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企业并购绩效实证研究综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660 浏览:44916
论文导读:
摘要:并购作为企业实现规模扩张和战略发展的重要方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购绩效是衡量并购活动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为了探究并购给企业经营绩效带来的变化,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现有的并购事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至今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文章对现有并购绩效评价方法和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评述,以期为今后的并购绩效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并购绩效;评价方法;影响因素
1006-8937(2012)20-0005-02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日渐频繁,并购事件呈现出并购次数多、交易金额大、行业分布多样的特点。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的并购行为还存在一些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通过并购达到预期的战略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范文www.7ctime.com
目标,也有一些公司在并购之后经营效益大幅下滑,这说明并购不一定能带来公司运营能力的提升。因此,要判定一个并购活动是否成功,必然要评价并购绩效的高低。本文结合现有的实证研究成果,从并购绩效评价方法和并购绩效影响因素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回顾。
1并购绩效的评价方法
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评价企业并购绩效采用的主流方法是基于股票市场的事件研究法和基于财务指标的会计研究法。

1.1事件研究方法

事件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比较并购前后目标公司和收购公司二级市场股价变动情况及股票收益率来确定并购绩效,若并购后股价相对于并购前上涨,则并购创造了价值;反之亦然。事件研究法可以直接研究并购事件对企业股票的影响,计算方式简单易行,但该方法的假设前提是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西方许多学者使用事件研究法对目标公司和收购公司的并购绩效进行实证检验时,尽管他们选择的样本和测量区间存在差异,但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即目标公司的股东总是能从并购中获利,而对于收购公司是否能从并购中获利,观点不一致。如Dodd(198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并购公告的宣布能给目标公司股东带来13%的超常收益率,但收购企业股东在事件期内的超常收益率却为负数。Jarrell和Poulsen(1989)研究表明:目标公司可获得29%的超常收益率,而收购公司股东仅获得1%。Schwert(1996)得出结论:目标公司股东在事件期内获得35%的超常收益,但收购公司股东的收益无显著变化。
国内的余光、杨荣(2000)研究了沪深股市1993—1995年间发生的38起并购事件后,指出:目标公司在并购中会获得超常收益,目标公司价值会上升;但是收购公司没有获得超常收益。李善民、陈玉罡(2002)发现并购活动使得收购公司的累计超常收益,在公告后30天几乎都为正,而目标公司的累计超常收益呈减少的趋势,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西方学者的看法恰恰相反。张新(2003)指出并购给目标公司创造了巨大的价值,目标公司的财务绩效得到一定改善,其股票溢价达29.05%;但并购对收购公司的股东收益和财务绩效产生负面影响,收购公司的平均股票溢价为-1

6.76%。

1.2会计研究法

会计研究法就是通过比较企业并购前后有关财务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托宾Q、资产回报率、每股收益、流量等)的变化来衡量企业的并购绩效,这里面的“比较”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其中,纵向比较就是比较并购宣告日前后企业财务指标的变化,横向比较就是将并购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比较。会计研究法可以连续反映并购前后企业经营业绩的变化,适合中长期检验。
在使用财务指标法时,有的学者使用单一的财务指标,有的则构建若干财务指标组成的综合指标体系(如因子分析法、DEA模型、EVA等),来评价并购绩效。Renscraf和Scherer(1987)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对1950~1977年间发生的471起并购交易活动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目标公司的资产收益率以每年0.5%的速度下降,发现并购活动的公司与同行业未发生并购活动的公司相比,利润率低3.1%,且这些结果在统计上是显著的。Healy、Palepu和Rupack(1992)运用“截距模型法”研究了1979~1984年间美国发生的50起最大的并购案例后,发现目标公司的流量和其他财务指标和并购前相比有大幅提高,收购公司并购后的流量较并购前有所下降,但是与同行业未发生并购的企业相比下降的幅度小很多。
国内的冯根福、吴林江(2001)使用因子分析法构建综合绩效评价体系,计算了1994~1998年间发生并购的上市公司的绩效值。结果表明, 样本公司在并购后第一年绩效有一定提升, 但是从第二年起绩效开始下降,并购活动总体上是不成功的;李心丹、朱洪亮等(2003)利用DEA模型评价并购绩效分析, 发现上市公司在并购活动发生之前,绩效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从并购当年起绩效就有了显著的上升;张方方(2007)采用EVA作为并购绩效衡量指标,对2002年发生的44起上市公司并购事件进行研究,发现总体上,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无助于企业价值的提高。
2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的诸多学者对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因素(如并购支付方式,并购类型、股权结构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下面就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述评。

