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浅谈胰岛素泵护理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860 浏览:106037
论文导读:时,检查胰岛素的剩余量,仔细查看输注管路有无打折、接头处有无松脱等情况。在晨起、睡前血糖容易升高时更应仔细检查,发生异常及时处理。(2)护士每天定时、定量为患者注射餐前大剂量胰岛素,追加三餐前大剂量时要待胰岛素输注完后方可离开,以防输注无效。餐前大剂量输注后应及时进食,以免引起低血糖反应。(3)指导患者将泵置于
【摘要】 目的:旨在探讨对糖尿病患者治疗用胰岛素泵进行护理的效果。方法:对42例糖尿病患者治疗用胰岛素泵进行护理。结果:通过对42例糖尿病患者治疗用胰岛素泵的护理,除1例发生堵管外,没有发生其他并发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出院后2月回访42例,血糖均未再次升高。结论:对糖尿病患者治疗用胰岛素泵进行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糖尿病; 胰岛素泵;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

2.31.03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目前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血糖监测、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是治疗糖尿病常用的“五步曲”,但对一些难以控制的高血糖患者建议选择使用胰岛素泵进行强化治疗,通过强化治疗,既可使患者血糖迅速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又可消除高血糖对人体的危害,从而有效延缓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现从本院2010年9月-2012年4月收住的运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取4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治疗用胰岛素泵护理方面的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65±2)岁,均为2型糖尿病,带泵时间5~7 d。其中,伴有酮症酸中毒2例,高渗性昏迷2例,糖尿病足2例,难以控制的高血糖36例。文化程度:小学2例,中学28例,大专以上学历1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等一般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器材 本组患摘自:学术论文网www.7ctime.com

者治疗选用韩国丹纳胰岛素泵,指血血糖监测选用日本京都血糖仪。
1.2.2 诊断标准 目前,国际上通用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诊断标准(1999年)。(1)空腹血糖:3.9~6.0 mmol/L为正常,6.1~6.9 mmol/L为空腹血糖调节受损,≥7.0 mmol/L应考虑糖尿病。(2)餐后2 h血糖:<7.7 mmol/L为正常,7.8~11.0 mmol/L为糖耐量降低,≥11.1 mmol/L应考虑糖尿病。(3)糖尿病诊断标准为:糖尿病症状加任意时间血浆血糖≥11.1 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需重复一次确认,诊断才能成立。

