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德育高校信息公开视野中德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54 浏览:12013
论文导读:度设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对促进高校信息公开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据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法中心2011年12月1日发布的《2010-2011年度高校信息公开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可知,在《办法》实施一年之后,仍有将近三分之二的高校未对信息公开
摘要:从德育的视角来看,高校信息公开将给德育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给德育关系带来新的变化,同时也会催生德育领域新的实践。高等学校应把握高校信息公开的契机,更新德育理念,探索德育模式,理顺德育关系,完善德育方法,在高校信息公开的背景中开创德育新局面。
关键词:高校;信息公开;德育
: 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128-02

一、当前高校信息公开的实践背景

2008年5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施行后,高校信息公开就成为了法定要求。2010年9月1日,《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颁布为高校公开信息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制度设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对促进高校信息公开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据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法中心2011年12月1日发布的《2010-2011年度高校信息公开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可知,在《办法》实施一年之后,仍有将近三分之二的高校未对信息公开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应信息公开制度也没有建立。

二、高校信息公开实践滞后环境下德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价值的生成受限

国内较早对现代大学制度进行研究的学者指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特征是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性。构建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逻辑下的共同治理模式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精髓” 。信息的有效获取是参与治理的前提,没有信息公开的完善环境,利益相关者对高校相关的信息未曾掌握或知之甚少,则不可能实现有效的、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进而,没有参与治理的途径,德育实践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两分”的关系就得不到改变,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难以发挥,现代德育主体间性关系的构建就无法完成,受教育者也无法在参与治理的实践过程中内化德育的价值观念,德育价值的生成就会受到阻碍。

2.负面示范效应积聚

作为德育方的高校如未能审时度势及时推进信息公开工作,在实践中不利于塑造高校积极健康的公众形象,不利于高校逐渐远离腐败、暗箱操作等诟病。如学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在学校和学生的德育互动中就不利于树立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从而间接弱化学生对学校德育的接受和认同心理。信息公开实践滞后的环境下,高校作为德育方只会积聚负面的德育示范效应,不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3.道德风险难以避免

南京一项针对当地大学生的调查显示 ,学生关注的信息内容与相应的信息公开的程度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说明学生在期望获取有关高校信息时存在较大的困难。同时,德育还是一个多主体合作生产的过程,从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出发,这容易导致拥有信息优势的学校德育相关责任部门用无法观测和监督的“隐藏性行动或不行动”给学生带来利益损害,从而带来“道德风险”。每一个德育环节的主体都可以利用信息优势推卸责任而无人为低质德育负责。

三、高校信息公开对德育的积极影响

1.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增加德育环境的透明程度

高校信息公开正在并逐渐加深影响德育活动参与者的信息平衡关系。高校德育主体凭借信息垄断的优势开展德育工作将会变得越来越吃力。伴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学生也将不断强化对高校组织行为包括高校信息公开行为合法性的评判和期待。这就意味着德育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关系将逐步得到扭转,因此,客观上也给德育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2.引入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丰富德育主体的内涵认知

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共同治理模式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方向。就高等教育而言,学生应是最当然、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就明确指出:“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目点,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和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源于:论文模板www.7ctime.com
er)”,要使“学生参与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讨论,参与评估,参与课程和教学法的改革,并在现行体制范围内参与制定政策和院校的管理工作” 。高校信息公开为学生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进行了铺垫,学生不再仅仅作为被动参与的德育对象。高校与学生的德育关系在信息公开时代将会得到新的发展,关于德育主体的认知也将达到一个新的层面。

3.激励高校接受规则约束,确认德育垂范的必要条件

高校信息公开,会强化学生对高校各类组织行为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期待和评判,对德育认同的达成形成了挑战。但高校信息公开为高校塑造公众形象、提升公信力提供了一个契机。良好的公众形象会为德育对象接受和认同相应的德育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高校作为创造知识、传承文明的重要组织,应在遵守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上树立积极的形象典范。信息公开的宏观趋势及实践会激励高校积极遵守社会规范,高校对规则的尊重将会形成一种德育垂范,这种德育垂范将会构成未来德育产生实效性的必要条件。

