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巧用巧用易错题试述引领学生思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286 浏览:158383
论文导读:
【摘要】 “易错题”与常规题不同,它具有较大的迷惑性,较好的隐蔽性. 因此,学生在解答时错误率较高. 本文从“解答易错题错因分析、用好用活用足易错题题”两个方面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解题技能的掌握,更应该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易错;易错题;巧用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是一个不断强化、不断纠错、不断深入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巧用易错题,引导学生反思、剖析、矫正,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数学知识,以利于形成准确、灵活的解题技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

一、解答易错题错因分析

1. 干 扰

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这样认为,问题给出的条件都必须用上,否则要么是自己做错了,要么是题目出错了. 例如解答“王大爷家养了34只母鸡,25只公鸡,按一只鸡一天生一只蛋计算,5月份王大爷源于:硕士论文www.7ctime.com
家一共可以收获多少只鸡蛋?”不难看出25只公鸡是多余条件. 但部分学生在解题时却将算式错误地列成(34 + 25) × 3

1. 主要原因是没有联系生活实际认真审题,受到了多余条件的干扰.

2. 诱 惑

学生在计算中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即只要题目的要求是“能简算的要简算”,学生的错误率就会增加. 如“■ + ■ × ■ = 1 × ■ = ■”,而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受简便方法的“诱惑”,用错了运算律,把本来不能简算的题也“简算”了.

3. 定 式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其思维的片段性、具体性更容易使其产生思维定式. 而思维定式使旧思路畅通,保留在大脑皮层中的旧痕迹十分深刻,这势必对后继知识学习造成干扰. 如学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后,口算“已知平行四边形面积一条底边是4米,另一条底边上的高是3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受前节课的定式影响,条件反射般脱口而出:4 × 3 = 12(平方米),并且全班一致通过,很明显,答案是错的.

4. 混 淆

小学生由于正处于初步形成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阶段,在学习中,对事物的感知、分析比较粗糙,特别是对一些貌似但质不同的事物缺少区分能力. 例如,学完分数的应用后解答“食堂买来■吨煤,第一周用去了这堆煤的■,第二周用去了这堆煤的■,还剩下这堆煤的几分之几?”较多学生解答为■ - ■ - ■,这明显是学生将“分率”与“具体量”混淆了.

5. 模 糊

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由于体验不深,造成认识的模糊. 例如判断“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部分学生此题把“0除外”这个重要的补充说明丢掉了,认为这是正确的. 由于学生对细节的关注不够,体验不深,造成了片面的认识.

二、用好用活用足易错题

(一)活用陷阱,搭探究之桥

1. 新课之前

新课前的陷阱,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为什么会错?”这样的心理,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

2. 新课之中

在课教学中,当概念、定律或法则已初步形成,为了强调关键或重点之处,巧妙地设计易错题,会加深重点或关键处的印象.
例: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初步得出了“一个分数,如果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这时让学生利用规律判断■,■,学生的回答是“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此时通过计算验正,答案是错误的,学生继续探索研究,最终将规律补充完整“一个最简分数,如果……”这样的教学手段,学生印象深刻.

3. 新课之后

新课之后,学生对刚刚掌握的知识往往在注意力的分配上较重,而忽视一些其他因素,少数中差生甚至存在模仿的成分,此时易错题的出现,既能训练学生认真的审题习惯,又能加深其对新知识的掌握及理解程度.
例:在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一课后,出示易错题:一根绳子12米,剪去■米,还剩多少米?部分学生对条件不加分析,沿用例题的解法,列式为12 × 1 - ■,当其他学生或教师指出错误的原因后,做错的学生自然也获得了一个认真审题的教训,对于“分率”与“具体量”的区别深入骨髓.

