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神秘湘西”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133 浏览:10037
论文导读:
[摘 要]近年来,湘西以其独有的神秘风情和风景,成功打造 “神秘湘西”旅游品牌。作为地域特色旅游城市,都不乏动人的民间传说、奇异的民族风情及多彩的民间艺术,旅者都可看看新奇,留念美景。而湘西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可以不断的向世人散发出无穷的吸引力,令人魂牵梦绕,乐不思蜀,让人禁不住想一再前往去探寻其神秘。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 神巫文化 赶尸 落洞 放蛊
“风雨边城,凤凰古城”,近年来湘西旅游大热。作为地域特色旅游城市,都不乏动人的民间传说、奇异的民族风情及多彩的民间艺术,旅者都可看看新奇,留念美景。而湘西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可以不断的向世人散发出无穷的吸引力,令人魂牵梦绕,乐不思蜀,让人禁不住一再前往去探寻其神秘。为什么会让人产生这样的认知和反应?笔者以为关键点在于文化,正如广告宣传的“湘西,在沈从文的书里,在黄永玉的画里,在宋祖英的歌里。”湘西旅游热即为一种湘西地方民族文化热现象,这种现象是很值得研究的。因此,什么是文化?湘西的地方民族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文化?这些都是我们正确全面认知神秘湘西的立足点。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不少学者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据统计,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却至今也未能给文化一个确切的界定。“文化”这个词本身是一个构建起来的概念,它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不同层次涵盖了人类的一切活动和创造,具有宏大的包容性,因此没能有一个确切的概念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历史上众多的文化人类学家也曾试图对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人类学之父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而从文化人类学概念便可知其片面性,文化人类学主要是研究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基于这个概念可知文化可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来解读,因此泰勒关于文化的概念只是比较精确的概括了文化的非物质层面。之后的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马林诺夫斯基则避开了这个理由,把文化分为物质设备、精神文化、语言、社会组织四个方面,强调文化源自人类的需要。而他的理由则在于把文化生硬的看作为了人类生活的手段。前人的这些研究和尝试虽也未得确切的定义,但很多的研究结果也是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
美国文化学者克罗伯和洪在 1952 年发表的《文化概念》一书中对文化概念进行了详细考察和整理。他们对当时西方的 160 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作了梳理与辨析,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他们的概括,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合理性。[1]他们认为: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 ( 历史的获得和选择的 ) 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这一综合定义确定了文化的进化性,且明确指出文化的内核是优质的传统观念[2]。而从狭义讲,人类学是研究习俗的科学。习俗,是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是长期形成的不易转变的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3])。本文就以文化的这些概念为基础,从人类学的角度来分析解读湘西的地方民族文化及其事像化的神秘现象。

二、湘西的地域民族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1、地域社会与文化

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物,它的一切表现形态,都与人的生活和观念密不可分,因此,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步孕育而形成特有的地域文化, 是人类文化独特的空间组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且会基于此呈现出不同的文化表现,这些文化表现关乎到:社区布局、公共空间、住宅结构、生计类型、物质文化、宗教信仰及民俗活动等等。鉴于前文所述文化概念的内核为优质的传统观念,可知,民族及地域文化同样是一脉相承、沿袭而来,种种文化表现也具有很强的传承性。
“湘西的神秘,和民族性的特殊大有关系。历史上‘楚’人的幻想情绪,必定孕育在这种环境中,方能滋长成为动人的诗歌。”[4]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境内有汉、土家、苗、回、瑶、侗、白等30个民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湘西独具一格的神奇自然,而自然之神奇又造就了湘西历史、文化之神奇。古人云,离地三尺有神灵,受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湘西各民族以崇巫尚鬼著称,在这里一草一木都有神灵,因此,湘西的地域文化里,不论是宗教、信仰、制度还是民间工艺及民俗活动,都带有强烈酬神娱神和驱凶纳吉的色彩。关于此类文化汉代《汉书·地理志》下中记载有:“信巫鬼、重淫祀”。《后汉书·宋均传》中记载有:“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晋代《襄阳记》载有襄阳的风俗“信鬼神”。到了近现代,五溪地区敬鬼祭祀的风气仍不减,屡见于史。《辰州府志·风俗》中有云:“辰州风尚以信巫重鬼,所在皆然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神秘湘西”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乾州厅志·风俗》种说:“楚俗尚巫信鬼,自者为然,乾州边地,容能免乎?”“苗人畏鬼甚于法”。《永绥厅志》中记载有:“综计苗乡应祭之鬼共七十余堂。”清代的《苗防备览·风俗上》中载有:苗疆“其俗信鬼尚巫,有病不用医药,辄延巫宰牛禳之,多费不惜也”。凌纯声、芮逸夫也在其《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中有说:“苗人鬼神不分。凡是在他们神圣领域之中,无论是魔鬼、祖灵或神祗都称之为‘鬼’。”由此可见,湘西崇巫信鬼的传统源远流长,且其地位十分重要。

