丽塔在随后也因难产而死去。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纳博科夫语言天才的本领在文章一开头就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语言奇特怪异,绚丽大胆、甚至是具有创造性的,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言语规则,而且最大限度地发掘了语言的灵活性和应用性,形象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感觉,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铿锵悦耳的开头像“冬天推开门后迎面扑来的寒风”紧紧抓住读者的呼吸,小说开头第一句就把读者带入作者所编织的独特的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氛围里。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准备聆听他饱含的“痛苦心史”。继续映入读者眼帘的是这样的句子:“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身高四尺十寸。穿上宽松裤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丽。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雷斯。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英语并非纳博科夫的母语,但是他登峰造极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叙事技巧在文章开头就显示出独特的新奇风格。语言技巧运用之熟练精湛令读者叹服。《洛丽塔》中,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被纳博科夫应用得独特而迷人,无论场景描写、人物肖像描写还是性格刻画上,文字都生动有趣,颇有韵味,充满了智慧,被称为“纳博科夫”式语言。在描写亨伯特期望能尽快独自占有洛丽塔时,他这样说到:“期待着一次可怕的灾难。地震。壮观的爆炸。可怜的母亲随着方圆好几英里地的其他人突然永远地消失掉了。”这里作者连用三个副词“乱地”(messily)、“突然地”(instantly)、“永远地”(permanently)来修饰动词“消失”。充分展现了亨伯特急于除掉夏洛特这块绊脚石,以便能够占有洛丽塔的迫切心情。又如:“我长成一个快乐、健康的孩子,在拥有图画书、柔净沙滩、橘树、友好的狗、海景和微笑面孔的明亮世界里长大了。”这句话中,作者打破常规,没有使用形容词,而是使用一系列华丽优美的名词短语来修饰名词。这种别出心裁的描法让读者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立体真实的现实世界。事实上,不光是英语,法语,拉丁语,甚至德语都有在小说中应用。纳博科夫的语言天赋如同一只迷人的蝴蝶,在各种语言中自由自在地嬉戏,穿梭起舞,与声音、音乐及其他艺术形式合作,显示出一种华美而新奇的风格,带给读者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

纳博科夫曾经以一个魔术师来比喻自己的叙事技巧。他说:“这些道具一一蛊惑人的镜子,黑丝绒的背景幕,以及含蓄的联想与传统一一有了这些道具,风度翩翩,穿燕尾服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评语www.7ctime.com
的本土魔术师便可以巧妙的运用,以自己的风格超越传统”。纳博科夫喜欢把魔法公之于众,即在小说中故意耍弄各种写作花招,显示创作技巧。
纳博科夫是用意象,用记忆或幻想中的色彩和图案进行创作的小说家。在其作品中,他调动一切可能的诗性手段来构筑他的精致迷宫和谜语叙事,诗行般的句子和意象构成了统领全书的压倒性文体风格。他的作品对事物的观察与描述显示出一种细致入微和精巧的特色。他运用精湛的细节组成了一幅幅绚丽生动的画面。这样的画面在《洛丽塔》中随处可见。比如下面的这段描写:
“那天午后阳光映射像一个光闪耀人的白色宝石溅出无数红色的火花在一辆停着的小车后盖上震颤。遮天蔽日的榆树将丰满的影子投在屋外的护墙上,两棵白杨轻轻摇曳。你能分辨出远处公路上乱七八糟的声响。”
色彩、声光的组合,调配勾勒出一幅色彩丰富、充满视觉张力的生活画面,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和情感想象。我们仿佛感觉到午后那“光闪耀人”的日光,听到“远处公路上”发出的“乱七八糟的声响”,想象得到“遮天蔽日的榆树掩映下”的古老的砖墙背后隐藏了怎样的罪恶故事。纳论文导读:使他的作品具有一份别样的韵味。他期望读者能够透过他在形式上设计的种种把戏和诡计洞察隐含的信息。这种对读者洞察力的挑战和感悟真相的过程正是能够带来审美愉悦的东西。四《洛丽塔》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体现了纳博科夫的独创性,成为一个设计精致的文本迷宫,不同的读者总能从中发现崭新绝妙的东西,引起读者的
博科夫的描写语言优雅充满诗情画意,富于情感的流动。细致入微的场景描写和修辞的巧妙运用反映出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读者阅读时就像走进他精心经营建构的一个真实而又虚幻的世界里。强烈诉诸官能的修辞唤起读者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而下边这一段描写,纳博科夫的生花妙笔则借助于色彩丰富的表现力,尤其是光、色彩、声音的意象,表现了亨伯特在与洛丽塔打网球时的心理活动,表达了亨伯特对洛丽塔那种如痴如醉的邪恶:“我的洛丽塔在发球开始,总是先抬高她弯曲的左膝,而后背衬阳光,让两脚之间,腋窝之间,光滑的手臂和朝后旋开的球拍之间,保持一秒钟充满生命力的平衡姿态,……就为的是让她的金鞭在落到球上时发出的那声利索的‘叭叭’回响不绝。”
作者把光与闪烁的影子精确和谐地与他散文般的节拍相配合,让亨伯特眼睛胶着于洛丽塔闪着光彩的身体轮廓,让读者不仅仅是视觉想象,而是每一种感官都被唤起,被激发起来,思想活跃起来,内心丰富起来。当然,在这些闪闪发光的场景背后往往有着作者耐人寻味的暗示。