4. 训练之时

在学完一个单元或一个小节时,将几个知识点综合在一起加以复习,能训练学习清晰的思路、正确的解题手段,此论文导读:一共花了多少元?一年级学生习惯了“一共”用加法计算,出现下列错误列式:10+3=13(元)(三)丰富形式,设发展条件这里的“形式”是指课堂教学的形式,教学需要通过丰富的形式促进多元化目标的有效达成.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课型设计了多种不同的活动形式,结合使用,希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多种感观参与学
时出现的陷阱,既能反馈学生掌握理解的真实度,又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知识.
例:在学完“求平均数”后,出示易错题:一条山路600米,小明上山时,每分60米,下山时每分120米,求他上下山的平均速度(高年级学生练习时还可以去掉条件“600米”)学生容易错误列式为:(60 + 120) ÷ 2 = 90(米),此时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根据路程÷时间=路程加以分析,理清了求平均数的正确解法.

(二)巧设练习,行有效训练

1. 利用思维的直觉

学生在解题时,对自己“熟悉”的题目,有时不假思索,而是凭直觉写出解答的方法或结果,这类错误能帮学生克服粗心的习惯,改变不正确的直觉思维.
例1 10 -

7.1 + 2.9

学生受后两个数的特殊性(7.1与

2.9能凑成10)的影响,容易出现错误:

10 - 7.1 +

2.9 = 10 - (7.1 + 9) = 10 - 10 = 0

例2 120 ÷ (

1.2 + 12)

学生很容易出现:
120 ÷ (1.2 + 12) = 120 ÷ 1.2 + 120 ÷ 12 = 100 + 10 = 110

2. 利用思维的定式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典型的应用题和计算题,题型有一定的规律,解答方法也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学生往往对这类习题产生一种定式,解答时套用固定的模式. 据此而设计的易错题,能有效地打破这类定式,使学生放弃表面上的经验,真正从实质上去掌握方法. 例 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小时,乙单独做要■小时. 如果两人合做,几小时可以完成?
学生受前面大量的练习题的定式影响,错误列式为:1 ÷ ■ + ■,学生在知错后悟出:不重视题目中的条件及数量关系的分析,只从格式上模仿是出错的根源.

3. 利用思维的惯性

思维有时也象运动着的物体一样,沿着一个方向、一种模式向前运动,学生解题时,不注意题目条件的变化,而是沿袭一种惯性进行.
例1 一个半圆的半径是5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学生在解答前一个问题时,用圆的面积除以2,在求后一个问题时,也像前一个问题一样,用圆的周长除以2,得到错误的结果.
例2 在名数改写的练习中,在进率为10,1000的题目中出现进率为60的时间单位改写“48分 = ( )时”,学生也容易出错:48分 = (0.48)小时.

4. 利用思维的干扰

在解答应用题时,增加多余条件是一种很好的陷阱手段,通过这类训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增强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例1 一根绳子12米,第一次剪去3米,第二次剪去2米,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学生易受到多余条件“12米”干扰,出现下列错误列式:12 - 3 - 2 = 7(米)
例2 妈妈用10元钱买了一些苹果与梨,找回了3元钱,苹果和梨一共花了多少元?
一年级学生习惯了“一共”用加法计算,出现下列错误列式:10 + 3 = 13(元)

(三)丰富形式,设发展条件

这里的“形式”是指课堂教学的形式,教学需要通过丰富的形式促进多元化目标的有效达成. 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课型设计了多种不同的活动形式,结合使用,希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多种感观参与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具效率. 例如,堂上练习反馈前学生互相批改,对已经熟练的基本题型只作观察和口头叙述方法,进行解题能手竞赛、解法对比评一评、算法大汇总(即学生自行梳理总结解题方法)、自编小测题,等等. 这些形式还须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安排出合理的层次,让学生无论是新课学习、巩固练习还是期末复习,总能感觉新鲜有趣,不断得到新收获.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巧用易错题,引起学生警觉,自觉反思原因,吸取经验教训,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教学中,要注意“易错题”呈现的时机和频率,使得“易错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论文导读:】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孙罂.新课程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源于:免费论文查重站www.7ctime.com上一页123

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孙罂.新课程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源于:免费论文查重站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