1.3 护理

1.3.1 置泵的护理 (1)拿出冷藏的短效胰岛素置入室温中,使其恢复常温。病房室温控制在22~25℃,胰岛素泵不宜置于气温高于45 ℃或低于-5 ℃环境中,以免影响治疗效果。(2)润滑储药器活塞,抽取药液。(3)将装有胰岛素的储药器与输注管紧密相连,第一次排气。(4)将整个储药器及管路放入胰岛素泵的机身内,妥善固定,储液管上的刻度要显示于泵的窗口,便于观察胰岛素余量。(5)进行胰岛素泵第二次排气时,注意检查胰岛素储液管和充注软管内有无气体,如有要及时排出,同时,协助医生设定基础量及三餐前大剂量,全天胰岛素总量的50%作为基础量,剩余的50%作为三餐追加量在进餐前分次泵入。(6)选择好正确的输注部位后,将针头迅速垂直刺入皮下,用透明贴膜固定针头。在距离输注部位2 cm处,用胶布将输注导管安全环固定。(7)及时、准确地记录日期、时间,开启运行状态。
1.3.2血糖的控制 (1)严格监测血糖。胰岛素泵治疗是维持糖尿病患者正常血糖的有效手段。在应用过程中,胰岛素泵可能因各种原因发生疗效下降甚至出现意外,具有一定的危险性[3]。因此,置泵后,每日为患者监测血糖8次,即:三餐前、后2 h、每晚22:00、凌晨2:00,并详细记录,为医师调整胰岛素用量提供依据。空腹血糖控制在4~7 mmol/L、餐后2 h血糖控制在7~10 mmol/L、睡前血糖控制在6~9 mmol/L,即视为治疗达标。(2)测量血糖的注意事项[4]。测量时,用酒精消毒,不用碘伏消毒,碘伏消毒容易引起酶反应,影响测量结果。另外,取血时,不能过分挤压指腹,过度挤压容易挤出组织液,影响测量结果。(3)注意低血糖反应。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后,可导致血糖迅速回降,随着糖毒性的下降,胰岛素敏感性恢复,极易发生低血糖反应。常见的低血糖反应表现为:血糖低于2.8 mmol/L时会出现肌肉颤抖、心悸、出汗、饥饿感、软弱无力、紧张、焦虑、性格改变、认知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发生抽搐、昏迷[5]。应熟悉低血糖反应的先兆症状和临床表现,经常巡视病房,注意患者的主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本组病例中3例于置泵后3 d内出现心慌、乏力、饥饿等低血糖反应,经及时发现和处理很快得到纠正。
1.3.3 输注部位的护理 (1)选择正确的输注部位:一般选择下腹部,因为腹部胰岛素吸收最快。在腹部、臀部、大腿外侧距膝关节10 cm与距髋关节10 cm之间、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处选择输注点,不要在沿着腰带周围和腰围处及距脐4~5 cm区域内进针[6]。避开皮肤皱褶、瘢痕、硬结、皮肤病变、衣服及其他物体经常摩擦处,同时选择蹲下、侧卧不影响的部位。(2)置泵后每日检查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硬结、瘙痒、渗液、出血、针头脱出等,如有感染,应立即更换输注部位,新输注部位距上一次输注部位相隔2~3 cm。输注管道每3~5 d更换一次,当针头滑脱时,应及时更换输注管道。
1.3.4 胰岛素泵的管理 (1)护士应熟练掌握胰岛素泵的安装、调试及报警处理措施,密切观察泵运转情况,准确调试各项参数,保证泵的正常运转。交接班时,检查胰岛素的剩余量,仔细查看输注管路有无打折、接头处有无松脱等情况。在晨起、睡前血糖容易升高时更应仔细检查,发生异常及时处理。(2)护士每天定时、定量为患者注射餐前大剂量胰岛素,追加三餐前大剂量时要待胰岛素输注完后方可离开,以防输注无效。餐前大剂量输注后应及时进食,以免引起低血糖反应。(3)指导患者将泵置于衣服的口袋里,也可系在腰带上,保持连接通畅,避免受压或跌落损坏。如需洗澡、接受X线、磁共振、CT等检查时,应使用快速分离器将泵与导管分离脱开,分离时间不得超过1 h,沐浴完毕或检查完毕应立即连接。患者使用电话时,建议与泵保持10 cm以上距离。(4)在使用泵过程中,经常巡视,注意观察,注意有论文导读:少局部皮下硬结的产生,同时避免胰岛素在不同部位的吸收差异。由于输注剂量是持续小剂量,减少了胰岛素的用量,降低了低血糖的发生。3.3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对于胰岛素泵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泵的操作技术及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全面系统的综合护理,保证治疗效果,给患者带来更
无报警声。常见的报警原因有:泵内胰岛素量不足。泵电池电量不足,软管过度扭曲、折叠或堵塞,储药器内有气泡。如发生报警,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处置。本组42例患者中,有一例患者发生堵管现象,经更换输注管道装置,更换输注部位,及时控制高血糖。2 结果
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治疗,能减少胰岛素使用剂量,减少低血糖和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较常规注射胰岛素更安全有效。本组全部病例摘自:学术论文翻译www.7ctime.com
经胰岛素泵治疗后,血糖下降明显,全天血糖水平得到良好控制。
胰岛素泵具有许多优越性,为糖尿病患者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全面细致持续的观察和护理,可提高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效果,并减少危险性。
3 讨论
3.1 胰岛素泵能模拟人体胰腺分泌胰岛素,具有“人工胰”之称。它给药方式准确、灵活,使用安全、方便,可24 h内持续控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在正常范围。胰岛素泵作为糖尿病强化治疗的一种先进和科学的方法,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7]。
3.2 持续输注胰岛素符合生理状态下的胰岛素输注方式,输注部位固定,可减少局部皮下硬结的产生,同时避免胰岛素在不同部位的吸收差异。由于输注剂量是持续小剂量,减少了胰岛素的用量,降低了低血糖的发生。
3.3 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对于胰岛素泵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泵的操作技术及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全面系统的综合护理,保证治疗效果,给患者带来更多益处。
3.4 胰岛素泵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昂贵;不能自动监测血糖;24 h携带,生活、工作不方便;需在皮肤内置针头,要定时更换,否则极易引起感染;因只能使用短效胰岛素,当出现机械故障时,易导致血糖骤然升高,发生酮症或酸中毒。
参考文献
黄峻,陆风翔.内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817-825.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94-795.
[3] 杨桂芬.38例胰岛素泵治疗失败的原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46-247.
[4] 孙冬梅,房林.1例2型糖尿病并发颈部脓肿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6):66-67.
[5]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5-426.
[6] 程红,秦英.影响胰岛素泵疗效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10.
[7] 李倩,马建华.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3,29(4):308-309.
(收稿日期:2012-06-06) (本文编辑:王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