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基于高职教育视角看就业心理存在理由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100 浏览:157054
论文导读:
【摘 要】就业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理由,对于初次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就业心理是就业的关键,有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就业心理,必能为成功就业保驾护航。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调适
1674-4810(2013)29-0056-01

一、就业心理简述

就业心理作为一种心理过程,是人们对待职业和职业行为的一种心理系统;是人们在职业选择时的心理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就业准备、就业冲突和就业调适等;是人们在考虑就业理由,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可以从认知心理、情绪心理和社会心理三方面进行基于高职教育视角看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理由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分析。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理由

从当前大学生就业反映的心理理由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理由,即认知心理理由、情绪心理理由和社会心理理由。

1.认知心理理由

认知心理理由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本人、对职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等所产生的理由,主要包括自我认知心理理由和环境认知心理理由。
第一,自我认知心理理由。很多学生对自己不能正确评价,不是自恃过高就是妄自菲薄,从而出现自卑和自负的心理理由。(1)自卑心理。自我评价偏低,往往丧失信心。自卑是一种弱化的个性,很多大学生才华横溢,但却是自卑情绪的“俘虏”,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不敢展示自己的才华,却喜欢将自己的弱点无限扩大,从而失去就业机会。(2)自负心理。有的大学生自恃学有所长,择业条件苛刻,过高估计个人能力、水平和在竞争中的地位,很容易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结果。
第二,环境认知心理理由。不能正确认知自己所处的就业环境,甚至一无所知。(1)对就业形势认知不准确。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699万,而用人单位招聘岗位下降10%~15%,使2013年成了“史上最难就业年”,就业形势严峻。(2)对就业政策认知不准确。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了解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不能很好地借助就业政策来帮助自己就业。(3)对就业单位认知不准确。许多大学生不顾主客观条件,总期望到高科技公司、跨国公司或高层政府职能部门工作,而对于这些部门的具体工作并不了解。

2.情绪心理理由

大学生就业情绪心理是指大学生择业之前产生的一些情绪理由或情绪波动。由于大学生心智还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如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各种意外,将对情绪产生直接的影响。
第一,焦虑心理。焦虑心理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渴望尽快走上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另一方面又患得患失,对走上社会心中无底。面对众多的职业选择,感觉无所适从,不知道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一面焦虑,一面徘徊。
第二,抑郁心理。大学生因为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又不能正确对待失败,自信心逐渐消磨,开始怨天尤人,情绪低落,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在失败的阴影中难以自拔。

三、患得患失心理。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经常是优柔寡断,患得患失。

3.社会心理理由

社会心理学是探讨人的想法、感觉和行为如何因他人的行为或想象行为的存在受到影响的社会心理研究。大学生就业社会心理理由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社会或他人的影响而产生的心理理由。
第一,从众心理。这是一种较为盲目的择业心理理由,各种客观条件千差万别,一味从众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容易贻误时机。引发从众心理的理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认识不够;二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第二,攀比心理。在就业过程中,由于人的能力、性格、生活背景、机遇不同,因而在职业选择上并不具有可比性。但有些大学生忽视对自我的客观认识与分析,盲目攀比。
第三,嫉妒心理。嫉妒心理是就业竞争中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如果别人在某些方面确有优势,而自己明显不足,就要坦然对待,审时度势,下决心去超越,或转移竞争方向,在其他方面努力做出成绩。
第四,功利心理。由于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有些大学生择业时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只重视薪资待遇,轻贡献,重功利。只顾眼前利益和经济利益,忽视了个人的发展。
第五,依附心理。有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而是将希望寄托在亲属的身上,对求职不主动。这是一种不思进取的求职心理。近年来出现的“啃老族”,就是具有依附心理的社会典型。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民生的头等大事,关注大学生就业刻不容缓。“大学生就业心理诊所”应该全民开通、全民参与,共同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构建阳光平台,为大学生的成功就业开创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吴翠珍、侯艳峰.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7)
[2]杜树霞、李成彦.大学生就业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作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肖薇〕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xxlxlw/lw4970.html上一论文: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