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站在站在语言观测站上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71 浏览:8462
论文导读:00年的人口统计显示,新加坡的华族占全国总人口的76.8%。“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www.7ctime.com新加坡华人的身份不是华侨,而是新加坡人。”(《语言的风采》,第321页)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也有外人所谓的“唐人街”,“可是,当地华人并不认同,因为吉隆坡至少有70%的人口是华人。”(《语言的风采》,第321页)所以,“若以‘华
汪惠迪先生的新著语文小品集《语言的风采》近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在这本集子里的157篇文章篇幅不长,但却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语言的风采》其名就似明眸善睐一般,夺人眼球。语言有风采吗?当然,语言同人一样有灵魂,有感情,有喜怒哀乐,有悲欢离合,可以神采奕奕,可以品貌俱佳,《语言的风采》将语言的熠熠风采展现得通透尽致,让人不忍释卷。读罢细细想来,其中的观点实在令人叫好。

一、全球华语观

汉语当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了,说汉语的人除了中国大陆以外,还有港澳特区、台湾地区、以及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欧美诸国等华人社区。由于地理位置、生活环境、政治制度等等的不同,许多词语的使用出现一些变异,这在所难免。问题是有些语言工作者偏偏看不到这一点,只是“关门搞规范”,难免伤人心。例如“唐人街”,“《汉语大辞典》的解释是‘外国有些城市中,华侨聚居的街或区’(第3卷,第366页);《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是‘指海外华侨聚居并开设较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店铺的街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是‘外国有些城市中,华侨、华人聚居并开设店铺的街道或区域。’”(《语言的风采》,第320页)这些词典的解释不谓不周到,但是作者联系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的语文生活,指出了其中的瑕疵。2000年的人口统计显示,新加坡的华族占全国总人口的7

6.8%。“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www.7ctime.com

新加坡华人的身份不是华侨,而是新加坡人。”(《语言的风采》,第321页)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也有外人所谓的“唐人街”,“可是,当地华人并不认同,因为吉隆坡至少有70%的人口是华人。”(《语言的风采》,第321页)所以,“若以‘华人聚居’为‘唐人街’之特征,那么新加坡和吉隆坡岂不是整个儿地就是‘唐人街’了。”所以,作者从全球华语观的角度呼吁:“我们要放眼台湾地区和港澳特区,要放眼东南亚华人社区,要放眼欧美和大洋洲华人社区。……我们要多倾听并征求海外华人学者专家的意见,他们在汉语的国际推广中,也是功不可没的。”(《语言的风采》,第217页)这种全球华语观的角度,对于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提升汉语的国际地位,实在是必要的。还有一个例子作者顺手拈来,让人叹服。“老外所谓Chinese orchestra,港澳特区叫中乐,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社区叫华乐,我国大陆叫民乐,台湾地区叫国乐。……四乐齐奏,可谓词语变异之一大奇观。”(《语言的风采》,第216页)

二、与时俱进观

与时俱进就是要把握时代脉搏,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语言的运用何尝不是如此。某个词语是用对了还是用错了?是正确的还是违反规范的?如果不坚持与时俱进的语言观,就可能“走火伤词”。例如“在我国的媒体上,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的语例,近年来一到夏季,就出现高频之势。报刊上批评误用‘七月流火’的文章登了一篇又一篇,结果呢,你批你的,我用我的。”(《语言的风采》,第218页)“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流火”中的“火”古称“大火”,即天蝎座α星。据说中国在4000多年前的颛顼时期,就设立了火正的官职专门负责观测这颗星。“流火”是指大火星向西移动,预示天气转凉,需要添置秋冬的衣服了。这种解释见于汉朝郑玄的《毛诗传笺》和唐朝孔颖达的《毛诗正义》。但在现代中国采用公历纪年以后,对“七月流火”的理解渐渐改变为从字面意思理解,于是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气炎热便很经常了。可是不少批评者不顾语言运用事实,不管时展,一味地非要把大家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规范”到古代纪年习惯。与时俱进的语言观则告诉我们:“在我看来,既然‘七月流火’颇受语言用户欢迎,风头甚劲,此时不用,更待何时?在语用中趋新求异,何错之有?”对于“感同身受”,不少词典还固守着“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的解释,作者赞扬《汉语成语辞海》的解释“就像亲身感受到了一样”,为什么?既简洁明了,又与时俱进。

三、柔性规范观

柔性相对于刚性而言,柔性是可以变化、可以改变或通融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人本身也是会变化的,语言自然也是会发展变化的。那么在语言运用中采用柔性规范观则是以人为本的有效原则。例如《定音用锤还是槌?》中,“作为成语,辞书大多以‘一锤定音’做主条,注明也作‘槌’”。但是“就生活真实而言,法官、拍卖师和会议主席用的都是木槌。”“在法庭上,在拍卖场上,在荧屏上,人们看到的是同一把‘槌’,听到的是同一个音,只有到书面上才有‘锤’‘槌’之别,这又怎能教使用者非听你的,用‘锤’不可呢?”(《语言的风采》,第166—167页)从柔性规范观出发,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在2001年12月19日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将“一锤定音”列为推荐性规范词形,作者对此表示赞成:“幸好《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采用的是柔性规范原则,选定的词形是推荐词形,推荐嘛,没有强人所难的意思的吧?”(《语言的风采》,第167页)
作为语言工作者,汪惠迪先生文笔清新,用词精到,言简意赅,饶有情趣。《瓜》中说:“新加坡有部解释本土词语的词典说,‘瓜’指坏人,似欠准确,会一竹竿打翻一船‘瓜’的。”(《语言的风采》第1页)《香港的“鬼”》在解释香港“鬼”的各种含义后说:“如此稽查,不是活见鬼?”《咸鱼大翻身》从广东话的“咸鱼翻生”到如何演化出大陆、台湾地区、新马华文媒体的“咸鱼翻身”,论述得有条有理,丝丝入扣。最后又诙谐地说:“收录‘咸鱼翻身’最好交代一下与‘咸鱼翻生’的关系,不要‘翻身’了就忘本。”真令人忍俊不禁。
除此之外,《语言的风采》更注重实用价值,是“挖墙脚”还是“挖墙角”?是“大排档”还是“大牌档”?“夫妻店”与“夫妻档”有何区别?“大闸蟹”为何称“大闸蟹”?“周日”是什么日子?如此等等,均可从书中得到详实而令人信服的解释。如此有用的语言学文章,实在应该大力提倡。
读完《语言的风采》,很有赞赞作者的冲动。用什么称赞呢?“老骥伏枥,志在千论文导读:
里”?好虽好,却觉不准确。汪先生确实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高标卓识,但于书中情趣盎然,活力四射,没有一丝暮气,看不到点滴老态。作者为“榴梿”入《现代汉语词典》而欣喜,为汉语国际推广的成就而开怀大笑,处处洋溢着发现语言现象的好奇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赤子之情,这种青春气息即便是年轻人的文章中也难见到啊!也许汪先生只是一位普通的语言“气象”观测员,读《语言的风采》犹如站在语言的观测站上,让我们看到了一道道靓丽的语言风景。那么究竟怎么赞扬汪惠迪先生呢?那你就去看看《语言的风采》吧,或许能找到答案。
(唐雪凝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