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叶问》传达出武术精神-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771 浏览:129581
论文导读:
[摘 要]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深受传统文化的晕染,具有其独特的运动形式、技术特色和技击特色,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也就是中国武术精神。本文通过影片《叶问》来诠释中国武术精神的内涵,解读影片传达出的武术精神,明确中国武术精神对于中华武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发掘中华武术的魅力,旨在发扬中国传统武术,传播武术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关键词] 武术精神;内涵;武德
影片《叶问》讲述一代宗师叶问拒绝屈服于日军的威吓,并用双拳唤醒广大中国人的团结心和抗争意志的事迹,再现了一代宗师叶问高超的武学修为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影片一经放映,票房飘红,掀起了学习“咏春拳”的狂潮,传播了“尚武崇德”的武术精神,展现出中国武术的魅力,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影片深受观众喜爱,一举拿下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奖、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提源于:科技论文写作www.7ctime.com
名奖以及金马影展最佳动作设计奖等多项大奖。之所以取得如此佳绩,一方面离不开甄子丹、任达华等一线演员的高超演技,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影片所传达出的武术精神和民族气概激发了观众的共鸣。武术精神是中国武术的核心,是推动中华武术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一、中国武术精神的内涵

(一)中国武术精神的核心

武德是中国武术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武术精神最初形态的体现。武德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言:“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当然,这里的“武”是指军事,但军事和武术同根同源,交叉发展,自然地武术也就将武德纳为己有。众所周知,武术能否施展在正确的地方完全取决于习武者的思想,所谓“心正则拳正,心歪则拳偏”,《拳经?拳法各要》有言“贤良秘授救危困,邪妄休传害众生”。因此,武术界历来将无德者视为恶者,有“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未曾习武先修德”“练武先练德,教人先教心”等格言,少林寺歌诀再三强调“少林真武技,莫传恶歹人”。
在武术发展长河中,各门派坚持“功夫有限,仁者无敌”,为培养崇尚的武德,形成了自己的规范、戒律,如少林练功“十忌”:“一忌荒惰,二忌矜夸,三忌躁急,四忌太过,五忌酒色,六忌狂妄,七忌讼棍,八忌假正,九忌轻师,十忌欺小”。这些充分证明武艺从来都不是判定一个人武学修为的标准,所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功”,武德才是衡量习武者修为的核心因素。
武德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晕染,逐渐形成了一种受人尊崇、世代相传的思想理念——武德,蕴藏于武术文化深层的武术精神。这种武术精神并非是各门派的“术”“法”,而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贯穿于整个武术发展史的思想精髓。

(二) 中国武术精神的灵魂

中华武术精神之魂是“尚武崇德”。“尚武”能强健体魄,提高功防技能,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强健的体魄是抵御恶劣、艰辛的生存环境,维持生存状态的基础;攻防技能是应对武力侵犯、保护自己的手段。在战胜恶劣的环境和对手的胜利体验中,尚武者逐渐形成见强不畏,见恶不惧,勇于拼搏,敢于“亮剑”的精神,也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崇德”能培养“厚德载物”的气度,不以语言伤人,不以武力伤人,不扰乱社会治安,逐渐使习武者养成宽厚、友善、泰然的气度。
“尚武崇德”具体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武术精神的个人修养,二是武术精神的集体修养。个人修养层下,习武者要“技道并重、德艺双修”,“孝悌仁义、尊师重道”,“切戒逞血气之私,好勇斗狠之举”。影片《叶问》中的一代宗师叶问和善、谦虚、宽厚的处世之风,呈现出一名真正的武者的个人修养。集体修养层次下,要求武术团体和习武者要“仗义济民”,“公平”“公正”“安民”,“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见义勇为、匡扶正义”。范仲淹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陈子昂指出“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百姓)”,习武者应培养“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精神。

(三)中国武术精神的最高层次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武术精神的最高层次。习武的目的在于“爱国修身”“强身御侮”,习武者必须“精忠报国”,忠于国家和民族,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历代习武者都以精忠报国为理想,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不怕牺牲,“甘心赴国忧”。西楚霸王反秦复楚,李广抗击匈奴,岳飞誓死抵御金兵,戚继光抗击倭寇,义和团众“灭洋”,他们出身武林,倾尽全部保家卫国。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武术和传统文化的内在推动力,是中华武术发展乃至中华民族发展的凝聚力。

二、《叶问》传达出的中国武术精神

影片《叶问》塑造了一个宽厚友善、不以武压人、不恃强凌弱,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不畏牺牲,见义勇为,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一个真正的武者的形象。影片塑造的一代宗师叶问这一形象深受观众喜爱,一方面是由于叶问扮演者甄子丹的明星效应,另一方面主要还是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具备的良好的素质和修养吸引着观众,这种素质和修养是中国武术精神的体现。

(一) 宽厚谦让的精神

“天外有天,一满即招损”,“凡是恭敬谦虚,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中国自古就讲究诚信、宽厚、谦让等品格,这些品格特色逐渐融入中华民族性格特色中,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宽厚”方能容人,“谦让”方能进步,逐渐养成宽广的胸襟,非凡的气度,平和的心态。影片《叶问》中,叶问坚持不懈地练习“咏春拳”,是佛山民众公认的武学泰斗,但叶问不骄不躁,不建馆立派,不收徒弟,将习武看作强健体魄、修身养性的个人习惯。面对前来切磋武艺的习武者,叶问本着“以武会友”的原则,不在意成败,重在切磋,点到即止,很好地诠释了宽厚谦让的精神。

