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网络虚拟群体信息道德教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796 浏览:59079
论文导读:的影响比较大,要想提高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信息道德水平,就必须营造良好的信息道德氛围,这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四)高校德育需采取的措施。首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教育应当与信息知识、信息能力教育一样,引入到大学课堂教学中,作为大学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次,利用第二课堂,潜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网络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对传统社会道德、体系都提出了挑战,带来了新的信息道德理由,而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信息道德理由现在也是尤为突出,本文对此理由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理由并提出解决的倡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信息道德教育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要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具备抵御风浪的能力---即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而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一个重要的组织形式,加强大学生虚拟群体的信息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信息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信息道德目前状况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简言之就是指以虚拟网络为媒介,依托校园BBS、Blog、同学录、群、专题网页等所形成的兴趣相同、思想相近的新型大学生组织。它是一种非正式的、数字化群体,人员构成复杂、成员关系松散、结构功能具有共存性。
目前不少大学生上网随意性强,并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对个人发展的需要,大部分的大学生在网上从事的是与学习无关的活动,而在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学习的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在随意复制和拼接他人作品,严重侵犯了原作者的知识产权,更令人担忧的是不文明不健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信息道德教育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康的网上信息正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习惯,有的大学生因为沉迷于网络世界而忽略了现实生活,有的随意散布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模仿网络破坏网络安全传播计算机病毒,有的出于猎奇的心理刻意去浏览一些暴力和虚假信息。

二、大学生网络虚拟群的信息道德理由产生的理由

(一)大学生身心特点所决定。大学生群体年龄大多在18-24岁之间,虽然自我意识增强,但认知能力相对较差,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轻信任意散步的谣言,造成恐慌;情感丰富,但不稳定,向广泛性和隐匿性并存的虚拟群体中寻找感情的寄托;好奇心强,但是鉴别力较差,沉迷于网络而忘却学业;
(二)高校虚拟群体自身存在的理由。在高校的一些虚拟群体如BBS上,人们可以自由地发布消息,一旦学生对某些理由或现象不满,就有可能在BBS中直接表达和宣泄情绪,甚至散步谣言,进行谩骂,自律意识比较低。由于BBS内容广泛,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有益信息和有害信息混杂,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就可能对不良信息由欣赏走向趋附,影响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现实社会中信息崇拜心理比较强,网络虚拟群体视“”为“英雄”,对他们的言行举止、道德、价值观等狂热追逐,破坏性行为反而成为了英雄壮举,为不道德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致使大学生对“”产生了盲目的崇拜。另外在商业利润的驱动下,很多人昧着良心,不顾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在网络虚拟空间肆意妄为,任意发布虚假广告来骗取非法利益。
(四)高校德育的疏忽。高校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和思想品德修养课来实现的,但是,德育课程内容较为陈旧,赶不上时代的步伐,几乎很少有专门讲解信息道德的内容。而德育课程之外的计算机课,只是重视计算机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几乎没有探讨网络中的信息道德。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信息道德教育的倡议

(一)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大学生要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提高信息道德认知,从道德价值上分清是非、善恶、美丑;升息道德情感,要有是非感、责任感、义务感、自尊心、羞耻感等,行动上来表现自己的信息道德素质。
(二)加强校园虚拟群体的管理。如可以采取“实名制”来加强管理,一定范围的网络实名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有助于信息发布的规范,可以加强对大学生的约束,使之网络行为更加规范,提升信息道德意识。
(三)净化社会信息道德环境。大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要想提高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信息道德水平,就必须营造良好的信息道德氛围,这是一项长期的事业。
(四)高校德育需采取的措施。首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教育应当与信息知识、信息能力教育一样,引入到大学课堂教学中,作为大学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次,利用第二课堂,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信息道德行为。第三,多渠道广泛宣传有关信息道德的法律法规。利用课堂、讲座、教材、报纸、电视、广播、校报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宣传《知识产权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第

四、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贯穿信息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 玉林.网络群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对象[J].思想·理论·教育,2005(6):16.
[2] 霍福广,刘社欣.信息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
作者简介:王甜甜(1987-),女,汉族,山东海阳人,助教,教育学硕士,现就职于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教育学;张照辉(1978-),男,汉族,山东青岛人,馆员,工程硕士,现就职于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gzdylw/lw39759.html上一论文:关于的大学生就业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触动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