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影响网络语言特点及对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105 浏览:21426
论文导读:”等都生动反映了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心态和价值观。三网络语言背后的大学生心理网络语言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发展并呈现以上特点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主要有如下几种因素。1追求效率,讲究实用现代社会是个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大学生们在网上交流力求快捷方便,他们渴望有一种更简洁实用的语言,能在有限的时间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互联网的普及,使网络语言成为虚拟网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另类语言的网络语言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逐渐渗入到社会共同体使用的语言之中。报告还显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可见,大学生网民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于生命的活跃期,对社会变化观察敏锐,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且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叛逆性。随着网络语言的风行,人们开始关注它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的类型
从表达方式上看,网络语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缩写类
这类语言主要为中文拼音、英文单词、数字的缩写形式。数字缩略如886(再见),拼音缩略如BS(鄙视),英语缩略如u(you)。还有语义缩写,如大学(大概学学)等。这些字母、数字、符号因为输入简便,逐渐成为网络上的通用语。
2谐音类
谐音类是网用谐音来实现表达的一种形式,具有简捷和幽默的特点,如神马都是浮云(什么都是浮云)、鸭梨(压力)等。这类语言主要形式有数字谐音,如7456(气死我了)、1573(一网情深);汉语谐音,如童鞋(同学)、大虾(大侠);英语同音谐音,如OMG=Oh My God、3Q(thank you);方言谐音,如水饺(睡觉),银(人)家、偶稀饭滴(我喜欢的)等。
3符号类
这类语言多以简单符号表示某种特定表情或文字,以表情居多,形象地展示了说话人的想法。如:-)表示微笑、-C表示撇嘴、“T T”表示流泪的表情。
4混合类
这类语言主要是在不影响沟通的前提下,把不同的语言、字母及数字掺杂在一起形成语码混合,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这在网络上已十分普遍。如太out(落伍)了、大家+ U(加油);F2F(face to face,面对面)、me2(me too,我也是)等。
5曲解类
出于搞笑或其他目的,从一段语句中提取出几个关键词进行组合,对词语意义进行曲解。如恐龙(丑女)、青蛙(丑男)、早恋(早晨锻炼)、可爱(可怜没人爱)、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等。
6流行类
这是与特定社会事件相关的流行语,由新闻引发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网络语言。如“过去的2011年,动车乘客,伤不起;小悦悦们,伤不起;坐山寨校车的学童,伤不起;吃地沟油的市民,伤不起……”中的“伤不起”,这是社会对灾难和不公事件的呐喊。还有“我爸是李刚”、“打酱油”、“楼倒倒”、“郭美美”等。这些网络语言提升了社会的关注度,影响极其深远。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由于网络传播的快捷、互动、自由、隐匿等特性,任何人、任何语言、任何文化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地交流碰撞。因此,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网络语言具有特殊性。
1简捷性
网络交流是一种即时交流活动,大学生在交流时为了保障交流的畅通,需要及时接收和传递信息。因此,为了提高打字速度,经常采用省略的说法,如PMP(拍马屁)、GG(哥哥)、GF(girlfriend,女朋友)、:)(笑脸)。这些字母、字符因为输入简便,逐渐成为网络上的通用语。
2随意性
网络语言在构成方式上可以任意地把汉字、数字、英语字母以及文本符号等杂糅在一起使用,如“I服了u(我服了你)”,甚至错字、怪字、别字层出不穷,如论坛管理员就有斑竹、版猪、班主等不同的称呼。有的甚至是病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传统汉语书面语的规范性。
3娱乐性
面对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的现实压力,许多大学生在隐蔽性较强的网络中愿意营造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来获得放松、缓解紧张和压力。如这是什么东东(东西)、木(没)有、饿(我)的神啊、1573(一网情深)、鸡冻(激动)、想4(死)你了等。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他们也愿意使自己的语言闪现智慧、幽默的火花。如帅锅(帅哥)、小盆友(朋友)、内牛(泪流)满面等词,都是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命名平淡的事物,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诙谐性的特点。
4流行性
大学生是时尚的代言人,网络新词与流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语言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比如蒜你狠系列(豆你玩、姜你军、煤超疯、苹神马)的发展,“克隆”被“山寨”取代等。面对重大新闻事件,大学生往往是关注和传播的巨大力量,网络新词、热词往往由此产生,如“我爸是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李刚”、“小悦悦”、“油价哥”、“我反正是信了”等都生动反映了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心态和价值观。
三网络语言背后的大学生心理
网络语言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发展并呈现以上特点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主要有如下几种因素。
