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孔子具有怎样传播思想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144 浏览:106455
论文导读:
2013年下半年,新一届研究生推免的选拔工作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展开。全国各高校的研究生推免生有近200人报名人大新闻学院的传播学方向研究生,这200人中除了个别其他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我们根据学生填表反映的情况,反复衡量比较,从各高校百里挑一里再百里挑一,通知了其中15位同学来学校面试。再加上本校的推免生,共21人参加面试。面试题共十组,每组两道。其中被抽中几率最高的一组题,有6人抽中。这组题之一如下:
理由:请从人际传播与社会关系角度,评价一下孔子在交往中的表现:
“孔子于乡党,恂(xún)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yín)訚如也。君在,踧踖(cùjí)如也,与与如也。君召使摈(bìn),色勃如也;足躩(ju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chān)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论语·乡党》
该题不要求学生对每个字做解释,而且还提供了生僻字的拼音。然而,选中该题的6人中,没有一个学生能够批评性地评价孔子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有的甚至不理解《论语》中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论语》是中国古代基本经典“四书”之首,仅1万字,高校文科生应该必读,而且要养成一定的批判意识。看来,现在连我们最优秀的学生都不知道自己的文化传统了。
有鉴于此,本文以《论语》中记载的关于孔子的言行开始,从传播学角度批判地考察一下孔子的传播思想。
从《乡党》篇窥探人际交往中孔子对礼制的遵从
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中国进入了礼乐文明时代。孔子少即习礼,以通礼而名于世。在朝代变更的历史背景下,他固守旧的礼制,认为春秋时代的乱局,在于礼坏乐崩,因此提倡“克己复礼”,力图恢复西周的礼仪制度。[1]鉴于这一历史背景,孔子的传播思想是向后看的、保守的,因此他在这方面对后人的影响,我们应该持一定的批判立场。
《论语·乡党》记载了孔子在不同场合与人交往的表现,翻译成现代文字大体如下:
孔子在乡里遇到长老,恭敬得好像不善言谈。在朝廷宗庙,说话明白流畅,只是比较谨慎。在朝堂上,和下大夫说话,温和快乐,侃侃而谈;和上大夫说话,正直恭敬。国君在时,敬畏不安,小心翼翼。国君召见他接待外宾,他的面色变得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两旁的人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2]
人际传播中双方或各方显示或暗示的身份和地位,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人际传播的内容和方向。美国传播学者迈克尔·罗洛夫指出,人际传播的“第一个特征是,人际传播发生于有关系存在的环境里……我们知道某人所以与他人发生关系,是因为他们极有可能彼此交流。而他们进行交流的方式是由关系的约束所决定的……关系还受到彼此怎样看待对方的约束。有些关系被人们认为着重于彼此扮演的角色,关系双方的相互行为既基于本人扮演的角色,也基于对方扮演的角色”[3]。当代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则写道:“人存活的基本事实是彼此关联着的人。人无法逃避与他人发生关系。我与你相遇,我和你彼此关联,即使我们的交往是一场相互斗争。即使在彼此的关联中,我已不完全是我,你也不完全是你。但只有在生动的关联中,才能直接认识人所特有的本性。”[4]
基于以上对人际传播和社会关系的分析,不难理解孔子在“乡党篇”中的言语和行动。在不同的人际传播语境中,在和不同的人交往中,他都谨记自己在其中特定的社会角色——在乡里恭敬地对待长老,在朝廷说话谨慎,和下大夫侃侃而谈,国君在时则表现出应有的敬畏。这反映了孔子谨记礼制、等级和尊卑,很有分寸地进行交流活动。正如吴予敏所言:孔子是一位杰出的演员,他的才能就是在每个社交场合,都能明确自己的名分,进入角色。所以他“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处处显得那么得体。他对于任何非礼逾矩的言行都是厌恶的、恐惧的。[5]这段话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孔子竭力维护礼制和等级的形象。
孔子这样做,虽然是为了遵守“礼”的规范,但是也有很强的实用性。于是,后世的人们便以孔子为榜样,交际中如何“做人”成为必修课。“礼”体现的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社会关系,并在无形中化为不平等的文化符号和传播符号,渗透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和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现在仍然到处可见,无论是会议、宴请的席位排序,还是报纸、电视的头版头条安排,都严格考虑当事人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其实,至少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党报上领导人的活动报道,并不完全按照职务编排版面。的一些不重要的外事活动消息,经常安排在头版不起眼的位置,甚至安排在二版,标题字号与普通新闻相同。而有的副总理主持的国务院会议消息,因为有指导工作的作用而被安排在头条。显然,现在我们的党报对自身的光荣传统有些忘却了,却把孔子强调等级意识的那套东西学了去。
批判孔子过分地遵循礼仪,不是完全否定社会角色要与人际传播相适应。正如王怡红所言,当一个人以学生、教师、领导、顾客等角色出现在传播关系中时,他并非是完整作用上的人,只不过是在进行某种社会角色的交换。比如,你要是一个学生,就要遵守学校的纪律,不逾学习的规范……以这种社会要求定位的关系,人无可逃遁地被固定在角色的框架中。除了角色,在个性化的人际交往中,这个人是找不到自己的。社会可以理所当然地将这个人囚禁在各种角色里面……一言以蔽之,角色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传播活动,与真正人的自我及其个性的表现关系不大。[6]但孔子的表现,等级意识过分强烈,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显然不该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倡导的。
从《论语》中与传播有关的词句和段落看孔子的传播思想
《论语·乡党》描述了孔子在人际传播中身体力行,竭力履行自己在不同场合的社会角色,这也多少折射出了他的一些传播思想。实际上,《论语》的各篇中,使用了“言”“视”“听”“学”“思”“闻”“见”“知”等很多与信息传播相关的字词,这些字词少则出现过50多次,多则出现过100多次。以下对含这些字词的篇章做一简单梳理,探析其中蕴含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思想。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zrsgglw/lw22450.html上一论文:探究电视信号传播技术发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