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如何使《品德与社会》课走进生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133 浏览:133037
论文导读:父母双双下岗的小女孩,看见别人穿了一件非常漂亮的连衣裙,回家就吵着要母亲也给她买一件。实在没办法,直到母亲第二天借钱给她买了一件,她才罢休。通过这样的表演,让学生体会到在家庭生活中不应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的道德观念,特别是生活上的要求,一定要考虑到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体谅做父母的难处,不要任意与经济条件好的孩子
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施倡议说得好: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理由,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必须做到“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其内容主要包括班级学生现实的生活情况、生活动态与整个学校学生现实的生活情况、生活动态。而要将这两种生活带进课堂,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制定出让生活走进每一堂课的得力方案,让学生在生活化的环境中感悟道德观念,并将感悟、认同的道德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如何使《品德与社会》课走近生活,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课前实践活动做到“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前的实践活动生活化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或是自我反省,收集整理与该课道德观念相联系的正反系列的“活”的资料。让学生在这种生活化的课前实践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增加情感体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打下“物质”基础。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逛商场》一课时,课前我先让学生进行小调查完成一张调查表,有目的地去商场进行观察、体验、探究。课堂上让学生说说调查过程怎么样,你是怎么买东西的,注意些什么?同学们讨论得很多,大谈自己在调查中的失误、经验等。经过讨论,同学们对商品的、质量、售后服务等相关知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懂得了购物的策略。为了“检验”大家,课堂上我组织学生进行场景模拟。在表演中,同学们把自己获得的购物的知识都用上了,都买到了自己满意的商品。

二、课内实践活动做到“生活化”

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目的、要求,教师亦应努力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情景,多给学生提供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实践体会,感悟正确的道德观念,摒弃错误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目的。如有位教师在教《在家庭生活中讲道德》一课时,在教学中就设计了这样的极富生活化的情境:一个父母双双下岗的小女孩,看见别人穿了一件非常漂亮的连衣裙,回家就吵着要母亲也给她买一件。实在没办法,直到母亲第二天借钱给她买了一件,她才罢休。通过这样的表演,让学生体会到在家庭生活中不应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的道德观念,特别是生活上的要求,一定要考虑到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体谅做父母的难处,不要任意与经济条件好的孩子攀比,给父母造成经济上、思想上的压力。这样的教学,由于让生活走进了课堂,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悟到了在家庭生活中应讲道德观念,无疑有利于道德观念的内化,继而由内到外,实践到行动中去。

三、课后实践活动做到“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后实践活动要生活化。教师拟出的课后实践活动必须讲究针对性与实效性,这样一课才有一得。其策略有如下三点:

1.合理地安排家庭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在指导行为时,即可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具体的、可行的课后行为指导,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在课后的实际行为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应做的又该怎么做。如我在教《要有家庭责任感》一课时,就提出了如下几条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①回家后,尽量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以减轻父母的劳累。诸如:起床叠被、扫地、刷洗碗筷、择洗蔬菜、喂鸡、鸭、猪,自己的衣服自己洗等等。②主动为家庭排忧解难,为推动家庭幸福和睦多做贡献。诸如家人吵架闹别扭时,主动劝驾,主动问好;家里经济不充裕时,尽量不提购物要求;父母有病时,更要勤问候、勤服侍等等。如果父母不孝敬爷爷奶奶,就多劝说,并主动孝敬爷爷奶奶等。③学习上不让父母操心,自觉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努力把学习搞好。④和同学团结友爱,不惹是生非,使父母安心工作、劳动。

2.合理地安排社会实践活动

如一我在教《歌颂祖国的伟大成就》一课后,就布置学生做了一次社会调查——你所在的生产队共有多少户人家,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有什么变化:住房有什么变化,交通工具、家用电器、吃、穿、用有什么变化?通过这样的课外生活实践活动,学生从身边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巨变中感受到社会主义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伟大成就,从而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祖国逐渐强大而自豪的情感。

3.开展合理的检查评比活动

以此激励学生将品德与社会课中感悟的、认同的道德观念付诸到行动中去。检查评比应实行“四个结合”:①阶段性评价与期末综合性评价相结合;②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③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④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要做到以上“四个结合”,必须遵循开放性、性、针对性、激励性“四个原则”,力求把评价的过程变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实践、自我规范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总之,要使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把握教材,了解学生生活实际。上课时做到依教材而不唯教材,举教材之一,反生活之三,让思想品德生活“走进”品德与社会课堂,使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感悟、内化道德观念,在实际生活中外化道德观念。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shxlllw/lw42984.html上一论文: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