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传统与现代:文化哲学视域下农村教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033 浏览:47739
论文导读:现在顾家、爱人、恋土;人与自身的“省己求三”,表现在修身、养性、践行。再看现代的概念。“现代”大概是从公元1500年以后一直到今天这段历史时期。最初,它只是一个衡量时间的标尺,之后才渐衍生为一个具有价值倾向性和判断性的概念,并成为一种具有特定意涵的时代精神加以宣称,其核心是“现代性”。英国学者吉登斯认为:
摘 要: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传统与现代并非两个对立的概念,而中国农村社会与农村教育的历史变迁正是传统与现代不断交锋作战的历程体现。从晚清时期农村教育传统与现代的同质,到改革开放后农村教育的“现代化”趋势,体现了西方现代性对农村教育的全面深刻的影响。即便如此,中国传统在遭遇西方现代性的交锋时也是异常激烈的。要想解决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首要理由是厘清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从而探索出一条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出路。
关键词:传统;现代;文化;农村教育
1671-6124(2014)06-0065-07

一、文化视域下传统与现代的意涵

严格地说,“传统”与“现代”并非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就二者的内涵与作用而言,与“传统”相对应的是“创新”,与“现代”相对应的是“前现代”和“后现代”。二者更多的是从时间序列上加以比照。然而,正如我国台湾学者叶启政所言:之所以将传统与现代对应,一是因袭学界长久以来的惯性用法;二是倘若我们明白地把传统界定为一个指涉特殊地区与文化传承的历史性概念,那么,拿来与现代此一内涵基本上乃承载着西方文化之历史性格的概念相对应,就可以保持同一的概念位阶,而有了对应比较论述的条件了 [1 ]。因此,本文的“传统”是指中国社会本身内在的、长期的文化基素;“现代”是指源自中国社会以外的、一种既具创新性质又具历史内涵的西方文化精神。在面对中国近代社会传统与现代变迁的总况时,叶先生使用了“揉搓”一词,强调双方交战后的态势和相互交融的程度,而大陆学者容中逵认为:若视二者为交战双方,其关系应该至少经历“交锋—揉搓—胜败—新生之果”几个阶段,可见“交锋”较“揉搓”更为基础,倘没有双方的前期激烈交锋,是难以形成后面不愠不火的“揉搓”的 [2 ]。本文认同后者的观点,并试图加以分析二者在内涵作用上的交锋。
在由人所形成的社群中,都会呈现一些具有共识性象征作用的文化基素,它们使人类产生集体意识和共同感。传统正是这样的文化基素,它是“人类某种文化精神经过多次重复、再现凝止而成的结构—功能组织” [3 ]。通常包括人的生命存在、人的文化形式、物的文化形式、精神的文化形式等。尽管它所涉及的内容庞杂繁多,但就其基本构成而言,其载体是物质,主干是思维与行为,内核是主导的价值观。
作为传统的文化要素,一旦被人类社会经过多次重复,再次凝止而成为结构—功能的组织时,它那些不合理与落后之处,也会随之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对该群体起着毋庸置疑的规训作用。在遭遇到覆灭性的外力入侵或自身活跃的新权威臣服之前,这种权威规训将保持着历史的惯性,一代一代继承与沿袭。
就中国而言,据历史学家考证,其远在三代时就已经形成并大致奠定了此后中国传统的基本结构 [4 ]。亦如其他各态的传统,中国传统其精要主要体现在文化上,即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具体表现为自强不息、以人为本、厚德载物;人与他人的“为人由二”,表现在顾家、爱人、恋土;人与自身的“省己求三”,表现在修身、养性、践行。 [5 ]
再看现代的概念。“现代”大概是从公元1500年以后一直到今天这段历史时期。最初,它只是一个衡量时间的标尺,之后才渐衍生为一个具有价值倾向性和判断性的概念,并成为一种具有特定意涵的时代精神加以宣称,其核心是“现代性”。英国学者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指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的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 [6 ]。尽管现代性的概念也比较庞杂,但它主要指那种与中世纪截然不同的、变革性的、全新的历史文化精神,其宗旨恰恰是西方所宣扬的理性、科学、世俗化、个体尊严与幸福等关键词。有学者也认同“现代性是一种世俗化过程,理性及主体性是其思想的核心,自由是其根本价值” [7 ]。
有学者总结了西方现代性的四个基本特征:第一,人类中心主义。其基本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类由后台转向前台,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完全合法性得以确立。第二,个人主义。其基本观点是充分肯定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强调个人的权利、独立、自由、价值在自我实现的和道德上的天经地义。第三,进步主义。其基本观点是直线的时间观和同一的人类观,人类从古至今是沿着一条时间的直线不断向前,并且拥有同一的历史进程。第四,新新主义。其基本观点是一切“新”的全部合理,一切“旧”的都无存在的价值,历史是在不断更新中得以进步。新意味着革命、否定和批判,旧便注定难逃被革命、被否定和被批判的境遇。 [8 ]
钱穆先生曾分析:若照中国文化的自然趋势,继续向前,没有外力摧残阻抑,他的前程是很鲜明的,他将不会有崇尚权力的与专职的政府,他将不会有资本主义的经济上之畸形发展,他将没有民族界限与国际斗争,他将没有宗教信仰上不相容忍之冲突与现世厌倦。他将是一个现实人生之继续扩大与终极之融合 [9 ]。由此可见,中国若随其自身发展路径,他最终也能孕育出具有自身特性的现代因素和现代化的路子。然而,还未等中国对其暴露出来的弱疾做出调整改善,便遇到了西方文明这个强势的异文化来袭,而且,自近代来,中国的弱疾愈加强烈直至难以自存,相较之下,西方文化在裹挟着现代性的军事进攻与入侵下,便一发不可收拾地进入中国腹地。表面看来,中国的现代性是如上所述的被动、妥协与迅速,但事实上这种现代性的拓展绝非一个简单的“入侵—降服”过程,这其中的交锋是异常激烈的。
以下将以中国农村教育在传统与现代变迁中的发展历程作为分析对象,从文化哲学视角来探讨在传统与现代交锋中,中国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二、中国农村教育传统与现代的交合历程

中国农村社会与农村教育的历史变迁正是传统与现代不断交锋作战的历程体现。
1. 传统与现代的同质:晚清时期的农村教育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gxlw/lw42126.html上一论文:试论生态文化理念下的高校景观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