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记叙文警惕高中生记叙文语言随意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655 浏览:120269
论文导读:,莫以废话做遮羞布。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首先教师的课堂语言就应该做到简洁凝练,课堂上不要出现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力求一节课的语言就如同一篇完美的文章;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美文时要注意引导,提示学生注意美文语言的简洁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磨作文,做好增删改等调节工作,指导学生删什么,怎么删,主题内容部分增
随着语文学科被边缘化,作文训练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许多同学流于应付,其中最明显的表现便是作文语言的随意化。尤其在记叙文中,随意的语言使得文章枯燥乏味,失去生动性和形象性,毫无文学味可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夹杂方言网络语言

地方方言一般会在字音、词汇、语法上与普通话有所差异,当学生在作文中呈现出来时,会对读者的理解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笔者发觉,有时教师在批阅时已经忽视这些语言现象,因为跟学生同是本地人的教师已经能够理解这些方言。比如本地方言中“晓得”(知道)、“没得命”(程度严重)、“什么稿子”(什么东西)、“开夜车”(熬夜)等等。但是高考作文会在全省范围内阅卷,其他老师不一定了解这些方言,有可能会不知所云。不可否认,一些作家的作品中确实会存在一些方言,但是这些方言引用甚少,而且只会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使用。对此,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说,对中小学生来说,学写作文如果在用词用语方面过分渲染方言语汇,反而会弄巧成拙。现行的语文教材是以规范的普通话为范本,事实上像鲁迅这样的大家,也没有用上海话或绍兴话来创作,间或用的一两句方言词汇,也是增加一些人物或场景的特色而已,同学们还是应当用普通话来写作文。
另外,网络语言的兴起也让不少语文老师疑惑,到底学生作文中能不能引用诸如“伤不起”、“亲”、“虾米”、“稀饭”、“菌男”等网络语言。2000年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其发表的《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中首先提出网络语言学的概念,将网络语言系统化、科学化。但这毕竟是一门新兴的学问,网络的普及也并不彻底,一部分年长教师还需要时间来接受,所以在高中作文评改中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年轻教师在作文中发现网络语言会泰然处之,年长教师会圈出网络语言并批注“不知所云”。鉴于此,笔者建议高中生在写作时尽量少使用甚至不使用网络语言。2010年上海语文高考阅卷中心组负责人周宏教授就曾经向考生发出警告,“给力”“神马”“有木有”“伤不起”等网络语言都将被视为错别字而扣分,包括笑脸哭脸等网络符号。当然,也许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盲的消失,这些规定也将销声匿迹,但是就眼下而言,也为保险起见,高中生在写作训练中应尽量杜绝网络语言。

二、赘语太多,不求精炼

因为我们提倡学生写作真实化,不虚假,不做作,很多同学就将自己平时的语言习惯带进了作文中,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废话不时出现在作文里。诸如写《登临》这篇文章时,有位学生花了大约四分之一的篇幅详细叙述了一家人讨论怎样去长城的对话,而具体登长城的过程只花了五分之一的篇幅,即一小段。在具体阐述时也将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夹杂其中,诸如“快查天气预报啊”“查了,是晴天”“温度多少?看看要带几件衣服去”等。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样的坏习惯带来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详略不当,文章重心偏移;二是语言啰嗦,不着边际。
刘勰《文心雕龙》有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当下学生作文不要说句可以删了,甚至整段删去对中心思想的表现都毫无影响。文坛巨匠茅盾说:“与其啰嗦而长,毋宁精炼而短。”许多同学开始写作就怕字数不够,所以在与中心事件无关的内容上花费笔墨,到了主体内容部分已经无法展开了。因此,在列提纲或者打草稿时就该明确写作重点,写作时直接切入,莫以废话做遮羞布。
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首先教师的课堂语言就应该做到简洁凝练,课堂上不要出现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力求一节课的语言就如同一篇完美的文章;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美文时要注意引导,提示学生注意美文语言的简洁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磨作文,做好增删改等调节工作,指导学生删什么,怎么删,主题内容部分增什么,怎么增,改哪个部分,怎么改最好等等。因为有不少同学语言繁复的原因就是不知道怎么让“猪肚”丰满起来。

三、描写粗糙,不事雕琢

当下学生的作文往往叙述多描写少,粗笔勾勒多工笔细描少。描写内容寥寥数语,毫不加工。如《点子》这篇作文,有位同学写的是为了让父亲戒烟,买来各种零食,在父亲犯烟瘾时就送上零食代替,“在我的不懈努力下,父亲终于戒了烟”,这样的行文思路就是从想“点子”到“点子”实施成功,可是“我”到底做了什么样的“努力”,有无波折,该同学完全不谈,本来是最重要的“点子”的实施过程他避重就轻,一句话带过了。如果能细腻地描写自己努力的过程,甚至细微的心理变化和父亲神情的转变,将为文章增色不少。许多文学大师的文章都是在描写上大做文章,以此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如鲁迅先生的《祝福》中,三次细腻描摹祥林嫂的眼睛,三次细致交代祥林嫂的衣着,以此体现祥林嫂命运的变化,内心的变化。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如果不事雕琢,文章就会流于肤浅,表现力不足。没有了细腻的描写,文章将没有真实性、生动性可言,主题的表现将大打折扣。
笔者建议在课文教授时不仅对文章描写部分作深入的研究,更要确定对象指导学生当场仿写;同时开辟描写训练专题,以专题训练的形式促进描写能力的提高。另外不要只在理论层面作指导,更要研究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关于这一点笔者已经在《让人物描写更细腻》(发表于《语文世界》2012年第4期)这篇文章中有所涉及。
学生书面语言的随意化,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弱化,对于所学知识无法迁移,没有学说、学用的意识,只求“我手写我口”,不求“我手写我心”。当然,这种现象跟语文老师也不无关系。迫于课时限制或受重基础轻能力思想的影响,有些语文教师只在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上进行专题训练,而对于记叙文语言训练这种慢工细活的事情上不想做也不敢做。这种做法既制约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以上三种现象更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我们需要更细致全面地阅读、批改学生的习作,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训练。为中国培养文学大师,语文老师责源于:论文标准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无旁贷。
(郝小玉江苏南通如皋市搬经中学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