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政治参与中政治心理-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026 浏览:106080
论文导读:学生对目前的社会政治都比较关注。问题在于社会没有充分调动他们这种积极的政治心理,并使之形成为政治热情,所以这种情况使得大学生具有普遍的潜伏性。3.大学生政治心理培育的重要意义。(1)良好的政治心理促进政治参与的进程。大学生政治参与心理中包含个人政治认知、行为倾向、情感,这三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对政治参与起到
摘 要:当前大学生政治心理在呈现出积极向上的主流背后,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消极方面:动力不足、预期过高、动机偏离等等。为形成合力,进一步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大学生自身方面,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校小环境方面,采用“客体优化途径”;社会大环境方面,采用“主体间性优化方式”和“实践载体优化方式”;网络空间方面,采用“网络阵地优化方式”,在主题网站或网页上唱响优化大学生政治理的主旋律。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参与;政治心理
1673-291X(2012)24-0303-02

一、政治参与及政治心理的内涵与意义

1.政治参与的含义。政治参与也称参与,是现代西方政治学率先提出的一个重要术语。其基本含义是一个国家内的普通公民,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参加社会政治生活,表达个人或集体的意愿,从而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作方式、规则和政策过程的政治行为 。
2.政治心理的含义与特点类型。(1)政治心理是人们对基本的政治问题。这种概念即是对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的社会政治关系及政治运行和发展规律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在政治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不定型的、不系统、自发的政治反应形态。(2)政治心理的基本类型。1)政治认知:指公民对政治基本含义的基本了解、对政治人物的认知、对政府体系制度和最新政治资讯的了解。2)政治情感:指对国家政治事件的接触、讨论和关心。例如,媒体报道关于中国政治事件的新闻,人们关注度很高,表现出一些政治热情,这就是政治情感。 3)政治行为倾向:指的是个人政治行为倾向,就是在政治活动中,个人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对政治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具有政治价值取向性,只有当公民的政治行为倾向于国家政治理论、政治制度相一致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实现政治文明。(3)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特点。1)主体性。大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观察基本上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认识浅显,其政治文源于:普通论文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化心理还没有上升到理性阶段,这种心理来源于主体本身。2)差异性。主要是指个体的政治文化心理不同,即在对各种意识形态、政党、社会制度、政治现象、政治热情、政治人物、政治事件、政治参与等的看法和评价上有差异,有的流露出消极被动的颓靡状态,有的显现出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还有的是一种中立的折中心境。3)潜在性。其表现得相当明显,大多数高校学生对目前的社会政治都比较关注。问题在于社会没有充分调动他们这种积极的政治心理,并使之形成为政治热情,所以这种情况使得大学生具有普遍的潜伏性[3]。
3.大学生政治心理培育的重要意义。(1)良好的政治心理促进政治参与的进程。大学生政治参与心理中包含个人政治认知、行为倾向、情感,这三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对政治参与起到积极作用,从不同角度加速政治参与的进程。(2)意识的形成推动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政治制度建设的推进,加上适当的宣传,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已经充分觉醒。作为当代大学生,从理论涵养、知识底蕴、自身素质来讲,形成了较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也对中国的政治的将来充满希望。(3)良好的政治心理素质增强政治参与能力。良好的政治心理是良好的政治参与的前提,为了能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实践中,首先要加强国情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中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参与政治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切实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政治心理素质,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大学生政治参与中政治心理的主要表现和基本特征