对细节的精心安排是纳博科夫的写作风格之一,他特别钟情于细节描写。纳博科夫认为,“在高雅艺术和纯科学中,细节就是一切”。蝴蝶与象棋是他从小到大的兴趣所在。这两种爱好深深地融合在纳博科夫文学创作的血液里,影响了其文学创作观念、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就像他经常叹为观止的蝴蝶翅膀上的美丽斑纹一样,细节是他最感兴趣的地方。细节描写看似微不足道,但正是对细微末节的刻画与描绘,精准地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蝴蝶般的伪装,还体现在纳博科夫作品中某些细节的巧合之上。纳博科夫所使用的任何一个细节都不容读者忽视。《洛丽塔》里那旅馆的名字、人物的名字、甚至房间号的排序都隐藏着纳博科夫的语言制谜的精巧机心,这形成了纳博科夫小说独特的美学特点。扑朔迷离的细节和暗示贯穿小说始终,使读者对他的作品充满期待和猜测,因为这些细节带有强烈的暗示作用。例如,小说中主人公的字“亨伯特·亨伯特”意义双关,这种重叠音节暗指了亨伯特性格和行为的双重性:亨伯特称也称自己“在欧洲时的成年生活是双重的,很可怕”。
纳博科夫通过语言游戏等技巧制造虚幻的小说世界是他艺术观点的体现方式之一。纳博科夫希望自己的作品像蝴蝶一样,具有迷惑性:同时又希望读者能够如捕蝶者一般,识别出其中的伪装和诡计,通过对文本的自行解构领悟到一切皆是“骗局”。他就是使用这样神秘多变的语言在同读者玩着一个个极具迷惑性的文字游戏,智力游戏。他的小说是在大胆探索技巧和艺术新形式下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作为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小说,作品《洛丽塔》拉开了美国后现代小说的序幕。小说中的人物命名、文字游戏,以及作者的多语种写作风格体现了文章的后现代艺术特色。作品主题的“不确定性”的特征,拒绝价值判断,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跨体裁的创作都充分证明了《洛丽塔》是一部后现代主义的经典艺术之作。
纳博科夫说过:“聪明的读者在欣赏一部天才之作的时候,为了充分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不只是用心灵,也不全是脑筋,而是用脊椎骨去读的。”他自己作为一个聪明的读者,他所感受到的来自脊椎骨的震颤往往来自于他对细节的追寻之中。而他也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模板www.7ctime.com
往往因为对细节的精心编排铺陈,使他的作品具有一份别样的韵味。他期望读者能够透过他在形式上设计的种种把戏和诡计洞察隐含的信息。这种对读者洞察力的挑战和感悟真相的过程正是能够带来审美愉悦的东西。

《洛丽塔》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体现了纳博科夫的独创性,成为一个设计精致的文本迷宫,不同的读者总能从中发现崭新绝妙的东西,引起读者的迷惑,争论和反复品味,从而使该小说成为开放的文本。“《洛丽塔》是一部人物传记、一部侦探小说、一个浪漫故事、一本游记、一个双重人的故事、一部喜剧和一部悲剧”。《洛丽塔》淡化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价值与道德是非,带给读者非常复杂的阅读体验,也导致了众多评论家对这部作品的批判。西方评论界对纳博科夫作品的形式与风格评价不一,或贬或赞。有的说他作品空洞,晦涩,难以卒读,矫揉造作;有的说,其作品将过往与现实、梦幻与事实、诗与散文巧妙融合;查德·博伊德曾说过,“毫无疑问,纳博科夫是自成一家的,像他热爱的普希金一样,他不傍前人,也无可模仿。”秘鲁著名作家巴尔加斯·略萨也曾说过:“就像任何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总是容许各种互相对立的读者层;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又是一个不同读者可以从中发现不同含义、不同特色,甚至不同故事的潘多拉的盒子。《洛丽塔》的情况就是如此。这部作品既使得最肤浅的读者群为之着迷,同时又能用提供思想和影射以及精美的制作来吸引那种有文化知识的读者。”的确,《洛丽塔》常读常新,它始终是一个永恒的难解之谜。这也是《洛丽塔》真正永恒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所在。这可能就是纳博科夫成为20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洛丽塔》成为20世纪最杰出的文学作品之一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Undestanding Vladtmir nobody by Stephen Jan Parker.Columbia,S.C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87.
纳博科夫,于晓丹译:《洛丽塔》,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 纳博科夫,潘小松泽:《固执己见》,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 纳博科夫,申慧辉等泽:《文学讲稿》,三联书店,1991年版。
[5] 秘鲁巴尔加斯·略萨:《〈洛丽塔〉——洛丽塔已过30岁》,《外国文艺》,1994年第2期。
作者简介:韩菊红,女,1974—,河南新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