2.1并购支付方式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收购企业在支付并购价款时,有三种方式,分别是:支付、股票支付以及包含和股票的混合支付。大量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不同的支付方式会对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股东利益产生显著的影响。
Gordon and Yagil(1981)考察了1948年~1976年期间完成的所有混合兼并,发现收购企业采用支付比股票支付能获得更多的超常收益。Longhram and Vijh(1997)从长期的角度考察了并购支付方式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支付的收购公司,其5年的股票超常收益率高于采用股票支付方式的收购公司。Andrade,Mitchell and Stafford(2001)分论文导读:rWealth.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0,(8):105-137.Jarrell.G,A.Poulsen.Thereturnstoacquiringfirmsintenderoffers:exidencefromthreedecades.FinancialManagement,1989,(18):12-19.Schwert,G.William.MarkupPricinginMergersandAcquisitions.FinancialEconomics,1996,(41):153-192. 
析了并购公告前一天至公告后一天收购公司的平均超常收益率,结果显示:以股票作为支付方式的收购公司,其超常收益率为—1.5%,目标公司为13.0%,全部公司合在一起的超常收益率为0.6%;以作为支付方式的收购公司,其超常收益率为0.4%,目标公司为20.1%,合在一起的超常收益率为3.6%。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对收购方还是目标公司的股东来讲,股票支付都意味着较低的超常收益,相比之下,支付的市场效果较好。陈海燕、李炎华(1999)指出混合支付的收购效果最好,其次是股票支付,最后是支付。宋希亮、张秋生和初宜红(2008)考察了发生换股并购的上市公司,结果表明:换股并购的短期绩效显著,收购公司的累积超常收益(CAR)为正,但连续持有超常收益(BHAR)却是下降的。

2.2不同并购类型对并购的绩效影响

一般来说,企业的并购类型包括: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其中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又可被统称之为“相关并购”,混合并购被称为 “多元化并购”或“不相关并购”。
理论上认为混合并购的效率是相对低下的。效率理论认为,相关并购更易发挥并购双方企业的协同作用,达到规模经济。此外,组织资本理论指出,相关并购更容易将收购企业的行业专属管理能力转移至目标企业,从而提高并购绩效。但是实证研究的结果与之相反,Elgers和Clark(1980)以1957~1975年发生的并购事件为样本,发现混合并购的并购双方股东获利要高于相关并购。Agrawal等人(1992)的实证检验则说明兼并后若干时间内混合并购的并购企业的效益并不低于非混合并购。
和国外相比,我国学者关于并购类型对并购绩效影响的研究较少。冯根福、吴林江(2001)研究了不同并购类型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发现混合并购的短期绩效明显,但长期绩效下降;横向并购绩效在并购后第一年不显著,但此后绩效呈上升趋势,在并购后第三年,绩效已经优于混合并摘自:毕业论文下载www.7ctime.com
购。雷辉等(2007)研究发现:横向、纵向和混合并购样本公司业绩均先升后降,但从总体上看混合并购优于横向和纵向并购。

