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有关于品德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推动儿童品德形成与社会性进展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799 浏览:29108
论文导读:有的人,同样教师的情感可以感染学生,使学生的行为有所改变有所提高。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充分利用教材和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使自己的情感和教材与学生的情感相容,教师入境入情,带来学生的心动情发,去感染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起道德情感,加深学生对道德概念,使学生懂得在生活学习中应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如,
作者简介:赵粉香(1968.10-),女,小教一级,曾多次被炎方乡政府评为“先进教师”,“三八红旗手”等;被沾益县团委评为“优秀中队辅导员”。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文章提出了一些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的方法和措施,促进儿童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促进;品德形成;社会性发展
《课程标准》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作了如下界定:“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 。”充分体现知识探究,价值养成和能力发展的综合育人过程。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加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的一门课程,必须在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激发与培养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应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精心设计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孩子在情景交融之中领悟教学要求,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主体互动—自主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模式,从而达到促进儿童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
就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促进儿童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谈谈我的看法:
1品德与社会课要以情感人
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作为一名教师课堂中情感教育非常重要,情感可以感染所有的人,同样教师的情感可以感染学生,使学生的行为有所改变有所提高。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充分利用教材和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使自己的情感和教材与学生的情感相容,教师入境入情,带来学生的心动情发,去感染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起道德情感,加深学生对道德概念,使学生懂得在生活学习中应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如,我再给三年级上《真正的朋友》这一课时,我让一位同学讲《难忘的八个字》的故事后,好多学生都被那位老师对一位残疾学生挚爱之情感动,所以说“以情感人”是心灵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是教师走进学摘自:学术论文翻译www.7ctime.com
生心灵大门的活动,教师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想说就说。这样的师生互动才能提高课堂质量,才能达到以情感人的教学效果。
2品德与社会课是要以生活中相关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案例教育学生感化学生
一节成功的品德社会课,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穿插相关的生活情境与社会案例,以此来渲染课堂气氛与学生达成共鸣,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产生情境体验。如在上《小心受骗》这一节课时,我让学生讲述了三鹿奶粉事件以假乱真欺骗无辜的婴儿,最终毁掉了企业,使几千职工下岗失业给社会好多家庭带来深重的灾难。还讲述身边亲人被那些不法分子用电话骗走了家里的钱的真人真事,就是他们的不小心,上了坏人的当,受了骗,才给家庭带来了金济负担。所以适宜的教学情境是一节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要求,运用各种手段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领其情,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能力。
3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还应该运用美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以道德情操的陶冶
人们常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灵魂。”我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着力刻画、揭示人的灵魂美——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思想意识和志趣情操的美。我在上三年级《画画我自己》这一课时,让学生照着镜子夸自己,说说自己美在哪里,一位脸被烫伤的小女孩对着镜子说我的外表很丑,但我的心灵很美,所以老师、同学们都非常喜欢我。又如我给三年级上《我是一个小帮手》这一课时,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在家、在校都会帮家里、班上做些什么事?劳动后有什么体会?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启发学生领悟劳动的来之不易,激发了孩子们对劳动者心灵美的敬佩之情。此外,我还经常运用艺术的手段,如唱歌、跳舞、绘画、听音乐等来熏陶孩子的心灵,强化道德意识,做到情理交融。孩子们边歌边舞,陶醉在美的旋律之中,积极的、健康的、高尚的、美好的道德情感论文导读:列举的事例要生动感人。如学到《老师,亲爱的老师》一课时让大家讲讲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诲人不倦”;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故事。再说说我们眼中的老师的工作,演一演我是小老师。同时在介绍榜样人物的精神之后,总要联系班级实际表扬一个或几个先进同学,哪怕是点滴的闪光思想或微不足道的榜样行为,都抓住不放
就是在这样潜移默化的陶冶之下,逐渐在孩子身上形成的。所以,品德与社会课如果没有美育的渗透,是决不会取得成功的。
4在品德与社会课上要以孩子的生活为基础
因为孩子的品德和社会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儿童不断成长的历程中,他们通过与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段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和知识。做一名教师,要从学生的“以学定教,顺学
而导”组织教学活动,处处树立榜样,以榜样为力量,以榜样为镜子,以榜样为旗帜。榜样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旗帜。教师各种各样的榜样,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坐标,带动学生积极健康快乐成长。如何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教师形象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作用,我认为,首先要做到列举的事例要生动感人。如学到《老师,亲爱的老师》一课时让大家讲讲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诲人不倦”;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故事。再说说我们眼中的老师的工作,演一演我是小老师。同时在介绍榜样人物的精神之后,总要联系班级实际表扬一个或几个先进同学,哪怕是点滴的闪光思想或微不足道的榜样行为,都抓住不放加以宣扬。这样容易使道德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学习和模仿。最后,要做到讲述榜样人物动人的事迹与分析榜样人物闪光的思想结合起来。作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他们总是先模仿榜样人物的外部的行为表现,再体会其内心思想,先从机械式的模仿再到独创性的模仿。教师应让孩子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来构建孩子的道德。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行为上模仿,培养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他们的道德行为。使他们的生活学习行为同时得到提高。
总之,只要坚持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课内外结合,使《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严格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手段,使《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促进儿童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师用书.
[3]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上、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