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梵高绘画处理矛盾艺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63 浏览:15473
论文导读: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会面对种种矛盾。一幅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也就是艺术家艺术地、辩证地处理各种矛盾的过程。某种主张或流派的艺术开创后,对于如何解决创作面对的诸多矛盾,开创者大多没有前人经验可循,要从头做起,这就对开创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仅有披荆斩棘、破山开路的勇气,更要有把握与驾驭复杂深刻的矛盾的能力和超常的智慧,还要把完美地处理矛盾的结果用恰当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凝定在作品中——这个艰难的过程往往也是诞生伟大艺术家及其不朽艺术作品的过程。文森特·梵高正是在这样一种过程中诞生的里程碑式的艺术家,而他那些“充满的美和力量胜过现在博物馆里一半的画”[1]的不朽画作也成为艺术史上的奇迹。
在后印象主义画家中,最杰出的三人塞尚、梵高、高更被称为“后印象主义三杰”。是塞尚最先打破了之前漫长的艺术发展史上写实主义绘画原则,把注意力转向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正是在这个作用上,人们给予塞尚极高评价,称之为“现代艺术之父”。但在现代艺术手法的开创上,作为先驱者的塞尚还是拘谨的、小心翼翼的,比如,在其作品中,没有看到大尺度的艺术变形。而真正开启现代艺术手法之路的当属梵高。纵观整个人类艺术史,或许可以大胆地说,在其绘画中所表现的火一般燃烧的生命无人可比,在大胆探索现代艺术表现手法,运用艺术变形表现生命方面的创新亦无人可比,其所开创的心灵表现艺术既呈奇崛之美、震撼人心,又天真自然、圆融洒脱,把现代绘画从塞尚那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而梵高的这些独树一帜的艺术创造,正是其高超地、辩证地处理创作过程中诸种矛盾的结果。

一、人生体验与艺术表现严重错位的矛盾

梵高的一生是充满悲剧性的极端困厄的一生,但其却放弃了通过绘画来宣泄痛苦的救赎之路,而宁肯让自己的心灵背上沉重的十字架,在画作中处处表现出与其人生体验反向的对生命的热烈赞美、蓬勃向上追太阳的生命热力、明亮欢快的情感——也就是学界所称的生命,而这过滤和沉淀了痛苦的生命显得更加沉实、坚韧、厚重。
对生命、对艺术,梵高有无与伦比的热情和爱。有这种极致的热情和爱的人,不一定都成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而梵高的精神分裂症却与这种热情和爱有割不断的联系。梵高是那么热爱人生,但是,人生给予他的却是一次次无情的打击。梵高怀有悲天悯人的仁慈心肠,却为社会所不容;一次又一次工作,均遭到被辞掉的厄运,这使其在经济上失去了来源,只能靠弟弟提奥有限的接济勉强维持存活;其情路坎坷,在关系中屡遭挫败;其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这使其深感死亡的阴影时时徘徊在身边。
有很多艺术家走的是“存在——反映”之路,如果生活中有痛苦,那么艺术家往往会通过艺术作品反映自己的痛苦。痛苦是可以得到或部分得到释放的,就像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哭出来就好了”。但梵高不屑于通过艺术表现现实之痛,无意走“存在——反映”之路,于是,那些接二连三的痛楚便被囚禁在内心了,谁能说这和他的没有联系呢?爱到极处,得不到,会痛到极处,痛得不到宣泄,会迷狂,会诞妄,梵高37岁,绝非偶然,正是痛到极处的结果。但梵高奉献给世人的却是明亮灿烂的艺术,其走的是表现主义之路,着意表现的是心中的爱与。这种爱与在现实中处处受压抑,其转而把这种爱与喷涌到画布上,使之在艺术作品中勃发与升腾、凝定与塑形,可以说,那被压抑、被禁锢的生命就如地下岩浆一样,被压得越深、被禁得越紧,其喷涌的力道就越大,画作的感染力也就越强。在形式方面,梵高多用动感极强的笔触,把静态的物象“拟人化”,赋予静物激动的表情;在颜色运用方面,他喜欢用大片绚烂与亮丽的颜色,这两方面的处理都使其画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官愉悦,洋溢、勃发着、力量与美,甚至使观者激动起来,像孩子一样单纯起来,忘记俗世,进入童话与诗一般的美的境界。《星月夜》是如此,《向日葵》《开花的栗树》《有云雀的麦田》《麦田与收割者》等画作亦是如此。