(二) 仗义济民的精神

“仗义济民”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少林歌诀》中有“永为百姓解困苦,普度众生扶危困”的言论,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墨子强调“万事莫贵于义”,可见中国自古就十分重视“义”的品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个人得失为准则,关心他人疾论文导读:
苦,解他人之困,救他人于水火之中。影片《叶问》中的一代宗师叶问关心他人疾苦,视佛山太平为己任,太平之际不收徒,佛山遭受欺凌之际担当起“武师”角色,教与众人习武,鼓励民众见强不畏;在目睹廖师傅之死后,以一敌十,比武胜利后,扔下自己赢得的十袋米,而将染有廖师傅鲜血的一袋米送予廖师傅的家人,侠肝义胆,义薄云天,是仗义济民精神的体现。

(三)自强不息的精神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君子处世,应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影片《叶问》中,以佛山群众为代表的中国民众见恶不畏,勇于拼搏,敢于牺牲,在与侵华日军的斗争中意志逐渐坚强,誓死方休,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谱写了一曲悲壮宏伟的史诗。以原创论文www.7ctime.com
武痴林为例,武痴林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好习武,性格豪爽,太平时开酒馆,周旋于不同人物之间,面对侵略愤然抵抗,在与好武的日军三蒲将军较量过程中,面对比自己强的三蒲丝毫不退缩,视死如归,直至身亡,很好地诠释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尚武崇德”的精神

“尚武”者坚持进行武术锻炼,逐渐拥有强健的体魄、高超的攻防技能以及坚忍的意志品质。“尚武”者往往具有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的精神,“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任何一门武术的学习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任何一个到少林参观的人,无不为千佛殿中武僧站立地方的深陷所震撼,少林功夫之所以名扬天下,离不开一代代武僧坚持不懈的练习和努力。影片《叶问》中的叶问无疑是勤奋刻苦的,影片中有多处刻画叶问练习咏春拳的镜头,为了习武,甚至没有时间陪老婆孩子,以至于老婆经常发脾气。“崇德”能培养“厚德载物”的气度,在武术传习过程中,强调武德教育,不得以武力伤人,不得以言语伤人,不得扰乱社会秩序。《叶问》中佛山太平之际叶问表现出的宽厚和善、宁静祥和就是这种武术精神的体现,同时,面对日军侵略,叶问同三蒲比武在即,叶问走向擂台的那一刻,向我们揭示了武术的内涵。

(五) 勇于牺牲的精神

同军事一样,武术是勇敢者的事业,需要勇于牺牲的精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马革裹尸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武者应该树立这样的信念,不畏强权,不畏残暴,面对敌人时,勇敢地冲上去。影片《叶问》中塑造了一批勇于牺牲、敢于拼命的人物形象,武痴林和泰拳掌门廖师傅用死亡换得尊严,即便是走狗翻译李钊也在叶问的影响下奋起反抗,拼命保护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他们身上都具备了勇于牺牲的武术精神。

(六) 爱国主义精神

影片《叶问》描写了在日本侵华战争愈演愈烈之际,以叶问为代表的中国武者挺身而出,不畏牺牲,成为抗击侵略者的中坚力量,并逐渐形成一种自强不息、英勇顽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以一敌十,抱着“就是要打日本人”的信念赢得比武,好武成痴的三蒲将军问“你叫什么名字”,叶问说“我只不过是个中国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与三蒲较量在即,面对三蒲送来的饭菜,叶问不屑一顾,“你侵略我们国家,杀害我们百姓,收回你的虚伪”。叶问拒绝屈服于日军的威吓,用双拳唤起中国人的团结心,影片最后掀起了,叶问倒下的那一刻,整个佛山都了,他们团结一心,视死如归,成长为捍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力量。
三、结 语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武术蕴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晕染着深刻的民族精神,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精神。中国武术精神体现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其核心是“武德”,灵魂是“尚武崇德”,最高层次是“不畏强权、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影片《叶问》将中国武术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叶问这样一个宽厚友善、不以武压人,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于牺牲,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武者形象深入人心。同时,影片中还塑造了如武痴林、廖师傅等一些人物形象,他们团结一心,视死如归,形成了捍卫国家和民族的中坚力量。《叶问》影片结尾处借用叶问的思考向我们传达了真正的武术精神:“武术虽然是一种武装的力量,但是我们中国武术是包含了儒家的哲理、武德,也就是仁,推己及人,这是你们日本人永远都不会明白的道理,因为你们滥用武力,将武力变成暴力,去欺压别人,你们不配学我们中国武术”。
[参考文献]
[1] 徐杏玲,季敦山.影片《叶问》蕴含的武术价值[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01).
[2] 胡勇刚.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J].社会科学家,2009(03).
[3] 杨建营,邱丕相.武术精神的历史演变及21世纪发展的新趋势[J].体育学刊,2008(10).
[4] 陈捷.《叶问》:个体、民族正义与历史选择[J].电影艺术,2009(02).
[5] 窦志伟.安逸生活与社会动荡逼出来的小人物英雄——电影《叶问》人物性格解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9).
[6] 刘涛.论武术精神内涵的历史局限性及其在21世纪的新拓展[J].中华文化论坛,2009(03).
[作者简介] 苗杰(1976— ),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吉林大学农学部公共教学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