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把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175 浏览:23279
论文导读:
摘 要:实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完成新时代文化建设任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加强文化建设,向文化强国迈进的必定选择。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落脚点是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为此,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把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和事业,发展生态哲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等,推进它们在实施生态文明战略中的实际应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念、生态思维和生态生产的创造力,使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关键词:生态文明;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1004-1494(2014)02-0004-12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即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走向生态文明的文化路径。为此,全民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把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和事业,发展生态哲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等等,推进它们在实施生态文明战略中的实际应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念、生态思维和生态生产的创造力,使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一、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作用

“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存活方式。动物以“本能”的方式存活,它现成地利用地球资源,本能地适应环境,当环境发生变化,动物以自身的变化去适应环境。人类继承了动物适应环境的性质;但是,更加重要的是,人类创造文化,以文化的力量转变环境,包括“适应”和“使之适应”,即适应环境和通过劳动转变环境使环境适应于人类存活这两个方面。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以劳动创造文化。劳动从创造和使用石器开始,因而文化从创造和使用石器开始。文化是人类存活的本质。人类文化已经经历三个阶段:(1)原始文化(渔猎文化);(2)农业文化;(3)工业文化;(4)现在,人类正在走向生态文化新时代。

(一)生态文明与文化建设

人类渔猎文化经历300—700万年,这是石器时代,自然文化时代;约1万年前,青铜器和铁器的发明和在生产中使用,标志农业产生,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代,这是人文文化时代。马克思把农业称为“本来作用上的文明”。300年前,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它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特征,因而又称为科学文化时代。现在,人类进入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走向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

1.人类文化与文明。

在西方语境中,culture(文化)是“耕种”、“栽培”的意思。“文化”的定义是:“人类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通用词典》,1690)1868年3月25日,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说:“耕作(culture,即文化—引者注)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制约(他作为资产者当然想不到这一点),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2]马克思在这里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理解文化,并且得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结论。
在我国文献中,“文化”一词源于《周易》。《周易·贲卦》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观察天的规律,以明四时变化;观察人的伦常,以教化天下。西汉文学家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最早合用“文化”二字。他说:“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不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诸。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说苑·指武》)这里,文化主要是指人的道德伦常,是与武力镇压相对应的“文德教化”。
近代学者梁漱溟先生认为,文化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1920年);蔡元培先生认为,“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1920年);梁启超先生说:“文化者,人类心能的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1922年);胡适先生说:“第一,文明(civilization)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第

二、文化(culture)是文明形成的生活的方式。”(1926年)

也就是说,“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存活方式;“文明”是人类运用文化的力量创造的“总成绩”。
什么是“文明”?在拉丁语中,文明(civilization)的意思是“公民的”、“有组织的”,主要是指社会生活的规则和公民道德等。
在我国文献中,“文明”一词早于“文化”。例如《尚书·舜典》:“睿哲文明,温恭永塞。”《周易·乾卦》:“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周易·大有卦》:“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人们把它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指社会昌明,是社会光明美好的事物。
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的创造,它们有相似的含义。美国学者摩尔根在他的名著《古代社会》(1877年)一书中,把人类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在人类最近的10万年历史中,蒙昧时期占6万年,野蛮时期占

3.5万年,文明时期只有5千至1万年。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才出现的。

摩尔根的观点被学术界普遍接受。“文明”与“蒙昧”和“野蛮”相对应,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进步状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它的主要标志是:(1)文字的发明。摩尔根说:“认真地说来,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文明。”[3](2)铁的冶炼和铁器的使用。恩格斯在谈到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过渡时说:“一切文化民族都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铁器时代,但同时也是铁犁和铁斧的时代。铁已经为人类服务,论文导读:
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4]159他又说:“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4]212012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国家发展战略,全国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正在全面蓬勃兴起,中华民族可能率先开启走上生态文明的道路。这是一个大国真正崛起的新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崛起的中国以“中国道路”影响世界,创造新的世界话语权,形成生态文明的世界话语权。这是重启中华民族的世界话语权,并以生态文明之光引领世界潮流。这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又一个伟大贡献。

二、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关键是确立文化建设的生态导向

所谓“生态导向”,是文化建设按“生态”方向,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向发展,即中国语境中的“生态化”。“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周易·恒卦》彖传:“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所谓“化”,有“转化”或“教化”的意思,指事物向良性的前进方向发展,或进化。