2.3股权结构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股权结构是指公司股东的构成情况,包括股东的类型以及各股东的持股比例(即股权集中度的情况)。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影响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而对公司的收购兼并产生影响。
Berle和Means较早地研究了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很多企业的中小股东数量太多,导致公司股权结构过于分散。这样会引起股东会对管理层的监督能力缺失,导致管理层利用公司资源来谋取自身利益。真正意义上开始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的是Jensen和Meekling,他们将股东分成内外部股东两类,他们认为内部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会形成“利益协同效应”,从而有利于缓解内外部股东之间的利益矛盾,达到降低成本提升公司经营绩效的目的。
关于股权结构对并购绩效的研究,McConnell和Servaes(1990)认为,公司绩效是股权结构的函数。他们以托宾Q值作为评价公司绩效的指标,发现托宾Q值与公司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之间呈倒转的U型关系,即一开始托宾Q值随着高管人员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但当高管的持股比例达到40%~50%后,托宾Q值随着高管人员持股比例的增加开始下降。李善民和陈玉罡(2002)认为股权结构对收购公司的绩效有一定的影响,对目标公司影响不显著。李心丹、朱洪亮等(2003)分析了不同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发现国有股权占比例最大的样本公司短期并购绩效明显,但长期绩效是下降的;而法人股占比例最大的样本公司在并购后绩效增长较快,超过了所有样本的平均水平。
3结论
从现有对并购绩效的研究文献来看,学者们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还未得到一致的结论。这是由于学者们在研究时,选取的样本不一致,研究方法不一样以及研究角度差异造成的。本文对并购绩效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就是希望其借鉴宝贵的经验,以便用来指导我们今后的并购理论研究以及指导我国企业更好地进行并购实务操作。
参考文献:
Dodd.P.Merger Proposals,Management Discretion and Stockholder Wealth[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0,(8):105-137.
Jarrell.G,A.Poulsen.The returns to acquiring firms in tender offers:exidence from three decades[J].Financial Management,1989,(18):12-19.
[3] Schwert,G.William.Markup Pricing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Financial Economics,1996,(41):153-192.
[4] 余光,杨荣.企业并购股价效应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2,(7):17-22.
[5] 李善民,陈玉罡.上市公司兼并与收购的财富效应[J].经济研究,2002,(11):27-31.
[6] 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J].经济研究,2003,(6):20-22.
[7] Renscraft D.J,Scherer F.M.Mergers.Sell-offs&Economic Efficiency[M].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s Institute,1987.
[8] Healy,P.K.Palepu,R.Ruback.DoesCorporatePerformance Improve After Mergers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2,(31):135-175.
[论文导读:):715-732.雷辉,胡发基.上市公司不同并购类型风险与绩效的实证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66-69.刘平.国外企业并购绩效理论及实证研究评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7):28-33.A.Agrawal,J.F.Jaffe,G.N.Mandlker.Thepost-mergerperfor-manceofacquiringfirms:Are-examinationofananomaly.Journa
9] 冯根富,吴林江.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1,(1):53-60.
[10] 李心丹,朱洪亮,等.基于DEA的上市公司并购效率研究[J].经济研究,2003,(10):20-21.
[11] 张方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价值效应的EVA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2007,(6):895-900.
[12] Gordon Myron J.,Joseph Yagil.Financial Gain from Conglomerate Merger[J].Research in Finance,1981,(6):103-142.
[13] Andrade,Gregor.,Mitchell Mark L, Stafford Erik.New evidence and perspectives on Merger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1,(15):103-120.
[14] 陈海燕,李炎华.中外公司购并支付方式的比较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1999,(1):46-50.
[15] 宋希亮,张秋生,初宜红.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7):111-116.
[16] Elgers P.T.J.J Clark.Merger Types and Stockholder Returns Additional Evidence [J].Financial Management,1980,(9):715-732.
[17] 雷辉,胡发基.上市公司不同并购类型风险与绩效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66-69.
[18] 刘平.国外企业并购绩效理论及实证研究评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7):28-33.
[19] A.Agrawal,J.F.Jaffe,G.N.Mandlker.The post-merger perfor-
mance of acquiring firms:A re-examination of an anomaly[J].Journal of Finance,1992,(47):05-21.
[20] McConnell,John J,Henri Servaes.Additional evidence on equity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valu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0,(27):59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