1.大学生政治参与中政治心理的主要表现。(1)大学生政治心理主流积极向上与冷漠消极并存的二重性。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并逐渐得到优化和走向成熟;同时也存在消极冷漠,甚至灰暗的一面,某些方面还相当严重。这种主流积极向上和消极冷漠并存二重结构,应重点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2)大学生政治情感鲜明开放且具有时代性。大学生对当代社会的建设充满信心,对诸多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具有空前的开放性。(3)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发展性。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具有发展性。哲学上说,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相对稳定性从反面证明大学生政治心理具有发展和可塑的一面 [4]。
2.现阶段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基本特征。(1)现实化和功利化。青年学生对政治的关心更多地表现为对关系国家利益和自身发展的政治关注,例如对事关自己切身利益、前途抉择的国家大政方针,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国际大事等关注程度很高。(2)理性化。政治成熟的一种标志就是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中的理性色彩增强。现代教育体系在向青年学生们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传授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理性化。(3)参与普遍化。近年来,由于大学生的参政意识增强,在政治参与者中,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参与是渴求政治的行为表现,当代大学生对的渴求,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而进一步加深,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三、大学生政治参与心理困境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

1.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心理困境的表现。(1)动力不足过于悲观。如何培养和激发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是政治心理学家和广大政治家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它是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标的内在动力。目前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中体现为动力不足,或者说偏向于悲观。(2)预期过高效果甚微。一定的政治行为总是有一定的政治预期的。与一般民众的政治参与行为相比较,大学生有着更高的政治预期。但是就现状来看,大学生对政治制度的认同还是低层次的。因此,在社会本质、党的领导、政治制度与国家命运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3)动机偏离导向功利性。动机是行为的必备条件,没有动机,就不会产生行为。政治心理学家斯通将人们参与政治的动机称为能力动机,根据行为的目标可以分为成就动机、交往动机和权力动机,其中成论文导读:
就动机和权力动机是最主要的。2.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心理困境的形成原因。(1)传统知识的影响。就中国而言,传统知识分子的双重角色决定了其双重性格,一方面渴望参与政治,求得一官半职以实现“道统”理想;另一方面又无法抗拒王权的巨大压力,因而总是郁郁不得志。(2)资源困境的影响。政治行为的发生除了必需强烈的行为动机以外,还需要一定的资源。这正如伯恩斯所认为的“动机与资源”是权力的二个必备条件一样,参与政治也必须具备这两个条件。(3)市场经济的影响。以中国为例,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世俗化过程加快。各种主义、理想、信仰等统统让位于日常生活的功利考虑。(4)家庭环境影响源于:论文大全www.7ctime.com
。政治社会化最明显的源泉是家庭。父母通过自身表率和认可向子女传授参与政治体制的价值观。尤其是“90 后”大学生的父母或其他长辈都见证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一步步从温饱到小康 [5]。(5)学校环境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认知层次上的教育要远远多于其他层次上的教育,只是单纯地对大学生进行概念、原理、原则等的灌输,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90 后”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5]。

四、大学生健康理性政治心理的培育途径

1.大学生自身方面。大学生正处在政治心理养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思潮和信息来源,必须要及时、深入地以科学的理论加以教育、引导和优化。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进行自我教育,最终实现高校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的根本目的[6]。
2.学校小环境方面。“客体优化途径”是指借助外部条件通过客体运作方式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首先最直接与大学生本身接触的就是学校小环境,来自于教师,同学及学校的指引。
3.社会大环境方面。我们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大学生更是不例外。这种影响方式主要是朋辈优化方式。即“主体间性优化方式”,它是指充分发挥学生朋辈中“主体间性”的优化途径功能。
4.网络空间方面。即“网络阵地优化方式”,新形势下,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就是在不侵害学生权益的基础上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并引导学生登录“贴近思想、贴近学习、贴近生活”的主流网站或网页;或使用、MSN等聊天工具的群聊手段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真正做到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阵地,形成网上网下大学生政治心理的优化的合力。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应用最新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牢牢把握人生的正确航向,培养正确的政治心理,让更多的大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政治参与的工作中来,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高千,关强.近年来学术界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研究述评[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0,(2).
袁爱媛.浅析中国大学生政治参与中的政治心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7).
[3]杨振宇.当代大学生健康的政治文化心理素质建构浅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8).
[4]张文安.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5,(1).
[5]林静,黄联国.90后大学生政治意识状况特点及教育对策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