2、神巫文化与事像

神巫文化产生于人类早期,有它一整套万物有灵、相互交感的观念,这些观念逐步外化为一系列的巫卜手段、巫祝仪式和祭祀典礼。神巫文化的产生是湘西在特定历史与文化下的必定产物。湘西民间信仰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种基于“万物有灵”基础上的自然宗教信仰。“万物有灵”是远古人类所共有的宗教信仰形式。在原始时代,人类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很难对支配和影响自己日常生活的各种外界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很难将自己同周围的自然界分开,常常把自己与自然物视为一体、混为一谈。这样,一方面当看到某些自然物,往往误认为自己也能唤起和创造这些自然物;另一方面,又常把仅为人所具有的论文导读:
能力赋予自然物,把自身的生命力也加到它们身上,这样就萌发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万物有灵”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即认为“山有山神、树有树神、河有河神、花有花神”,在这种观念下,万物为神的思想极为根深蒂固,加之湘西由此而衍生出的神话也就更显神秘和诡怪了,但崇神观念不是向着迷信方向发展,而是撩拔人们的心灵,引发人的幻想情绪。这一点,沈从文先生在散文《湘西》中作过透辟的分析。他认为湘西所有的一切,“与人生活不可分,却又杂揉神性和魔性。湘西的传说神话,无不古艳动人,而湘西的神秘,和民族性的特殊大有关系。历史上“楚”人的幻想情绪,必定孕育在这种环境中。”在神巫文化的氛围中,湘西人自有一套认识世界和感知外物的方式。基于湘西诡异的神巫文化,民间流传着一系列的神秘事像,如:如辰州符、神兵、赶尸、粘粘药、过阴、放蛊、招蛇、锁蛇、落洞等等,而最为诡异的三大千古邪迷就是赶尸、巫蛊和落洞,下文中笔者将对此进行阐述。

