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从教师心理品质窥测课堂师生互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258 浏览:84452
论文导读:
中国的课堂缺乏互动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师生互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已经成为一种响亮的呼唤。然而,互动性的课堂实在不是中国教师的自觉追求。中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长期遭受教师集体无意识的轻视和忽略,理由是多方面的,但深层次的理由却是受中国几千年沿袭相承的文化心理的暗示和制约。“不为最先、不耻最后”的中庸之道深入人心,在中国文化中,大家耳熟能详的“祸从口出”“打出头鸟”已经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文化体认,教师对“爱出风头的学生”简直深恶痛绝,——这自然是旧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言论不能自由的后遗症。中国几千年的罕见的封建统治,更是滋养出人的奴性,人一旦能做主,便要形成权威(形成权威就神圣不可侵犯)。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学生须仰视之,平等都没有,何来互动?中国文化的糟粕浸淫太久,遗害根深蒂固。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实现师生互动,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或者调适好心理素质,这绝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否则,师生互动,会成为课堂教学的省略号,会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道美丽的彩虹,虽然绚烂,却不可触摸。那么,教师怎样做好心理品质的调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允许童言无忌

师生互动在课堂中的表现是多元化的,“说”,——无疑是其中最常用、最有效、最可行的方式之一。师生之间的言语交际应该视为课堂互动的基础。课堂上,学生说话的机会是有限的(班额大是其主要理由),除了回答教师的理由外,大部分时间要在正襟危坐中度过。学生回答理由的态度也是端正的,——一一本正经,不苟言笑。教师不放心学生说话,已经成了教师的通病。学生不按常规的说话更是成为课堂教学的禁忌,归纳起来,通常有下列几种情形:1、回答理由时节外生枝;2、漫无目的,不知所云;3、奇思妙想,幼稚可笑;4、接嘴,炫耀才华;5、个性突出,敢抓辫子。五种情形都会招致教师心理不悦,甚至愠怒。学生回答理由时节外生枝,会生成新的理由,会转变教师预设的教学轨道,这自然会遭到教师潜在的心理抵制;学生的回答如果漫无目的不知所云,教师得不到预期的答案,会大失所望或者焦急懊恼;对于学生幼稚的奇思妙想,教师要么一笑置之,要么不与理会,懒得去琢磨童言中闪烁的思想火花;学生如果敢于接嘴,炫耀才华,那是不守规矩,教师深恶之,必雷霆一怒以震之;至于学生抓教师的辫子,当面指出教师的错误,那是伤了教师的面子,伤了教师的心,孺子不可教也。
上面五种情形,一线教师都不同程度遭遇过,其中滋味不尽相同。但无疑,这已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心理障碍。允许童言无忌,克服不良认知,这是教师解放课堂、实现互动的权宜之计。允许童言无忌,就是要让学生敢说话,说真话,常说话。允许童言无忌,就是要让教师广开言路,舌战群儒。言为心声,言语的交锋就是思维的碰撞;言语的搭白与辩论,是课堂互动的有效途径。允许童言无忌,这应该成为教师一个重要的心理品质。

二、放下师道尊严

从教师的始祖孔子开学授徒,师道经过漫漫几千年的积淀而显得厚重。“师道尊严”一语出自《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师道尊严这一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对教师心理品质的形成有潜在的涵养和诱导作用,并逐渐发展成为师生之间的天然鸿沟。教师如果不放下师道尊严,那么课堂上的互动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对师生而言都是沉重的心理负担;教师如果不放下师道尊严,那么课堂上的互动由于教师的强势地位而沦为教师单方面的主动,学生单方面的被动。
新课程理念下,要构建一种平等的课堂教学结构,这是对师道尊严的巨大挑战。平等,是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基础。这意味着教师要放弃习惯的价值取向和行业文化特质。教师的心理品质也亟待重新塑造。这,需要教师的勇气。
放下师道尊严,课堂的境界豁然开朗。师生之间因为心灵樊篱的清除而象朋友般坦然相处。放下师道尊严,就是要教师放下面子、架子和棍子,学生亲其师,方信其道。互动,就不单单只是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信息传递,而会成为师生之间的一种精神共享和心灵解读。

三、要求情感调节

调节情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最好的催化剂。教育可以传授理性的知识,却绝对是一门感性的职业。教师的情感左右着课堂教学的整体氛围和心理环境,课堂的氛围和心理环境又对学生的情绪、情感、心理等给与微妙的作用。教师严厉,则课堂失之呆板;教师亲和,则课堂宽松融洽;教师澎湃,则课堂生机盎然;教师情绪萎靡,则课堂死气沉沉。在课堂师生互动中,学生在接受教师传递过来的信息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是教师情感的温度,感受到教师的亲切、真诚、关怀、生机勃勃和昂扬的精神,学生必定回报以巨大的学习热情:相反,如果学生感受到的是教师平淡、机械以及强硬的指令,就会陷入一种服从的压抑境地。学生会察言观色,这是教师的共同感受。学生察言观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调解情感过程,他们的情感不自觉地和教师的情感协调一致。
教师要具备调节情感的心理品质。它要求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前,必须卸下情感的包袱,驱散工作的疲惫、行业的竞争压力、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快等等造成的心理阴影。我们看到,课堂已经成为了不少教师宣泄不良情绪的场所,这是可怕的。在这种背景下,师生互动无疑是一个可笑的谎言。
要求情感调节,并不是要求教师无病、装腔作势。它基于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和深刻领会,基于对学生天然的人性关怀。情感是真诚的,才是可贵的。师生互动,由于有了情感这个催化剂,必定使课堂教学成为一段愉悦的心路历程。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rjgxxlxlw/lw21104.html上一论文:谈述小学数学学困生心理成因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