4.引导高校再造服务规程,拓展德育的外延边界

高校信息公开为高校相关部门严格履行服务职责、完成充分的信息披露以及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创造了外在条件,促使高校切实以学生利益为中心提供服务。高校内部相关部门的服务规程将进一步得到再造,各部门除业务工作之外还应承担普遍意义上的德育责任的认识将得到强化。德育的内容将通过高校内部各相关部门高质量的服务传递给德育对象,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会因此受益。这种趋势契合“大德育”理念下高校内部相关部门对德育功能的承担及发挥,从实践上拓展了德育的外延边界,从理论上丰富了对德育的认知。当然,高校信息公开也会为学生个人事务的决策提供充足的信息判断基础,会提高学生对学校服务的认同度,从而间接激发学生作为德育受教育者的自觉性,积极将外在的教育转化成内在需要,形成自觉的追求。

四、高校信息公开趋势下德育的思路调整

1.德育的模式应融合制度参与

高校信息公开促生了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学校的治理,学生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必然会以恰当论文导读:
的方式逐步介入决策和管理的体系。高校信息公开的制度设计为这种参与提供了一种程式化的渠道,伴随着共同治理实践的深化成熟,学生对学校公共事务的参与愿望和参与能力都会得到锻炼,不会参与、不愿参与及不能参与的局面将源于:论文格式模板www.7ctime.com
会得到改观。高校信息公开背景下长期的协同治理必定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传统而使学生得到浸染。
高校的德育应将学生制度化参与高校公共事务的实践作为德育的良好范本,培养学生热心公共事务的精神,训练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制度化的参与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型的德育模式,通过事前的程序化参与机制吸收学生对决策事项的各类意见建议,经过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互动、争议的拢合以及共识的达成,可以最大程度上消弭决策事项事后的不满抵触和执行不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学校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强化了德育的效果。

2.德育的双方应建立契约关系

在高校的德育实践中,德育活动要传播的德育观念和德育规范在特定意义上也是德育者及德育对象“共同的道德契约”,是德育双方共同的价值认同,双方都应当无条件遵守。对道德契约的共同维护和遵守打破了传统德育中德育观念单向性的、权威性的传递,通过德育双方共同履行契约的德育实践达成德育的目的。高校信息公开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学生对高校校务的知情权、监督权,也促成了高校与学生共同遵守规则的“契约关系”。

3.德育的终端应强化规则意识

高校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较广,涉及高校内部的各个部门。在日常的工作中,这些部门的信息能否充分透明地公开决定着信息服务的意识和水准。尤其是属于教育组织的终端机构与学生直接接触,学生对这些机构的信息服务具有最直接的感受,他们从高校的管理和服务中进行评价,去有意识地比较高校宣扬的教育理念跟高校的身体力行是否一致。随着高校服务更加精细、所涉内容更加广泛以及终端组织越来越多,在面临着信息公开的压力下,管理和服务更要经得起推敲。因此,依规则办事、提高服务质量和优化服务流程是必然的选择。

4.德育的过程应重视实证说理

高校信息公开的实践会越来越多地将教育过程的细节展现出来。在更加强调教育细节的信息公开时代,德育也必须重视用无可辩驳的数据和事实来说话,而非纯粹依靠“正确完美”的道德形象的感召力。德育工作者的教育应更充分运用多学科知识并集合具备数据和实证特征的社会事实来阐述教育内容。转型期的社会给高校的思潮带来了复杂的影响,在面对众多争议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时,教育者更应该就其推崇的观点展现其精细的说理论证方法和条陈缕析式的论证过程。高校信息公开条件下的德育注重结论导向,但应更重视精细的、实证的论证说理过程。
五、余论
从发展眼光来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信息公开的制度选择也体现为高校作为独立法人如何主动实现角色调适以应对高等教育宏观环境变化,而不仅仅表现为被动的随波逐流。譬如在生源短缺的将来,如何以健康的公众形象、良好的社会声誉和以人为本的德育环境吸引足够的优秀生源,高校信息公开将会作为一个具有竞争意义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起到关键性作用。在高校信息公开的必然趋势下德育如何因应值得郑重对待,本文仅仅是思考的起点。
参考文献:
王洪才.论现代大学制度的结构特征[J]. 复旦教育论坛,2006(1).
刘磊,魏丹,王浩.大学生对高校信息公开的反应[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1).
[3]蔡克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J]. 高等教育研究,2000(5).
〔责任编辑:邰学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