1追求效率,讲究实用
现代社会是个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大学生们在网上交流力求快捷方便,他们渴望有一种更简洁实用的语言,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表达丰富的信息。因此,在使用词语时能省就省,其中以缩写最为常用。在网络交往中,大学生一般都使用或者MSN进行一对多的交流,为了高效率地跟他人进行交流,往往选择最简单、最形象、最容易表达的语言,而无暇顾及自己打的字的对与错。网络语言的简洁实用性满足了青年大学生的需求,因而受到他们的普遍欢迎。甚至因此在网络语言中出现了大量错别字,不但没有人纠正,反而成为大家竞相追逐的时尚。
2彰显个性,追求时尚
青年大学生作为流行和时尚的代表群体,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求新求异的特点,他们追求个性又渴望得到认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网络语言的创造,这给青年提供了极大的标榜自我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在网上他们可以尽情地表现自我,追求个性。于是,大学生们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突破原有书写符号的局限性,通过谐音、比喻、拟人等手法创造异彩纷呈的网络语言,并以最快的速度传播使用这些语言来获得注意,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这正是大学生求新求异心理的自然流露。
3网络匿名,道论文导读:出来的事情放在网络上讲,网络成为他们心理降压的媒介和发泄内在感情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自身的逆反心理,使他们渴望寻求另类的语言表达,以获得内心压力的释放和解脱。于是在还没有形成统一道德体系的网络上,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主要体现为谩骂和攻击性语言,如“最毒后妈”无端遭受“丧尽天良”、“没有人
德缺失
离开父母的不适,学业、就业的压力,致使大学生们精神紧张压抑。在网络这个特殊的平台上,许多大学生在交流时都以匿名身份出现。交谈的双方非常放松,没有什么顾虑,人们乐意敞开心扉,把自己在现实中难以说出来的事情放在网络上讲,网络成为他们心理降压的媒介和发泄内在感情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自身的逆反心理,使他们渴望寻求另类的语言表达,以获得内心压力的释放和解脱。于是在还没有形成统一道德体系的网络上,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主要体现为谩骂和攻击性语言,如“最毒后妈”无端遭受“丧尽天良”、“没有人性”等极端言辞的谴责。他们以出格的表达来获得快意。这与大学生群体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但他们的健全人格养成、道德修养和行为自律能力尚未定型不无关系。
四对加强大学生网络语言建设的建议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大学生尚处于道德观念形成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容易受网络中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学校场域中的道德教育应该发挥主要作用,整合社会德育力量,让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对网络语言对学生影响的利弊进行分析,改变部分群体“赶潮流”、盲目使用网络语言的做法。要增强大学生的法制和道德观念,强化他们的道德意志与道德自律。
2培养良好网络心理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产生,其网络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因此,高校要大力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心理。可以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灌输网络心理健康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面对压力在网络中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宣泄,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维护网络秩序。
3引导学生参与网络语言建设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创造力,在创造网络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要正面将他们引导到参与网络语言的建设中来。首先,可以在校报或校园网上开辟一个网络论坛的版面,让学生定期收集各类网络语言和网络事件,对此展开讨论,抵制网络语言中粗俗和不健康的东西;其次,可以成立大学生网络语言方面的学生社团组织,通过开展网上作文、网上书信往来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使用文明网络用语,使学生在学习创造网络语言的过程中,使网络语言向高雅、健康的方向发展。
4不断完善网络监管制度
当前防范和杜绝网络安全问题,消除网络失信行为,更需要权威的第三方机构的介入。社会应加强对网络服务场所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政府对不法经营者要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从网站身份核验、数据传输加密等层面,形成打防并举、注重防范的格局,帮助网民和网站建立起各类综合防范机制。譬如,由政府组织成立一个“网民认征中心”,该中心对网民提供的姓名、性别、籍贯等进行核实后才给网民提供一个上网号码,并根据年龄设立不同程度的网络使用权限。
参考文献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 .nic.net.cn/rsearch/bgxz/ tjbg/201201/t20120116_23668.html.
董雅致,相明.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的调查与引导[J].长春大学学报, 2009(6):97- 98.
[3]王海波,王文生.网络语言、网络符号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探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1(6)):110-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