2.1、赶尸

在湘西有三大千古邪迷中赶尸尤其惊悚、诡异,排在三大邪迷之首。沈从文在他的一篇文章里面这样描写神秘莫测的赶尸:“经过辰州(今沅陵),那地方出辰砂,且有人会赶尸。若眼福好,必有机会看到一群死尸在公路上行走,汽车近身时,完全同活人一样。”许多文献解释所谓的赶尸传说是:旧时湘西人死在外地,将尸体运回成本很大,死者家属就请法师施行法术让尸体自己走回来。赶尸的人大都是披着黑色尸布的尸体前,有一个手执铜锣的活人,这个活人,当地人叫做“赶尸匠”。赶尸匠在尸体前面带路,一面走一面敲锣,使夜行人避开,有狗的人家把狗关起来。尸体上路时,就用草绳把他们系起来,每隔六七尺一个。夜里行走时,尸体都戴着高筒毡帽,额上贴着几张画符的黄纸。尸体之所以能够跳动,全靠脸上的黄纸画符,所以一到地方,赶尸者立刻就把符取下来,否则他们自己也会跳出来。
关于赶尸之谜,有学者对此作出了,认为“赶尸”的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让活人扮成死尸走路,头戴大草帽,把整个头部盖住,而真正的死人尸体被肢解之后,放在背篓里背着走,到达目的的后,迅速地拼接好死尸,然后入殓下葬。原来秘密就在那只背篓里——表面看来装的是纸钱,其实底层却装着尸体。另一种是让人背着死尸走。背死尸的人个子比较矮小,死尸绑在他身上,走路就如平常人一样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神秘湘西”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了。这一切让外人看起来,不就是死尸被驱赶着走路吗?
其实,赶尸的产生和流传无非是由于湘西所处地理位置特殊及当时民间的迷信思想所导致:湘西地处十万大山之中,解放前,这里道路崎岖险峻,客死他乡的人们要抬棺而回几近不可能,而人都有落叶归根之本性需求,赶尸这一古老的行业这才应运而生,让客死他乡者能够魂归故里,让亲人在盖棺入土前能见上最后一面。然而由于种种理由,再加上一些诸如尸体防腐等密不传人的技艺,人们才将赶尸赋予了某种惊悚神秘的色彩,而一些影视对于“赶尸”的渲染,更让这个千年之谜一直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2.2、落洞

“落洞”是湘西神秘文化中一个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至今仍大量存在于湘西民间。沈从文曾在《凤凰》中对落洞的女子有这样的描述:“凡属落洞的女子,必眼睛光亮,性情纯和,聪明而美丽。必爱好,善修饰。平时镇静自处,情感热烈不外露,转多幻想。”“自以为某一时无意中从某处洞穴一过,为洞神一见到,喜欢了她,爱,清洁,有时且会自言自语,常以为那个洞神已驾云乘虹前来看她”。事到末了,“即是听其慢慢死去。……死时且显得神气清明,美艳照人”。众多文献中对落洞的描述是:在湘西多山的情况下,有些山洞十分幽深、神秘,在传说里,这些山洞住有洞神,洞神一般为男性(因此女子一旦精神失常就会称之为“落洞”,而男人精神失常则往往只叫“落魂”)。一些年青美貌的未婚女子经过这些山洞,会被洞神摄去魂魄,成为它的压寨夫人,这就是落洞。但凡落洞女子,经常会产生莫名其妙的兴奋与狂热,有的则表现为昏睡,几天几夜也睡不醒。这样的女子一般人家不敢提亲,因为怕得罪洞神。她们往往最后会忧郁而死。家里有女子落洞,家人会找一个山洞,设坛上香,求洞神放回女儿。
某些学者对“落洞”现象进行研究之后,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到:“落洞”其实是女子心理与情感因素的积压导致变态,或是生理因素所导致的精神病症,因此,并非“落洞”之说中的被山神摄走了魂魄,但在湘西地区往往会对待“落洞女”的态度和策略来对待那些神经失常的女子,因此“落洞”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笔者认为,落洞的起源,可能为湘西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如崇巫信鬼的传统宗教信仰和习俗、个体的情感的丰富与压抑以及个体承受力的脆弱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湘西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环境构成了湘西“落洞”之可能的客观条件,那么作为落洞女个体情感的丰富与压抑以及个体承受力的脆弱则构成了湘西“落洞”之可能的主观条件。当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同时具备的时候,就形成了所谓的“落洞”文化,但客观条件对每一个湘西人都存在,但这种存在是否发生作用则取决于与个体方面的结合了。因此,要拯救“落洞”女子,还需从主观心里因素出发。

