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上海上海金茂大厦与A试述rt试述D试述eco建筑风格探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633 浏览:37418
论文导读:
摘 要:Art Deco建筑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虽然距今已经有进90年的历史,但它的建筑风格现在依然在沿用。上海是世界上Art Deco建筑较多的城市,仅次于纽约,在这座城市的现代建筑中,Art Deco建筑的风格依然可以找到,金茂大厦就是其中的代表。它融合了高科技和装饰风味于一体,是对Art Deco建筑的风格的延续和发展。
关键词:Art Deco;Art Deco建筑风格;金茂大厦
1005-5312(2013)24-0200-01
一、导语
上海金茂大厦又称金茂大楼,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楼高420.5米,以其独特的东方塔形建筑风格,当代建筑科技的完美融合成为上海的一坐标志性建筑。该大厦由美国芝加哥SOM设计事务所设计,于1998年竣工。采用了当时世界一流的设计思想、科学技术,比如高强混凝土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最新结构技术等等。建成后的大厦占地2.3公顷,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是集现代化办公楼、五星级酒店、会展中心、娱乐、商场等设施于一体的多功能型摩天大楼。

二、Art Deco建筑风格简介

Art Deco起源于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结束,运动主要发生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是对新艺术运动批判性的发展。所谓批判性发展主要表现在Art Deco不再回避机械生产,注重新材料的运用,并主动迎合大工业社会的发展。源于:论文格式要求www.7ctime.com
其艺术风格受到埃及等古代装饰风格的影响,还受到原始艺术特别是来自非洲和南美洲部落艺术的影响。此外,Art Deco还受到当时刚刚兴起的工业设计的影响,简单的几何造型、强烈的色彩再加上新材料的应用,极富现代气息。
Art Deco涉及的设计范围广泛,在建筑设计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美国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并在战争中通过出售武器而使国家财源充足,综合国力强盛,建筑业发达。英国和法国由于受到战争的重创,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建筑业萧条。因此,Art Deco建筑主要在美国得到发展。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建筑是克斯勒大厦和帝国大厦。
1930年前后,上海几乎和纽约同步出现了大量的Art Deco建筑,是目前研究Art Deco建筑重要的城市。这些建筑主要包括沙逊大厦、国际饭店、中国银行、福州大厦、国泰影院、等等。

三、Art Deco 建筑风格的特征

1.装饰动机与新材料混合应用。由于当时单纯功能去使用新建筑材料的现代主义在美国还没形成,建筑师们就设法通过装饰的方式来使用新材料。
2.在建筑外形上大量运用几何线及图案,线条明朗而由重量感,装饰的重点在门窗线脚、檐口及腰线、顶角线等部位。
3. Art Deco 建筑是在高层建筑出现以后的建筑风格,通过外立面的纵向线条,阶梯状收缩的造型,强调建筑物的高耸、挺拔,反应了机械时代快速发展的科技和机械美学。
4. Art Deco 建筑在色彩上运用鲜艳强烈的原色和金属色,具有华美绚丽的视觉效果。

四、金茂大厦对Art Deco 建筑风格的延续和发展

金茂大厦虽然建造于20世纪90年代,采用了大量的现代设计手法,但根据其建筑的特点,明显是对Art Deco 建筑风格的延续和发展。
首先,金茂大厦外形强调纵向几何线条,建筑造型层层退进呈阶梯收缩状,很好的阐释了超高层建筑的挺拔感和庄严感。
其次,金茂大厦注重建筑外观的装饰性。金茂大厦外观十分精致,虽然没有运用以前的装饰图案和装饰材料,但它通过现代的建筑材料(钢和玻璃)和技术及富有韵律和节奏的设计手法很好的达到了建筑整体装饰的效果。
最后,金茂大厦作为上海标志性建筑,体现了“国际性”和“地域性”的完美结合。大厦从Art Deco 建筑风格中取得养料,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同时又融合了中国古塔的神韵,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这无疑对Art Deco 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中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设计方向。
五、结束语
现在,Art Deco 建筑以新的表现形态、新的科技手段,重新出现在上海的城市建设中。其中的代表作品就是融高科技和装饰风味于一体的金茂大厦,除此之外还有外滩的光明大厦、浦东CBD的浦发大厦、新天地的翠湖天地二期等等。Art Deco论文导读:建筑风格作为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是现代设计设计师建筑创作的思想源泉。参考文献: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沈福煦.上海近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

4.上一页12

建筑风格作为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是现代设计设计师建筑创作的思想源泉。
参考文献: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沈福煦.上海近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