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品德与社会》中有效教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385 浏览:81688
论文导读:创设就很重要了。孩子们是充满童趣的,平时老师们在设计活动情境时不妨把自己也想象成一个孩子,用自己的“童心”去设计吸引孩子们的活动。我在上《合理购物》这课时,如果课前我光对他们说应该买这个,不该买那个,学生是不愿意接受的。我创设了“现场逛超市”的情景,让学生自己自由选择,之后让学生担当食品检测员,引导学生发现
目前,在一些《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还存在着简单化、抽象化、成人化的做法,把教材内容变为单纯的循章摘句,简单地理解课文,或将《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故事会等,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教学策略或技术,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有效教学,就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验活动,获得经验,提高认识。

一、充分的课前探究,是《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的前提

新课改形势下的教育,它不同于以往的教育,不是把教育的重点放在那仅有的40分钟里,而是把学习的内容拓展到了课前、延伸到了课后,这样给了孩子们很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这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那么,怎样让孩子们“乐于探究”、“敢于探究”呢?每次课前的准备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学生的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孩子们可以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对这次活动主题进行相应的资料搜集、课前体验、准备素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么做的目的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课前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可以去体会、去感受,为课堂上《品德与社会》中的有效教学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的学习提供前提基础。
我在上三年级上册《家乡的节庆风俗》一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家乡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资料,并让学生们设计吉祥物。许多老师都没有准备到的东西,这些“小家伙”们却找到了,这节课的效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这让我在感慨学生潜力的同时,还让我感受到课前探究活动关系到整堂课活动的开展,要引起老师们的足够重视。但是,值得提醒的是,课前探究活动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发的“生成”,如果探究“规则”没有先行,教师不给予指导,也不加以掌握,让孩子们开着“无轨电车”,课堂上就很容易出现“散乱”的现象,显得“有形”而“无神”了。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探究活动做出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引导、示范,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们高效地进行活动。

二、有效的课堂设计,是《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的关键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展开教学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能感受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为活动是课程的呈现形式,是课程实施的“灵魂”。孩子们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就应该注意以下理由:

1.创设情境,活化教学内容

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能单纯地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策略,它强调的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恰好《品德与社会》也正是这样,课堂上有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有的是实地采访调查,有的是快乐的教学游戏,有的是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有的是生动形象的情景表演,种种的活动都能为老师提供许多教育的机会。当然,对于这么多丰富的素材,老师的任务就是如何让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那么,课堂活动情境的创设就很重要了。孩子们是充满童趣的,平时老师们在设计活动情境时不妨把自己也想象成一个孩子,用自己的“童心”去设计吸引孩子们的活动。我在上《合理购物》这课时,如果课前我光对他们说应该买这个,不该买那个,学生是不愿意接受的。我创设了“现场逛超市”的情景,让学生自己自由选择,之后让学生担当食品检测员,引导学生发现理由所在,再一次地让孩子们对自己的食品进行修改,达到合理购物的目的。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既玩到了,又学到了,是“润物细无声”的最佳体现。

2.走进生活,活化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培养的是热爱生活的儿童,孩子们正是在实际生活中发展的人。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脱离社会实际来进行。只有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乐于接受,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这也是每个老师都必须认识到的。
例如,我在上《快乐的冬天》这课时,和同学们一起亲自动手制作冰灯,做冰雕,组织学自己做一个冰车。到操场中,让学生自然而然走进“冬”的世界,亲自体验冬季的运动,跑一跑,跳一跳,说一说自己在冬天里的快乐。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还设计了一个“争当冬季里的小运动员”的活动,让孩子们在锻炼的同时,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这样的教学联系了生活实际,孩子们的接受会非常自然!

3.提供时间,高效教学活动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同的时令,不同的节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活动主题,决定了活动时间长短的不同。因此它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中,更不应该终止于一次活动。它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的变化,事态的发展,了解的深入而不断地延续、深化下去,从而提高活动实效。所以,我们要灵活地安排活动计划,对一些活动时间长的内容及早做出安排。
如在上五年级上册《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这一主题探究时,我先组织学生通过课件了解汉代造纸工艺流程,例如如何蒸煮,如何打浆,如何抄纸等,然后让学生亲自体验造纸的过程。但在整个过程中,要留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和实践。同时,我认为学生节约纸张的行为要落实在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中。为此,我还引导学生用画画、写写的方式为节约纸张,爱护树木做提示牌。

三、关注课外延伸,是《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的根本

学生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从课程的性质来看,应尤其关注行为规范的养成。所以,教师虽然通过课堂上的40分钟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了生活中的正确做法,但“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离不开反复的实践。只有让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互动起来,让学生用课堂上得到的“道德认知技能、策略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实践、去论文导读:
深入体验,才能真正强化和巩固所学的东西。
例如三年级年级下册《社区事情大家做》一课的教学活动进入到尾声时,教师可布置学生和家长共同填写记录服务社区的情况表格,一段时间后评选出“社区服务小明星”,并持续教育,促使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过上愉快、积极的生活。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品德的人。
从上面的浅见中可以看出,这几项教学策略有时是并列的,有时是交叉的。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即坚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以学生的内在需要为依据,以学生的社会发展为目标来展开教学。这就是我们要构建有效教学的初衷和实践中得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