(一)道德建设的生态导向

自古以来,学根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从公正和善恶的角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关于人类利益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研究,它用道德准则和规范调节与协调人类行为。道德作为一种价值学说,完全取决于社会关系的性质,它的发展源泉和动力是由社会关系的发展决定的,并随着社会关系的性质发生变化而变化。它认为,世界上只有人有价值,因而只对人讲道德。学的“伦”字,意思是人际关系,它不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代学是社会学,是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研究。它不涉及人与生命和自然界的关系。因为生命和自然界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它只是人类利用的对象,人无需对生命和自然界承担责任,无需尊重生命和自然界,无需对自然讲道德。它认为,世界上只有人有价值,因而只对人讲道德。
工业文明的发展,遵循“人统治自然”的哲学,用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向大自然进攻,在对自然取得伟大胜利的同时,严重损害生命和自然界的利益,自然价值的严重透支,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表现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对人类在地球上持续存活提出严重挑战。学术界眼光敏锐的思想家认识到,这是人类行为过度损害生命和自然界的结果,需要提出环境学理由,用新的观念约束人对生命和自然界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环境学是道德生态导向的产物。20世纪中叶在伟大的环境保护运动中,它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西方环境学有两种主要观点、四种主要派别。两种主要观点:其一,传统的泛道德主义。它试图将以人为中心的学向外延伸,及至子孙后代、非人类的动物、所有有感知能力的生命,甚至对整个自然界给予道德承认和保护。但是,这种对非人类的生命和自然界的普遍关心和道德承认,完全是因为这样做对人类自己有好处。这种观点认为,如果不涉及评价主体,那自然界没有价值可言,因为只是人有价值。其二,基于生态科学的、以生态为中心的环境整体主义。这种观点依据生态学关于所有生命形式具有相对性、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以及它们对光合作用等基本过程的依赖性,认为非人类的生物和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人类与生态规律的联合已成为头条戒律,生态学是一种学。西方环境学的这两种观点又有四个主要派别:新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
生态学主要特点是道德对象范围的扩大,从人与人、人与人社会关系的领域,扩展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因而,它认为需要转变两个决定性的概念和规范:(1)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从人和社会扩大到生命和自然界,要求对生命和自然界本身的关心,尊重所有生命和自然界,“当一种事情趋向于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2)道德权利概念,必须从人和社会的利益,扩大到生命和自然界的利益,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而且,随着道德对象范围扩大,人的道德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的道德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道德标准和道德目标也随之变化,发展一种新的学——环境学。这是道德建设的生态导向。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导向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导向,在个人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下,发展了人统治自然的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由于它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在发展的价值目标上,它的社会责任缺失和自然责任缺失,出现了它的技术(经济)上成功,同时是社会公正上的失败以及生态上的失败,这样一种严重不和谐的局面。这是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决定的,应对社会和自然理由的挑战,新时代需要科学技术模式的转变,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化。
我们面对的理由虽然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但它不是要不要科学技术的理由,而是要怎样的科学技术,以及怎样应用科学技术的理由。它涉及科学技术发展模式的选择。我们认为,相对于上述分析,这里的关键是使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具有生态保护的方向,即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化”:(1)科学价值观的转变,从以人统治自然为目标,过渡到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2)科学观的转变,从机械论的科学观发展为整体论的科学观;(3)完善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发明和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发展解决环境污染理由的科学技术。

(三)文学艺术发展的生态导向

文学艺术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现代文学称为“人学”。它以人类的存活和发展、爱情和死亡为永恒的主题。历代文学艺术家,用种种艺术形式塑造了无数不朽的艺术形象,成为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方面。这些艺术形象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以人为主题;虽然有时处于人与自然关系中,对人的感情和心理的表达与自然美景的描写结合在一起,是真正情境交融的,例如小说中写景,山水画以及和山水画一样美的诗词绝唱,许多是直接讴歌生命和大自然的伟大和美丽的,但是它总是以人为主题,是以人为目标的,是人学为主题的文学艺术。
生态文艺学是生态文化的文学艺术形式,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表示文学艺论文导读:
术的生态转向。依据生态学思维,文学艺术除了有人的目标外,还有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的目标。例如,环境文学为一种新的潮流,它不只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由社会人际关系转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开拓了一片文学艺术的新天地。(2)什么是生态法学?自然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如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和国土整治法结合为一体,统称为“生态法”。它是调整在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和改善生态系统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们的研究和实践称为“生态法学。”它强调生态规律的作用,以生态学揭示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为基础,应用法律手段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生态价值的保护[15]41-43。
(3)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生态法学的使命。国家生态安全涉及国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多因素安全的综合,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保护;大气环境系统保护;水源环境系统保护。
生态法的规定体现保护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动物和植物以及林木的国家意志,以及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的基本思想。它的研究和实践,是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主要目标是:一要不断完善国家生态安全立法;二要加强生态保护执法,运用法律强制性力量,阻止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行为;三要加强为资源环境系统保护制定国家生态安全的监测和预报系统,以及制定国家生态安全的预警系统,实现国家生态安全。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发展和繁荣生态文化。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中国道路的重大举措。它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重启中华民族的世界话语权。这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又一个伟大贡献。

