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浅淡《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913 浏览:157051
论文导读:择。如教学《买卖中的道德》一课中以课件出示我们生活中买者和卖者的一些文明和不文明行为的情境,引导学生选择辨析。通过辨析,学生弃恶而丢,择善而从,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节俭日”里话节俭》,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水平较发达、追求时尚的年代,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
“活动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活动化教学” 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也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至今国内还处于实践和探索中。有的研究认为“活动化教学”是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革变的要求;“活动化教学”是人本教育的需要;“活动化教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研究还提出了课程活动化教学的策略。本文则从活动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组织的必要性和方式探讨“活动化教学”的方式策略。
课前准备活动,丰富道德感知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教师难以将某个知识点、教育点生硬地塞给学生,应当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因此任课教师必须重视课前开展一些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取参观调查活动、社会访问活动、资料搜集活动、社区服务活动,丰富道德感知,扩大学生的经验,深化自身体验。
参观调查活动 课前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调查,对所关注的理由通过亲身考查,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视野。如教学《家乡的故事》,在该单元的教学中,精心设计调查表和活动计划,让学生亲身走入社区,开展调查活动,大大的开阔了的学生的视野,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爱乡之情。
社会访问活动 课前让学生走近生活,接触社会,亲身体验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激发良好的道德情感,从而指导行为实践。如教学《人们的职业和劳动》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课前采访建筑工人、清洁工人、修鞋工、商店的工作人员、保安叔叔、老师等,理解人们通过不同职业的劳动满足他人的需要,养成尊重各种职业的态度,懂得感激从事各种劳动的人们。
资料搜集活动 课前让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文字、图片、数据、视频等资料,建立学生的多维认知表象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浅淡《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积极性,更有助于加强感性体验。如教学《走进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课前让学生分主题搜集资料:不同地区的文化瑰宝。通过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学校的认识和对的不同地区的文化瑰宝有所了解。
课前准备活动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学生课前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活动,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感知,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有助于课堂中所学知识的内外、吸收,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及道德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
课堂学习活动,深化德育认识
小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外显的直观活动,如:小竞赛、动手操作、闯关活动等。除此之外,还更要注意思维层次方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开展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合作活动、辨析活动、整理活动等。
游戏表演活动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玩好动,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采用小品表演、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帮助学生领会有关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认识。如教学《邻里之间》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由此引发道德的深思,邻里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情景模拟活动 将现实的生活环境,想象性地移入课堂,让学生进入其中进行模拟操作。如教学《生活中的安全》让学生进行分组角色扮演,有陌生人敲门怎么办?有人溺水该怎么办?有人触电该怎么办?发现有人煤气中毒,该怎么办?由此引发学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懂得如何防火、防盗、防电、防溺水等。
教学《友爱残疾人》一课时,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残疾人的难处分析得头头是道,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残疾人的困难,并能主动向残疾人伸出援手呢?不尽然。有教师设计了“走近残疾人”的体验情境,当堂让个把学生蒙上双眼在熟悉的教室中走一圈;用脚趾夹笔写字、翻书、拿筷子;单手梳头发、穿衣服、解扣皮带……短短几分钟时间,学生感受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对残疾人的友爱、敬佩之情油然升起。这种情景模拟活动,对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内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探究合作活动 探究合作活动营造、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由被动者转为主动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设计情境活动,让学生开展探究合作活动,并亲自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引发道德共鸣。如教学《让我们学会合作》,一位教师设计“记数字”和“火场逃生”游戏,第一次学生由于没有合理分工,学生通过两次亲身参与,体会合作成功的秘诀,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了生活中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
自我展示活动 在课中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时空,让他们凸现个性,展示才能。如《乡音乡情》课中,推出“露一手”活动,将课堂作为平台,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艺。四年一位同学剪纸手艺高超,向同学们展示了孔雀、窗花等。另一位同学别出心裁,剪自己的名字。通过活动,为自己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表现感到高兴和自豪,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
辨析活动 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或设置具体的道德情境,或摆出具体的人和事,或演示具体的道德行为,让学生自主地辨析和选择。如教学《买卖中的道德》一课中以课件出示我们生活中买者和卖者的一些文明和不文明行为的情境,引导学生选择辨析。通过辨析,学生弃恶而丢,择善而从,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节俭日”里话节俭》,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水平较发达、追求时尚的年代,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教师可以根据这一话题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组织开展辩论,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和沟通,更加全面的认识“节俭”,形成共识——不管在什么年代,不管家里的经济条件如何,节俭都是应该提倡的美德,做到该买的要买,能用的不扔,物尽其用,同时这也是保护资源,保护环境行为。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活动,有别于教师的满堂说教,可以论文导读:
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真正的进行道德教育,有助于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重视互动,增强活动实效
活动化教学要取得真正的实效,教师应该重视活动策略、活动要求、活动过程的组织,做到活动前要有确切的要求,活动中要善于发现理由,并注重收集学生活动的情形资料,及时指导。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活动中,学生情绪高涨,难免遇到预设与课堂生成不一致的理由,甚至是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因此在活动中,任课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参加到活动中去,或是参与者,或是指导者,实现师生互动,将学生的讨论、发现、思维浅淡《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引向纵深处。
不管何种形式的活动,都会涉及到合作、交流、展示,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合作、补充、质疑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活动的实效。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发现,老师上课或学生声情并茂地发言,其他的学生则或看书或写字或仍在小声地讨论,发言的内容是否准确、精彩,是否与自己小组的观点不同,浑然不管,一心想着自己等下怎么发言,导致实效低。在不易组织的学生探讨活动中更,应注重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而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完善自己的想法,使活动也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课后延伸活动,巩固活动效果
学生课堂上经历了感悟,学了文,明了理,但并不能作为一堂课教育的终止。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教师应该贯彻“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课后引导学生主动在生活中体验,从而深化感悟,使德育教育入脑入心,形成自觉的行为。
如学习《保护环境》一课。课前学生通过到环保局、水利部门调查访问、在网络媒体收集资料、在家庭和学校中调查,获得了亲身体验,激起了保护家庭周围环境的良好愿望;又在课中的讨论交流中进一步增强了环保意识。但教育是否停留在思想层面,还是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呢?教师有必要关注课后实践的指导和检查。一位教师在教学本课后,举行“环保知识知多少”的知识竞赛,班级开展“环保行动从我做起”的活动——回收塑料瓶统一卖给回收站;设立废旧电池回收角;制作购物袋比赛;组建社区环保小分队,在居住社区宣传垃圾分类;利用班队课交流实践成果等。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行为的正面强化,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乐于为周围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保护环境成为学生长远的自觉行为。
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就能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将起到巨大的导引作用。
《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把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活动、教材和活动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学生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具体活动,体验了道德知识,获得丰富、深刻的认知体验,实现课堂中所传授的道理、所激发的情感转变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自觉形成道德行为,增强教育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