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基于普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研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858 浏览:122679
论文导读:严重;另一方面,普通大学生选择《音乐欣赏》课程是因为该课程内容比较简单,容易取得相应的学分。3.3.2教师因素。通识教育《音乐欣赏》是属于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开展的综合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想象和创造能力,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自律自觉的个性品德以及美学观念的形成。然而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观察法,对普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阐述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要求,为提高普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和课程改革提供教学理论依据及参考。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研究
1.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校教育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校教学教育改革的要求,针对《音乐欣赏》这门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相应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指出目前普通高校《音乐欣赏》的教学趋势和存在的不足,提出在该门课程教学模式应该注意的问题,为高校《音乐欣赏》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高校体育院系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文献资料,对文献进行归类,研究分析,提取有效数据和材料。

3.讨论与分析

3.1 通识教育课程的定义及内涵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发展于英美国家,在美国称之为general education,华人学者高明士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将general education翻译为“通识教育”,得到普遍认同。再者,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以往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论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其次,通识教育目的是强调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再次,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3.2 《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对普通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内大部分高校相应开展了通识教育课程。《音乐欣赏》课程就是其中之一,不同于其它课程,它不是以掌握某种技能为目的,它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是反映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音乐欣赏》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兴趣,使学生步入音乐自由王国的殿堂,音乐营养,造就学生的音乐鉴赏、想象和创造能力,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自律自觉的个性品德以及美学观念的形成。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设置一般为36学时,2学分,采用考查形式进行。

3.3 制约音乐欣赏教学的相关因素

3.3.1 学生因素。当代大学生普遍独生子女的比例不断的增加,长期接受家庭的溺爱,养成了养尊处优的脾气,对知识学习和自身的发展没有明确的认识。进入高校学习后,自理和自律能力下降,又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气和师兄师姐的教唆,对通识教育《音乐欣赏》课程的学习不重视。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音乐欣赏》课程逃课率节节高攀,并且经常出现“一片倒”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普通大学生选择《音乐欣赏》课程是因为该课程内容比较简单,容易取得相应的学分。
3.3.2 教师因素。通识教育《音乐欣赏》是属于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开展的综合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想象和创造能力,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自律自觉的个性品德以及美学观念的形成。然而,《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目标,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音乐欣赏》课程是针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的教育,大部分学生没有基本的乐理基础,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低,影响教学的进度和教师的教授课程的积极性,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也相对简单;另一方面,通识教育《音乐欣赏》课程每个班上课的人数都在100以上,考勤力度不够,很容易造成学生缺勤的现象。

3.4 针对高校教学改革《音乐欣赏》课程的发展趋势

3.4.1 丰富课堂组织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课堂的组织形式也与时俱进。多媒体手段已经成为《音乐欣赏》课堂组织的主要形式。相对传统的黑板板书形式而言,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式丰富多样、生动形象等优势。这一方面有助于减小教师的重复劳动量,将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知识点的剖析讲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与巩固。此外,生动的课堂组织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4.2 结合应用背景,讲解课程学习知识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程的专业知识了解很欠缺,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方面固然需要从思想认知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但也要求任课教师对课堂学习知识点的应用背景加以介绍,让学生了解学有所用。教师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相关介绍。一是结合课程的专业背景和大部分学生的基本常识进行设置课程教学;二是结合教师个人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成果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形象地学到该学的知识,并且在课堂上演示个人研究成果图片,让学生加深对隧道效应的认论文导读:
知。
3.4.3 利用网络工具,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当前世界处在信息爆炸时代,网络的发展又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极好的平台。《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网络工具进行教学和互动交流,如论坛(BBS)、博客(blog)、E-mail、OICQ、MSN。大学生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对各类新生事物拥有浓厚的兴趣,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相互沟通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

4.小结与建议

4.1 小结

4.1.1 通识教育《音乐欣赏》课程是普通高校的基础课程,也是必修课程,不同学科的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是完成课程的主要任务,培养综合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
4.1.2 随着娱乐和审美观点发展,《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技术研究手段不断创新,课程教学应该结合地方的特点,发挥现有网络环境教学优越条件,跟随科技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完成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的任务,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4.2 建议

加大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经费投入,为广大《音乐欣赏》教师积极投入到新课改教学的研究中打下基础,形成研究结果,为新时期实验教学指导方向。
参考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11-12.
刘一鸣.浅议大学素质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作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9).
[3]袁小平.价值观领导——大学管理的应然追求[J].现代教育科学,2011(09).
[4]袁广林,刘秋莲.大学通识教育价值功能探析[J].南都学坛,2011(05).
作者简介:杨松(1973—),男,梧州学院艺术系助教,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