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基于车辆管理RFID读写器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186 浏览:11461
论文导读:提升其灵敏度,针对LNA的设计参数选用了MGA-665P8作为射频前端放大器,对MGA-665P8进行电路设计和匹配设计,并结合ADS软件进行仿真,以达到优化其接收灵敏度的目的。同时针对ML9636的发射功率未达到设计参数中的功率,在外部添加多级功率放大电路以达到所设计的功率参数。根据其数据链路层的需要和基带部分的制约与数据处理选用S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汽车工业的迅速进展,使我国汽车的保有量与日俱增,但如何对这些车辆进行快捷高效的管理是个值得深思的不足,而传统的和现有的车辆管理方式效率都不够高,同时,交通部门大力推行ETC系统的运用和普及,使得车辆标签(OBU)的普及率大大提升,为现今的车辆管理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案例。本论文主要围绕车辆管理系统中RFID读写器的设计来展开,对车辆管理系统的系统组成和解决案例做了说明,根据国家标准中规定的OBU的性能参数提出了本系统中RFID读写器的具体设计结构和设计参数。射频收发电路作为RFID读写器中关键部分,本论文首先对射频收发电路的结构做了基本浅析,并对其设计案例作浅析和比较。根据所要设计的性能指标,确定选用ML9636芯片作为射频收发芯片,对其电路原理图和PCB部分进行设计,并对其PCB设计中注意的不足进行了说明。针对ML9636的接收灵敏度不能完全达到设计参数,外部添加一级LNA以提升其灵敏度,针对LNA的设计参数选用了MGA-665P8作为射频前端放大器,对MGA-665P8进行电路设计和匹配设计,并结合ADS软件进行仿真,以达到优化其接收灵敏度的目的。同时针对ML9636的发射功率未达到设计参数中的功率,在外部添加多级功率放大电路以达到所设计的功率参数。根据其数据链路层的需要和基带部分的制约与数据处理选用STR710作为基带电路的核心制约芯片,并对其最小系统及功能模块电路进行设计和说明。针对网口通信的运用选用W5200作为以太网口通信接口芯片,并对其具体电路进行设计。在RFID读写器的软件部分,对ML9636、HDLC模块的详细配置历程进行说明,以实现相应模块的功能。并且对W5200网口通信部分的程序进行设计,对RFID读写器的软件流程和DSRC通信流程进行说明。关键词:射频识别论文读写器论文

5.8GHz论文低噪声放大器论文车载电子标签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4-5
Abstract5-7
目录7-9
第1章 绪论9-13

1.1 探讨背景及作用9-10

1.2 国内外进展近况10-12

1.2.1 国外ETC系统进展及近况10-11

1.2.2 国内ETC系统进展及近况11-12

1.3 本论文探讨工作及内容12-13

第2章 RFID读写器系统组成13-22

2.1 RFID技术原理及分类13-15

2.2 车辆管理系统组成及架构15-17

2.3 RFID读写器设计相关标准17-20

2.3.1 DSRC国家标准17-18

2.3.2 物理层18-19

2.3.3 数据链路层19-20

2.4 RFID读写器设计参数及结构20-21

2.5 本章小结21-22

第3章 射频电路模块设计22-39

3.1 射频收发电路实现案例22-23

3.2 基于ML9636的射频收发电路23-30

3.

2.1 ML9636及内部结构23-24

3.

2.2 射频收发电路的设计24-30

3.3 外部LNA设计30-38

3.1 LNA概述30-31

3.2 LNA主要技术指标31-32

3.3 LNA电路的设计32-38

3.4 本章小结38-39

第4章 基带电路模块设计39-47

4.1 基带电路结构39-40

4.2 基于STR710微制约器及电路40-45

4.

2.1 STR710微制约器40-41

4.

2.2 高级数据链路制约器(HDLC)41-43

4.

2.3 基于STR710电路43-45

4.3 以太网通信模块电路45-46

4.4 本章小结46-47

第5章 RFID读写器软件部分设计47-59

5.1 软件组成架构47-48

5.2 ML9636配置程序48-51

5.3 W5200网络通信模块编程51-55

5.4 DSRC通信的实现55-58

5.

4.1 HDLC数据的发送与接收55-56

5.

4.2 DSRC通信流程56-58

5.5 本章小结58-59
第6章 系统调试与测试59-64

6.1 射频电路调试59-62

6.2 基带电路调试62-63

6.3 本章小结63-64

第7章 总结与展望64-65
致谢65-66
参考文献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