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论语以《论语》看孔子礼学思想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302 浏览:45698
论文导读:身养德、安身立命的内在需求,又是一个人立足于世、为人处世的必要条件。无论是统治者,还是黎明百姓都要依礼而言、依礼而行。孔子本身很崇尚礼学,把礼作为其教学内容之一,更重要的是他以身作则,自觉地去学礼、守礼、行礼。总之,孔子把礼置于一个极高的地位,想要使其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礼的思想基础——仁孔子所言之
摘 要:礼学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以仁作为出发点,不仅赋予了礼学思想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且也给予了广泛的意义和极大的价值。在孔子看来,学礼、爱礼、知礼、行礼既是一个人修身养德、立于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家庭和睦相处的外在表现,乃至是一个国家维持社会秩序、实现国泰民安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论语》 孔子 礼学思想
孔子毕生追求的理想社会是一种以道德礼乐维系的和谐社会。他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理想是与其所处的时代相关的。春秋末期,各地诸侯争霸激烈、战乱频起,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礼崩乐坏”的状态,《八佾》篇记载季氏作为大夫却无视礼法居然“八佾舞于庭”的行为,对此孔子表示出极大的愤怒和慨叹。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孔子对统治有序的周代及周礼无比崇尚,《八佾》篇载有孔子言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所言周礼,即指一种综合了夏礼和商礼又经损益后的礼仪。他试图在恢复周礼的旗帜下,使当时的社会重新进入一种秩序井然的范式,确立礼的权威,让礼在整个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孔子思想里,礼既是一个修身养德、安身立命的内在需求,又是一个人立足于世、为人处世的必要条件。无论是统治者,还是黎明百姓都要依礼而言、依礼而行。孔子本身很崇尚礼学,把礼作为其教学内容之一,更重要的是他以身作则,自觉地去学礼、守礼、行礼。总之,孔子把礼置于一个极高的地位,想要使其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礼的思想基础——仁
孔子所言之礼并非单纯的外在约束,他要求以一种内在的真实情感来维系并作为其本源和依据。孔子《阳货》篇:“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八佾》篇也载有其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所认为的“礼”,不在于没有任何意义的形式,也不在于没有精神实质的器物,而是要以仁作为其内在的核心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他强烈源于:论文www.7ctime.com
地反对礼的表面化和形式化,要求仁礼合一。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便是一个人由仁而外显的礼,是仁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落实和表现。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强调践行礼从我做起,不断克制自我,才能符合礼的标准、体现礼的精神、最终达到仁的要求。礼的实质是通过约束人们的言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纲常,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总之,孔子仁礼关系的思想并不是要泯灭礼的不平等性,而是在此基础上,要求人们从仁的真实情感出发自觉地去崇礼、学礼、知礼、行礼,达到仁礼合一。
礼的作用和价值
孔子把礼推崇到了一个极高的地位,并赋予它广泛的意义和价值。从《论语》可以看出,礼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家庭、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礼是孝的外在行为规范,遵礼可以维护家庭和睦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百善孝为先”的孝道准则,孝在宗法社会一直被予以高度的重视,孔子也特别提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孝是亲情之间血缘关系的一种自然流露,是一种发自内心、不讲求利益关系的情感。然而这一情感的维系需要礼作为其外在的行为规范,达到尊卑有序、老幼有别的境地,才有可能走向家庭的和睦。《为政》篇记载了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何为孝的问题,孔子只言二字“无违”,即孝敬父母不要违背礼节。当樊迟针对这一答案继续发问时,孔子又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意为孝敬父母伴随我们的一生,当父母在世的时候要以礼来侍奉,当父母去逝后,要以礼来埋葬,同时还要依照礼节向他们祭祀。只有孝道的实行通过礼的规范才能保证最基础的人伦纲常,才能引导一个家庭走向和睦。

(二)礼能够规范个人言行,是一个人修身养德的内在要求

礼的践行关乎到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孔子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在他看来,礼不仅是个人言行应遵守的基本准则,也是个人修身养德的内在要求。孔子要求礼对个人言行的规范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乡党》篇便集中记述了孔子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的人,依礼而言、依礼而行的谨慎举止。与此同时,孔子还要求礼起到一种作用来调节人的个性,使言行更符合于礼的标准。孔子在《泰伯》篇中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恭敬、谨慎、勇敢、直爽都是优秀的品质,但是如果没有礼的约束,就可能适得其反,走向劳倦、胆怯、论文导读:
祸乱、尖刻。由此看出,礼在平衡人们言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孔子十分爱礼、崇礼,强调对礼的学习和践行,认为礼是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他在《雍也》篇中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在他看来,君子虽学识广博,但仍需要礼来加以约束和节制,以防离经叛道,误入歧途。

(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行于社会的基本要求

儒家思想讲求“入世”,更加关注个人的社会价值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想跻身于社会,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得学礼、知礼、行礼。礼可以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行于社会的通行证和保障,也是进行人际交往的基本要求。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了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相似的观点,认为行礼才能够使人在社会上站得住、站得稳,无礼则事事难行。《季氏》篇也记载了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的思想来教育他的孩子孔鲤的故事。《尧曰》篇也提到“不知礼,无以立也”。可见,在个人为人处世的事情上,孔子给予礼极大的重视。
孔子一生在“恢复周礼”的旗帜下,奔走各国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和人生价值理想,虽然未得到当时统治者的采纳,但对后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居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他的礼学思想也历久弥新,时至今日,仍具有其践行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颜炳罡.论孔子的仁礼合一说[J].山东大学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