二、情感表现与外化对感性形象的要求与原形不足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在写实主义绘画中是不存在或极其微小的,但当后印象主义艺术家们举起表现主观情感的旗帜时,这一矛盾便立即凸显出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梵高以超凡的艺术魄力,大胆开创了现代艺术变形手法,为主观情感的有力表达找到了合适的载体,并创作出一批优秀的变形艺术作品。
梵高曾说过:“……我不是尽力地精确地复制眼前的东西,所以我可以更为武断地运用色彩,这是为了强有力地表现自己。”[2]“强有力地表现自己”是梵高的美学主张,而为此“武断地”进行艺术变形则成为他的操作策略。
艺术家的创作意旨往往由自然和社会中的客观物象激发产生,尽管这些客观物象往往生动、粗朴,有让人们为之陶醉和激动的美,但是,艺术创造首先是为着一个较高的意旨,显示出创造主体“本着自由的精神站得比自然要高一层,按照他的更高的目的来处理自然”[3],这样才会达于艺术创造的较高境界。艺术家的创作意旨总是有一种外化自身的张力,会对外化后的感性形象提出一定要求。由于艺术家的这种创作意旨是受客观外象激发而生,因而这种要求和客观物象原形总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总的来看,其与客观物象原形的矛盾是突出的。来自生活的原形是自在的,而不是自为的;是客观的,而不是为着演绎作家的某种较高的主观性审美意图的;是粗糙的,有着种种缺陷的,而不是先天就能满足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的;这种种矛盾和冲突迫使艺术家不得不对原形进行变形创造,以变形的艺术形式实现其特定的审美意图。
以《星月夜》为例。仰望星空,我们常常顿生,因为作为自然的星月夜本身蕴蓄着诗意,很容易勾起人们关于宇宙、人生的无边遐想。但是,相较于梵高要表现的那种极其强烈的生命而言,自然的星月夜还是显得庸常与不足,只是具备了表现的基础。一方面要强烈地表现生命的内在冲动和张力,一方面是不足的自然外形,在这种情形下,画家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开始发挥作用了——他大胆地对自然的星月夜进行了艺术变形:深蓝色的天空上,星星变成了美丽的有的硕大花朵,这些花朵不是静静开放的,最外边的一圈白花边是间断式的,花朵论文导读:
里的色彩是绚烂而又斑驳的,这就使得花朵像旋转的风车。而金红色的月芽也似乎在旋转,旋转着形成了一个深深的旋涡,放射出一圈圈光辉,最里层是金红色,靠外层依次是金、蓝色。而穿过星星梵高绘画处理矛盾的艺术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的花朵,像粗大的长龙一样蜿蜒着翻卷奔腾的,与其说是大块星云,倒不如说像流动的灿烂银河。深棕色柏树的粗大枝条扭曲缠绕着、冲腾着奔向天空,与银河、星星遥相呼应,深情对接。可见,为了表现,梵高把星星、月亮、银河、柏树都化静为动,赋予它们旋转、蜿蜒流动、冲腾的动态,使画面像音乐,像跳动的心一样极具动感,恰恰是这种动感形式深深唤起观者的共鸣,令其体会到了画面上躁动的。而梵高采用的艺术变形手法之所以产生这种效果,就是因为他为找到了相契合的表现形式。在《麦田与收割者》中,一大片金的麦浪像一片火海一样涌动着,跟麦田原形已有较大距离。《麦田上的乌鸦》让观者感到鸦群像一片暗蓝色的乌云压到了麦田上,不见一只具象的乌鸦,但画家把乌鸦群集麦田的气氛烘托得何其传神!乌鸦、麦田与各自的原形相去甚远,已被抽象化成一些线条和色块,其变形的幅度之大可以说前所未有。