6.加强生态文化产业建设。

生态文化产业是生态文化体系的重要方面,它的建设是发展和繁荣生态文化的基础性工程。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文化发展战略,要求“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强生态文化产业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1)什么是生态文化产业?生态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新的领域,是以生态为主题的、从事生态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生态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16]398。
生态文化产品,一方面,它具有文化产品的所有属性和功能;另一方面,它具有保护自然生态的目标。例如,生态政治学、生态哲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研究成果,包括纸质和电子出版物和影视作品的出版和发行;又如,休闲娱乐、广播影视、旅游观光、体育健身、新闻出版、戏剧和文艺演出、博物展览、图书馆文化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它的主要特点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态化”,不仅要满足人的文化娱乐需求,而且注意保护自然生态、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苏祖荣教授认为,生态文化产品具有两重属性:第一,具有经营性或商业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面向市场,需要遵循价值规律,发挥价值规律在优化生态文化资源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中接受市场检验。第二,它具有公益性、公共性和普适性的性质[16]399-400。第三,具有社会性和自然性。它们作为社会生产的产品,具有社会性是没有疑问的;生态文化的有些产品,例如,蓝天白云,高山大川,海岸溪流,森林竹海,湖泊湿地,地质剖面,矿物晶体,沙漠荒原,等等,它们是自然物质生产的产物,当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成为人们欣赏娱乐的对象时,它成为文化产品具有社会性和自然性,是两者的统一。
为生态文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生态文化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产业,要加强它的发展和繁荣。
(2)加强生态文化产业建设。生态文化产业建设,它的努力方向是,满足人的文化需求,人的存活、享受和发展需求,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和谐,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它的实现路径是,按照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原则和规律,又好又快地建设和发展;它的管理选择是,生态优先,国家政策和决策与人的活动一致,通过自然价值多样性、社会价值多样性、文化价值多样性管理的统一,实现生产文化产业经济的价值目标。在这里,生态文化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常常是有矛盾的,科学地认识、理解和正确处理这种矛盾,是生态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先决条件。
(3)生态文化产业建设案例:哈尼梯田的旅游产业与生态保护。2013年6月22日,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5处世界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现实的情况常常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列入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名录,接踵而来的是国内外游客的涌入,旅游产业开发,结果是美丽受到损害,生态受到破坏。
哈尼梯田,美丽的家园。哈尼梯田,又称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
元阳梯田的主要特点:一是面积大,形状各异的梯田连绵成片,每片面积多达上千亩;二是地势陡,从15度的缓坡到75度的峭壁上,都能看见梯田;三是级数多,最多的时候能在一面坡上开出3000多级阶梯;四是海拔高,梯田由河谷一直延伸到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可以到达水稻生长的最高极限。同时,哈尼族人民发挥了巨大的天才和创造力,在大山上挖筑了成百上千条水沟干渠,已建成骨干沟渠4653条,其中,灌溉面积达50亩以上的有662条。条条沟渠如银色的腰带,将座座大山紧紧缠绕,大大小小沟渠中流下的山水截入沟内,这样就解决了梯田稻作的命脉——水利理由,自流浇灌保证了稻谷的发育生长和丰收。
梯田以传统有机农业的方式耕作,生产一种红米,是哈尼族人民种植了1300年历史的优良水稻品种。它生长于海拔在1800多米的北回归线上,天空的论文导读:中子照射强烈,泉水泡田,红米矿物质丰富,富含抗癌的红色素,有益于人的健康,称为“红米”。一片广阔的土地,经过一千多年的开发利用,养育数十世代的子民,至今仍然如此美丽,生命如此茂盛,出产如此丰富,未来依然如此。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奇迹。上一页1234
中子照射强烈,泉水泡田,红米矿物质丰富,富含抗癌的红色素,有益于人的健康,称为“红米”。一片广阔的土地,经过一千多年的开发利用,养育数十世代的子民,至今仍然如此美丽,生命如此茂盛,出产如此丰富,未来依然如此。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