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关节炎中药湿敷治疗骨性关节炎150例疗效观察与护理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364 浏览:149314
论文导读:
摘 要 目的:为进一步观察临床中通过中药湿敷治疗的骨性关节炎的效果及其护理情况。方法:将150例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治疗组给予患者中药湿敷治疗,对照组给与患者抗炎活血对症治疗。7天、14天、21天观察两组的症状和各项体征的变化,并进行分析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结果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6.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治疗骨性关节炎时使用中药湿敷的方法,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 中药 骨性关节炎 湿敷法 疗效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

2.29.283

骨性关节炎又称增生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关节炎,病变常累及手的小关节和负重关节。可持续隐疼,同时关节僵硬加重,稍活动后可好转,即休息痛。后期关节肿胀,增大,活动受限。
资料与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4月收治骨性关节炎患者150例,男40例,女110例,年龄34~82岁,其中从事重体力劳动75例,肥胖80例,患有遗传性疾病5例。150例患者中中药湿敷治疗75例,未经治疗75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病史和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住院后均给与常规的检查和治疗,治疗组给与患者中药湿敷结合微波透热理疗,持续30分钟,每天进行两次,7~14天1疗程,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500加鹿瓜多肽注射液400mg静脉注射,7~14天1个疗程。
护理方法:①中药湿傅的方法,须将红花败酱草半小时前泡入中药罐内,半小时后小火煎熬,1小时后倒入盆内,取毛巾1条加入食醋20ml与中药内,稍拧干敷于患肢,取微波治疗仪高于20cm照射,以温热为适宜,避免因近距离而将局部烫伤。②中药湿敷护理:对患者解释湿敷烤电的目的和具体操作方法,使患者可以正确有效的配合治疗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湿敷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出现局部皮疹红斑破溃等不适情况,要及时停止湿敷治疗,并采取有效措施。湿敷治疗结束后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保暖,助其功能位卧床休息。
观察指标:观察记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关节疼痛、关节压痛、关节肿胀、20米行走时间的变化情况。
疗效判断指标:①关节疼痛分级标准:0=无痛;1=轻度痛,可耐受,不影响睡眠;2=中度痛,稍影响行动及睡眠;3=重度痛,难以忍受,明显影响活动及睡眠。②关节压痛分级标准:0=无压痛;1=轻度压痛,按压关节周缘,患者称痛;2=中度压痛,压关节周缘,患者表情痛苦;3=重度压痛。③关节肿胀分级标准:0=无肿胀;1=轻度肿胀;2=中度肿胀;3=明显肿胀。④关节活动障碍分级标准:0=无关节活动受限;1=关节活动轻度受限;2=关节活动中度受限;3=关节活动明显受限。⑤20米行走时间:以秒计,重复2次,取均值。
统计学处理:对所有资料的数据进行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 论
目前认为,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是多源性的,与衰老、性别、内分泌因素、损伤、遗传工作性质,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女性、肥胖者患者较多。重体力劳动、长期坐办公室、经常蹲位工作易患骨性关节炎。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或锻炼不得当以及寒冷地区发病率较高。每一个患者的病情都有自己的特点,疼痛原因和病情程度都有明显不同。男性患者以疼痛为主,女性患者不仅关节疼痛,而且关节肿胀居多。老年患者常因关节扭伤、劳累和锻炼不得当病情突然加重。治疗必须从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出发,医学研究发现,骨性关节炎的病变是多样的,复杂的。不仅有骨刺形成,更严重的是关节软骨不仅不光滑,而且变得粗糙不平,摩擦力增加,导致关节疼痛。关节软骨溶解,脱落,软骨的弹性降低,润滑性下降。关节的滑膜也增生、肥厚,关节滑液分泌异常。造成这些病变的原因是关节腔内积存了大量炎症因子,患者的全身免疫功能、骨和软骨代谢功能以及微循环都出现障碍。从中医学角度看,患者有全身经络平衡失调,寒湿凝结,气滞血瘀,本次研究中使用中药湿傅治疗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卉,左晓霞,游运辉.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治疗源于:论文封面www.7ctime.com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中国现代医学与临床,2007,3:56—57.
2 覃桂香.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疗效观察与护理.中国医学创新,2011,8(27):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