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普通受众通过网络传播活动对舆论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694 浏览:21509
论文导读:
摘 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我国迅速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作为独立于传统媒体以外的新兴媒体展现出其独特而不凡的魅力,相对于传统媒体,更加迅速、及时、全面地向社会民众传递最新信息,诸多优势使得活跃在网络的民众数量日趋上升;另一方面,民众在大量接收外界信息的同时也积极向他人传递着自己的意见和倡议,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观点,为网络提供了多视角的深入信息。网络时代信息的受众正扮演着主导角色,通过网络信息传播活动影响着舆论。
关键词:舆论;网络传播;拟态环境;议程设置

一、网民对网络拟态环境的影响

网络媒介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一家独大构建拟态环境的格局,并由此导致拟态环境复杂化。在《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作了一个著名的比喻,在这个比喻中,柏拉图作了如下设想: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这个比喻一门一般称之为“洞穴比喻”,从这个比喻中可以发现一个非真实但又存在的世界——拟态环境,这个虚拟的世界向对现实世界没有直接经验的人传递着信息,让其形成间接经验,从而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因此人们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对拟态环境的依赖,或多或少将拟态环境中传递的信息整合构成个人认知中的虚拟世界,甚至不管这个虚拟世界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将其与真实世界等同。
由于活动能力、接触范围的有限性,人类无法在任何时间都亲身体验真实世界的每一部分以获得信息,因此,了解未知世界的有效途径便是通过大众传媒的描述,并根据自身既有经验整合,这个迅速及时全方位的媒介能够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传达给人们,满足知晓欲。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大众传媒更是将这一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今天的大众媒介既是权力的工具,又是权利的源泉。它是柏拉图之洞中被舞弄的道具,又是可以将人们的影子投于洞壁的火光”。 相对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网络媒体构建拟态环境的手段先进,受众了解信息渠道更加畅通和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受众在网络传播拟态环境的解读方面所具有的能动主体地位被空前提升,并借助于传者技术手段和相应的角色变化,参与了新的拟态环境的构建。也就是说,“洞穴人”不仅可以更加多方位地审视墙壁上的影子,还有可能转身跨过洞口的羁绊,直视那些手持道具导演戏剧的精英们,甚至拥有属于自己的道具。
现阶段我国对于拟态环境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较多的文章探讨分析了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建构拟态环境的机制和原则,深入分析了拟态环境建构的主客观特征,提出了建构的基本原则和主体要求。许多文章中,作者均发现,网络媒介参与到拟态环境的建构中,转变了原有的传播生态,并由此引发了拟态环境的变局,并通过这一发现,不同程度地探讨了网络营造拟态环境的机制,较深入分析了拟态环境的变化。在许多著作和文章中,作者们均提到网络拟态环境对普通受者即民众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又看到民众也在以不同的方式通过网络传达着自己的信息,建构着网络这个拟态环境。本课题定位于研究普通民众在网络信息传播活动中,对舆论的影响,意在将现有成果深入探讨,在拟态环境建构机制和原则基础上,研究普通民众作为信息受众,对网络拟态环境和现实社会中舆论的影响作用,研究这些影响的长处和不足之处,以及避开负面影响的策略。

二、公众网络活动对舆论的影响

(一)网络受众接受文化方式的转变对舆论的影响

21世纪是电脑、网络与数字化存活的时代,随着网络传播的兴起,一种集信息制造者、传播者、消费者为一体、实时互动的新型媒介传播时代已经来临。网络传播极大地转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审美观念,正在和必将导致当代文艺美学的范式转换。数字美学、网络美学有可能成为21世纪文艺美学的新范式。在今天,传统的审美理想、文学理念、创作接受惯例等都深受新型网络传播方式的冲击。网络传播深刻影响了当代文艺与审美实践,使审美情境、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与审美情状、审美心理、审美创造接受惯例发生了全方位变化。作为网络传播的接受者和参与者,网民对文化的接受方式的转变必定导致传播方式的调整并最终影响舆论。
网络传播的出现让信息的传播速度变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迅速,同时也让全球范围内跨域流动的信息量猛增,文化传播具有了日益全球化的趋势。新型的网络传播开辟了人类文艺生活“数字化存活”的新境界,也极大拓展了文艺美学的研究视域,改换了旧有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模式。随着传统大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乃至后信息社会的转换,审美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型,从印刷文化到电子文化、数码文化的文化剧变直接导致了当代文艺和审美的影像化、同质化、脱域化,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和我们置身的审美情境被不断重构。审美情境的空前变化势必促成文艺美学的范式转换。
首先,新的审美维度给予网动权。以网络为传播途径的传播方式产生出许多新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精神,以往信息传播模式为单向度的少数作者传给多数受众,如今逐渐转变为实时动态交互的在线审美关系,受众由被动审美方向主动随选审美方转化,这样的转变使得网络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角色由被动方转为主动方,不再单纯地接受信息,而是参与到信息传播交流的活动中,与信息发出者进行互动对其甚至对其他网络受众产生影响,并由此作用于舆论。观察传统社会文艺审美,不难发现它具有模式单一化、功能大写化、关系从属化的特点,网络传播恰恰转变了这些局限,网络平台同信息传媒文化与消费文化、创意文化一道导致了文艺神秘模式与情状的剧变。传统审美信息的单向度传输为散播取代,作者与读者的主从关系变为了受众与、人机间的去中心多维动态交互关系。集团接受为分众化接受取代,文艺市场日益细分,接受群体日趋小众化、多样化。因此网民在参与审美时就拥有了更加宽广的话语权,以审视者的身份对信息范例进行评价鉴定,不受限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wslw/lw46065.html上一论文:论我国饮食文化在美国的传播、发展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