三、创作与创作理性或下意识与上意识的矛盾

梵高既听命于或下意识的指引,率意挥洒,使画作处处打上灵性和的烙印,产生动人心魄的感染力;又使创作始终处于创作理性上,或意识的暗中指引与规约下,让画作在整体结构与布局上体现出平衡与和谐之美。
梵高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还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但如果因此把他那些大胆进行艺术变形的画作看成是一个疯子的狂涂乱抹就错了。不否认有这样的情形:在灵感的招引和四溢的创作冲动指引下,画家完全靠下意识的信笔纷披完成作品,但是这并不能说明画家并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或者没有任何预定的创作目的。画家的理性意识有时可能是模糊的,却依靠一种敏锐的直觉实现了对生活本质的把握,画家正是靠这种直觉的暗中指引制约着创作方向,规约着创作过程,裁剪着素材,使创作成为可制约的。事实上,梵高是训练有素的画家,是艺术自觉者,对于绘画,其既有自己的艺术纲领,又对绘画的技法有清醒的认识。梵高自己曾经说过:“你要知道,我是身在最复杂的计算当中……极快速地完成着,却经过久久的先期准备,人必须半小时想到千百东西,像一位逻辑家,能追踪着平衡和关于色彩分配的极繁复的计算。”[4]其中,“极快速地完成着”这句话说明在灵感的召唤和创作的支配下,画家的“下意识”是何等活跃!创作技法是何等娴熟!然而,这恣意挥洒的创作“却是经过久久的先期准备”的结果,画家一方面听命于创作的支配;一方面“半小时想到千百东西,像一位逻辑家,能追踪着平衡和关于色彩分配的极繁复的计算”,这说明画家那汪洋恣肆的创作是暗中受着创作理性的指引和规约的。那么,在梵高的创作心理机制中,理性与这一对矛盾体,是怎样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呢?
还以《星月夜》为例。上面已分析了《星月夜》如何用艺术变形手法表现生命,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创作的引领,画家就画不出这充满的画面,但同时,《星月夜》又完美地体现了画家的艺术理性。
首先,画面动静相宜,动与静相互呼应与制衡。在梵高笔下,星星、月亮、天空、柏树都极富动感,但在画面下方的一片蓝色的山峦是安静的,偎依在山峦下的村庄是安静的,村子里的一两点灯光更衬出其静谧与温馨。画家对画面中静与动的处理并非随意,而是有着深刻寓意。画面左下方那看起来阴郁又充满冲腾上升之感的柏树象征着画家自己,是历经苦难却不屈不挠求索的画家精神的象征,那充满神秘动感的星空象征着宇宙、人生的神秘之美,右下方的一片小村庄则代表画家所期冀的灵魂安栖之家。如果没有对不同景物动静的得当处理,这种寓意是很难完成的。其次,构图严谨,体现了平衡与和谐之美。天空中长龙般的星云、绵延的山峦都是沿经线展开,左下角粗大的柏树沿纬线冲腾而上,打破了经线的单调感,但如果单有这一条偏左的纬线,画面还是不够平衡,于是画家又在画面中间偏右的位置画了一个尖顶的教堂,不仅起到了平衡作用,而且两条纬线一大一小,很有层次感。再次,色彩搭配富有诗一般的韵律和深沉的意味。整个画面以暗沉的颜色为背景,夜空和山峦都是暗蓝色的,柏树是棕色与暗绿色的,这些深沉的颜色增加了神秘的气氛;而金红色的月亮、明黄与灿白的星星、蓝白混杂的斑驳的星云——这些跳跃和平铺的亮色则在深色背景的烘托下,深刻地表现了生命的主题。总之,梵高遵循美的原则梵高绘画处理矛盾的艺术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苦心孤诣地精心经营着绘画的每一个方面,就好像戴着多个镣铐跳舞,难得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梵高又进行了那么自由狂野的创造,其作品又是那么自然、鲜活、生动。
在艺术巨变的表象下,往往潜藏着社会、时代、艺术自身发展、艺术家等各方面复杂矛盾的深刻变化。正确驾驭与把握这些矛盾,才能保证艺术转变的正确方向与有效途径。综上所述,梵高在处理艺术矛盾方面的智慧与策略,则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
参考文献:
[1]提奥.梵高的命运使者[J].新一代,2010(12).
[2]赵雪梅.文学变形的动态视野[D].山东师范大学,2004.
[3]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瓦尔特·赫斯.欧州现代画派画论[M].宗白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中国京剧》杂志社
(责任编辑:高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