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父母心理制约源与应对方式关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237 浏览:74524
论文导读:其余各分量表计分均为选择“是”得1分、选择“否”得0分。分数越高则越倾向于采取此应付方式。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患儿父母心理制约源特点本组患儿父母I-E量表总均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父母心理制约源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策略 采用内在-外在心理制约源量表(I-E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对50例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父母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父母I-E量表总分为(13.25±4.13)分,外控型心理制约源者占76.0%,内控型者占24.0%。外控型心理制约源患儿父母与内控型心理制约源患儿父母的CSQ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作用(P<0.01)。相关分析显示,心理控制源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 结论 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父母多表现为外控型心理控制源,心理控制源是应对方式的预测因素,加强心理控制源教育,可矫正消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患儿的康复。
[关键词] 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心理制约源;应对方式
[]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1(b)-0048-03
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孩子罹患精神分裂症对父母来说是一种负性生活事件,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有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患儿的康复和家庭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对事件的应付方式都将直接影响患儿的精神康复[1],因此,研究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水平对推动患儿康复很有必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策略,对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父母健康心理制约源与应对方式进行初步研究,旨在为精神障碍患儿康复提供干预策略。
1 资料与策略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8月在济宁市精神病医院儿少精神科住院治疗的50例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入组标准:①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2]中关于儿童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患儿父母无严重心肝肾躯体疾病及精神病史,小学文化程度以上,无智力障碍;③患儿及其父母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50例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36~52岁,平均(41.24±7.31)岁;文化程度:小学10例,初中21例,高中13例,大专及以上6例;职业:农民27例,工人10例,干部8例,个体5例。

1.2 策略

调查前,本课题研究人员首先告知精神病医院儿少精神科科主任调查的目的,征得其知情同意,并在其协助下进行问卷调查,组织患者父母填写调查问卷。填写前,研究人员告知被试者调查的目的,以取得其配合,并告知填写的策略及注意事项。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所有问卷均由被试者本人自行填写,对于发现问卷填写不完整者,嘱其补填完整后再收回。本次发放问卷50份,皆为有效问卷。

1.3 调查工具

1.3.1 内在-外在心理制约源量表(internal-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scale,I-E量表)[3] 该量表包含23个项目和6个插入题。每个项目均为一组内控性陈述和一组外控性陈述,要求受试者必须选择1个,对外控性选择计分,得分0分(极端内控)至23分(极端外控)。I-E量表评分越高,其心理制约源外控性越强。本研究以12分为分界标准,12分属于外控型。
1.3.2 应对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3] 该问卷为自陈式个体应付行为评定量表,评定时间范围是指受检者近两年来的应付行为状况。包括62个条目,分为6个因子,即解决理由、自责、求助、幻想、退缩以及合理化等因子,其中积极应付方式包括解决理由和寻求帮助两个因子,消极应付方式包括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4个因子。每个条目答案为是或否,计分策略:解决理由分量表中条目19、求助分量表中条目36、39、42,选择“否”得1分,选择“是”得0分;其余各分量表计分均为选择“是”得1分、选择“否”得0分。分数越高则越倾向于采取此应付方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父母心理制约源特点

本组患儿父母I-E量表总均分为(13.25±4.13)分。以12分作为分界标准,外控型心理制约源父母38例,占76.0%,外控性评分为(14.35±3.11)分;内控型心理制约源父母12例,占24.0%,内控性评分为(9.26±

2.65)分,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作用(t=5.11,P<0.01)。

2.2 不同类型心理制约源患儿父母CSQ评分的比较

外源性和内源性心理制约源患儿父母的解决理由、自责、求助、幻想、退缩、合理化等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作用(P<0.01)(表1)。

2.3 心理制约源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心理制约源与解决理由、求助两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562、-0.535,P<0.01),与自责、幻想、退缩、合理化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578、0.53

4、0.510.505,P<0.01)。

3 讨论
心理制约源是人们对行为或事件结局的一般性看法,分为内源型心理制约源和外源性心理制约源。内控性心理制约源是指人们相信自己应对事情结果负责,即个人的行为、个性和能力是事情发展的决定因素。外控性心理制约源是指人们认为事物结局主要受外部因素所影响,如运气、社会背景、他人等[4]。有学者认为,外控型的人大多数缺乏自我信念,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受外部力量制约,常常有一种无助感[5]。内控型的人有着强烈的自我信念,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由自身内部的因素决定的。研究表明,内控性与较好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有关,而外控性则相反[6]。本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儿父母I-E量表总均分明显高于12分,主要表现为外控型心理制约源,提示精神分裂症患儿父母心理健康不佳,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导致这种现象的理由,既与个人性格有关,也与心理压力过大、社会支持不足有关。本研究支持有关学者的观点,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理由,医务工作者应针对患儿父母的心理理由主动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以提高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7-9]。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jyxlxlw/lw46382.html上一论文:试议论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