2.3、放蛊

所谓的湘西蛊术,就是将一种特制的药粉投入食物之中,使误食的人吃后神智迷乱,受到投药者的制约。蛊术中的蛊是一种化验无毒的毒粉,这种药粉的制作没有固定的配方,千奇百怪,通常都是家传,有多少个草鬼婆(就是所谓的放蛊者),就有多少种蛊药。清代的《乾州厅志》卷七中有这样的记载:“苗妇能巫蛊杀人,名曰放草鬼,遇有仇怨嫌隙者放之。放于外,则虫蛇食五体,放于内则食五脏。被放之人或痛楚难堪,或形神萧索,或风鸣于皮肤,或气胀于胸膛,皆置人于之术也。将死前一月,必见放蛊之人之生魂背面米医物,谓之催药。病家如不能医,不一月即死矣。闻其法,不论男女皆可学:必秘设一坛,以小瓦罐注水,养细虾数枚,或置暗室床下土中,或置山僻径石下。人得其瓦罐焚之,放蛊之人必死矣。”沈从文先生也在《凤凰》中也写道:“湘西女性分别在三种阶段容易产论文导读:
生蛊婆、女巫、和落洞女。穷而年老的,容易成为蛊婆,30左右,容易成为仙娘,美丽而性情内向的,易落洞而死。”蛊在湘西地区俗称“草鬼”,相传它寄只附于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谓有蛊的妇女,被称为“草鬼婆”。相传蛊婆在放蛊时有几种表现:一种是她对着人群念类似于“叽里哇啦”的咒语,这就是她在“放蛊念咒”,听的人中如果有那个“背时”就会中蛊。二是放蛊在事物中,在草鬼婆所卖的食物中,都含有致慢性病的蛊毒。谁吃了就会中蛊。三是话语中蛊,如你无意中买了草鬼婆的东西,如果她突然问你一句“得了吗”?你肯定会说“我得了”,那你就会得蛊病或成为蛊婆的传人。湘西的蛊术按照其用途一般可分为情蛊、恨蛊、善蛊和斗蛊。要是中了蛊就要及时化解,否则会对身体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危害,中蛊之后通常的表现是人黄无力,眼神涣散,毛发脱落,然而医院却难以查出身体上有病。所以据说中蛊在医院是无法治愈的。目前放蛊的技术,主要掌握在湘西苗族妇女手中。这是由于放蛊不同于其它传子不传女的秘技,相反是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神秘湘西”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只传女而不传子。学会了放蛊的苗家女,通常都是利用蛊毒来捍卫自己的家庭和爱情。湘西的蛊毒名称繁多,依制作的主要成份,大致有蜈蚣蛊、蜥蜴蛊、蟑螂蛊等。
如此神奇而神秘的湘西文化与文明,在被外界却是认作为迷信,笔者认为其实主要理由是懂蛊术的人把它披上了“巫”的神秘外衣,比如做道场、法事、口诀等这都是巫的表现,就更把这当做迷信了。但如果去掉了这些巫的成分,纯粹像一种科学发明一样,那湘西蛊术,就不神秘,就没有诱惑了。由于将这些湘西蛊术当做迷信禁止,湘西蛊术面对失传,有的蛊术也已绝迹。但有些蛊术依然顽强地存在着。湘西蛊术,正是以其物理化学的科学性和巫的神秘性,显示着民间文化的巨大魅力和生命力。
三、结语
本尼迪克特认为,生活世界中的人们很难保持质朴原始的眼光看待世界,而总要受到特定习俗和深思方式的制约,从而使万事万物对人类主体的特定文化习俗和历史积淀下形成的特殊文化体验具有对特定人类生活的指向性,它不单纯是形式功能等实用主义的元素。[5]因此,在万神崇拜的思想下,湘西的一草一木、甚至几乎每一个与人类生活有一定关系的事物都有相关的神话,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意识观念的取舍,有些神话已经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有些也在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意识,但保留到今天的神话依然可以让我们或多或少窥视到湘西的先人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善与恶,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解等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交通的发达,迷信传说已经不能成为湘西人们信仰崇拜的主体部分,但相关的传说已经成为神秘湘西一个标志性的烙印,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前往湘西体验神秘之旅。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 梁晶.《功夫熊猫》文化人类学初探[J].影视艺术.2012 (1):52
[2]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三联书店.1985:16
[3] [5]朱永春.建筑类型学本体论基础[J] .新建筑.1999(2)
[4] 蒋子舟.《边城凤凰》[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