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科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有效推进地方高校新建设思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735 浏览:73304
论文导读:
[摘 要]课程是实施通识教育的主渠道,研究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有效性,是地方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核心工作,也是地方高校推进新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为地方高校有效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从而提升新专业建设质量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 通识教育 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7ctime.com
课程设置 新专业

一、目前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理念的指导,课程的设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以确立科学的理念为先导。然而,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对通识教育内涵的把握不够准确,在课程设置时,往往只关心课程科目的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的确定等问题,较少关注课程的理念,对将通识教育理念应用于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还很不够,致使通识课程的设置随意, “想开则开,说停就停”。通识课程的随意设置,造成通识教育课程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课程稳定性、连贯性不够,高质量课程不多等问题,最终导致通识课程教育目标难以实现。

(二)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设置的课程结构失衡

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以科学的课程规划为主导。然而,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数量关注较多,而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总体设计和整体规划重视不够。结果导致开设的通识课程覆盖面窄、内容单一、结构失衡。这种缺乏规划和设计的课程体系,课程之间的逻辑性、连贯性、相关性不强,难以形成合力,达成教育目标。

(三)课程设置模式僵化,设置的课程体系缺乏个性

各地方、各高校均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考虑其自身的实际、资源优势与特色以及地方特色。然而,从目前国内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不难看出,许多地方高校通识课程名称虽然各异,其设置的学分及比例也不尽相同,但它们设置的课程模式几乎相同:都是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且设置的通识教育必修课几乎都是由“两课”、“外语”、“计算机”、“体育”等构成,设置的通识教育选修课也几乎都是按学科将之划分为‘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等类课程。这种课程设置模式,既没有考虑到学校的实际和自身的资源优势与特色,也没有考虑到地方特色,按照这种僵化的课程设置模式设置出来的课程体系,缺乏个性,致使通识教育丧失了其应有的价值。

二、科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有效推进地方高校新专业建设的思考

(一)准确把握通识教育的本质与内涵,不断加强通识教育理念建设

各地方高校要深入思考通识教育的内涵,准确把握通识教育的本质,不断加强通识教育理念建设,在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现状以及学生自身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科学的理念来规划、设计通识课程的结构,并对设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与结构进行严格科学的论证,对已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与结构进行合目的性改造,以使通识教育课程发挥其应有的功用。

(二)切实做好通识课程规划,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

各地方高校要在清晰的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明确的通识教育目标,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及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办学目标与定位、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整体设计。规划和设计要依据素质教育理念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要从多方面开展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结合各校自身的实际、办学特色与优势,要突出区域文化特色,契合学生的多元需求。

(三)正确设定通识课程目标,合理划分通识课程领域

各地方高校要在清晰的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加强对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的研究,正确设定通识课程目标,并使师生都能清晰地认识到设置通识课程的意义和目标。课程目标的设定既要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又要重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学校自身的实际和资源特点;设定的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要科学划分通识课程领域,精选通识教育课程。各地方高校要切实研究并确定划分通识课程领域的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与地方的实际和特点以及传统设立具有特色的课程领域,并科学设定不同领域的课程比例;要精心筛选通识教育课程,使筛选出的课程涵盖主要的学科知识领域。

(四)科学设置通识课程内容,采取多样化的课程形式

各地方高校在通识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贯彻古今结合、中西贯通、科技与人文交融、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等原则。所设内容只有古今结合,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结合,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中汲取营养成分;只有实行中西结合,使设置的课程同时兼顾东、西方文化,才能使学生通过多元文化的熏陶,形成跨文化的理解和沟通能力;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交融、相互贯通,才能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机统一,才能培养高层次人才;只有使设置的课程涵盖人类文化和知识的主要领域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各学科的基本观点、研究与思维方式以及发展趋势。此外,通识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校的优势和地方特色,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及特色。通识课程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一要积极开发综合性课程。各地方高校在重视单科性课程的同时,要把力量集中在综合性课程的开发上来,开发一批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能体现中、西方文化精华和核心价值、反映人类科学和知识整体性、融合人类社会发展重大主题的综合性课程,使其成为学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载体;二要有效设置体验性课程。要将体验性课程和知识性课程、课堂教学与第二、第三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通识教育的知、情、意协同发展的目标;三要高度重视通识隐性课程建设,完善通识教育隐性课程体系,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

(五)不断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健全课程设置评估体系

各地方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管理系列制度:弹性学制、选课制、导师制等,让学生弹性地选科、选课、选师、选时,为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要建立健全通识课程设置的审核与评审制度和通识教育课程的阶段论文导读: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基金项目:湖南商学院第十二批校级教研教改课题“地方高校新专业建设、管理及评估研究”(校教字〔2010〕25号)上一页12
更新制度,适时调整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要建立通识教育课程教师培训制度,改革通识课程考核制度;要创新通识课程评估制度,完善通识课程评估机制,把通识课程设置纳入学校评估体系,开展适时、全面、全过程的监控评价,动态、全方位地评价课程实施的效果及社会效用:一是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考评制度,对授课教师实行有效考评,监控所设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二是实施学生满意度调查制度,对在校学生进行监控,充分了解学生主体发展的需求;三是实施毕业生制度,了解用人单位的意见和毕业生适应岗位情况。
各地方高校要加强设计和规划,适当加大通识教育课程比例,特别是要加大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比例;要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府合作和国际合作,聘请企业、政府、兄弟院校优秀教师来校开设通识课程或讲座,要调动学校优秀教师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积极性,不断充足优质通识课程资源;要适时升级选课管理系统,提高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要不断加强通识精品课程、通识课程优秀教学团队、教材和优质教学资料库建设,并做好优势资源共享工作,以满足学生选读的需要,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同时,要不断优化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使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苗文利.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二十年的理性反思[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于淑文.略谈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5)
[3]王燕华.大学教学与通识教育述论—美国萨吉诺州立大学通识课程设置的启示[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4)
[4]李会春.中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 复旦教育论坛,2007(4)
[5]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9
[6]刘楚佳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优化探讨[J]. 广州大学学报,2009(3)
[7]李泽民等.我国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规划与设计探析[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6)
作者简介:
李波:(1974—),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基金项目:
湖南商学院第十二批校级教研教改课题“地方高校新专业建设、管理及评估研究”( 校教字〔201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