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音乐家著名音乐家赵启海传奇人生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505 浏览:158753
论文导读:海负责歌咏,其他团员负责演剧,每到一城,就立即演出、宣传。张先华曾听赵启海说过,一次他在南京街头演出时,唱了一首《松花江上》,凄楚动人,就连在路旁维持秩序的也流起泪来了。但是,当地政府认为这种街头宣传演出“有扰治安”,把赵启海他们送到拘留所,一周后他们才在著名人士邵力子的出面保释下走出拘留所。“北
随着指挥棒的起伏,那令几代中华儿女激动不已的旋律顿时充溢在整个人民大会堂。清朗的童声合唱《酸枣刺》、《祖国的孩子们》,以及雄浑激越的《到敌人后方去》等,都是国人耳熟能详的名曲,每一首都曾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传唱大江南北,激励无数有志报国的热血青年踏上革命道路。“冼星海诞辰100周年音乐会”现场座无虚席,在座者或许没有发现,这3首歌曲是由冼星海与赵启海共同创作的,且由赵启海作词的歌曲是整个音乐会出现频率最多的。
近日,笔者有幸走近已故音乐家赵启海的夫人张先华女士,在她的深情讲述中,一段关于《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经典歌曲“诞生”的史事浮现眼前,那个有血有肉的抗战音乐名人赵启海似乎并未走远,他的身影越来越清晰……
抗战时与冼星海组成“黄金搭档”
也许,在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就读以前,赵启海可能没想到自己一生的最亮点将会与抗战音乐联系在一起。张先华说:“那时,探索科学奥秘是许多年青人的梦想,启海最初的人生理想是做一名自然科学家。”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北平的学生不得不分别按计划南下,时在北京师大生物系学习的赵启海便和张瑞芳、崔嵬、徐炜等人组织了一个“北平学生流亡剧团”。赵启海负责歌咏,其他团员负责演剧,每到一城,就立即演出、宣传。张先华曾听赵启海说过,一次他在南京街头演出时,唱了一首《松花江上》,凄楚动人,就连在路旁维持秩序的也流起泪来了。但是,当地政府认为这种街头宣传演出“有扰治安”,把赵启海他们送到拘留所,一周后他们才在著名人士邵力子的出面保释下走出拘留所。
“北平学生流亡剧团”一路流亡演出,于当年秋辗转来到武汉,赵启海他们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郭沫若、田汉和洪深领导下的艺术宣传处美术音乐科工作,从事抗日宣传和训练演剧队的歌咏等。当时,音乐界许多有名望的人士逐渐集中到了武汉,在冼星海、盛家伦、刘雪庵与赵启海等人筹备推动下,1938年1月17日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歌咏协会。该协会的成立,对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不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次见面,冼星海给赵启海留下的印象非常好,“慈祥和蔼”,而且赵启海曾向张先华描述,“冼星海身材很高,穿着苏联式的制服”。从此,赵启海与冼星海一同开展群众性的歌咏宣传工作,不辞劳累地奔走于武汉三镇,忙于教唱和指挥。
赵启海与冼星海词曲合作的论文导读:的冼星海具有的那种严谨的创作态度。一次,赵启海认为《祖国的孩子们》一开始两小节不够有力,便请冼星海在曲调不变的基础上,稍微改动一下节奏。但是,冼星海不同意修改。后来,赵启海自己细细琢磨一番,才悟到如果更改节奏,必将会破坏此曲的统一性。当他向冼星海说明这点时,冼星海微笑着说:“那就对头了!”在一次回忆中,赵启
《到敌人后方去》及《祖国的孩子们》这两首抗战歌曲,就是在这个时期问世的。这两首歌曲在武汉的歌咏队、学校及普通民众中广为传唱,不久便传入北方、东部,甚至到达了敌人的后方,发挥了巨大的宣传作用。抗战经典歌曲《到敌人后方去》的问世还有些故事。当年的9月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对政治部第三厅所属的演剧队全体人员作形势与任务的报告时,剖析当时日寇直逼武汉的形势,号召大家在国难当头之际,应以《论持久战》的思想来武装自己,并强调指出要到敌人后方去开辟工作、扩大实力,认识抗战到底的重要性。
在周恩来的指引和启示下,赵启海领悟到的决策及时英明,他满怀豪情地挥毫作词:“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不怕雨,不怕风,包后路,出奇兵,今天攻下来一个村,明天夺回来一个城,叫鬼子顾西不顾东,叫鬼子军阀不集中……到处有我们游击队,到处有我们好弟兄……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歌词强烈地反映出中国的伟大号召和人民群众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境的决心及将“我们的旗帜插遍了东三省,我们的旗帜插遍了黄河东”,充满抗战必胜的信心。
当时,冼星海看到歌词非常欣喜,他立即摘自:学士论文www.7ctime.com
构思谱曲,地创作出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乐曲。
很快,这首《到敌人后方去》的战斗歌曲从武汉流传到祖国各地,并深入到敌后根据地,鼓舞着广大群众抗日到底的斗志。这首歌写成后不久,即1938年底,晋察冀边区的每一个角落,到处可以听到“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的歌声,可见其流传的迅速和广泛。这首歌曲后来被选录于《抗战名曲100首》等歌曲集里。
在与冼星海共同工作的日子里,赵启海深受他的教诲和影响。令赵启海感触很深的是,身为著名音乐家的冼星海具有的那种严谨的创作态度。一次,赵启海认为《祖国的孩子们》一开始两小节不够有力,便请冼星海在曲调不变的基础上,稍微改动一下节奏。但是,冼星海不同意修改。后来,赵启海自己细细琢磨一番,才悟到如果更改节奏,必将会破坏此曲的统一性。当他向冼星海说明这点时,冼星海微笑着说:“那就对头了!”
在一次回忆中,赵启海这样谈到与冼星海的亲密合作:“他是老大哥,我是小弟弟,我写词,他作曲。”冼星海对赵启海也非常赞赏,他曾在介绍音乐家李凌认识赵启海时这样评价这位事业搭档:“启海这位朋友,忠诚、热心群众工作,和群众特别友论文导读:一页12345678下一页
好,有这样的朋友合作,事情好办得多。”
1939年,赵启海移至重庆,而冼星海去了延安,赵启海以后再也没能见着这位音乐事业上的“黄金搭档”了。赵启海在重庆继续组织歌咏团,和李凌联系成立新音乐社,并和音乐人赵沨等联系筹备出版《新音乐》月刊。在重庆期间,赵启海非常幸运地亲聆了周恩来的教诲,对此,张先华当然也不能淡忘,“周总理非常关心启海的工作情况,曾在曾家岩50号与他长谈,使他受到极大的鼓舞和鞭策,终生难忘。”
在赵启海所走过的人生中,抗战期间是浓墨重彩大意挥洒的一个篇章,那些抗战歌曲便构成了他如音乐般动人人生的基调。
1946年赵启海考取留美研究生,1947年入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任匹兹堡大学波特帕克学院终身教授。在美国的50多年里,每次的晚会和朋友的聚会,有了赵启海的参与气氛马上就热烈起来。他带头高唱抗日歌曲,让听者无不热血激奋。“那时,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出外散步或是出席同胞聚会时,启海都会唱上几首《大刀进行曲》 《到敌人后方去》等充满的歌曲”,让张先华记忆犹新的是,1985年春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举行欢送章文晋大使离任回国的联欢会上,满头银发的赵启海即席引亢高唱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引起在场所有人的情感共鸣,全体与会者都情不自禁地齐声合唱。 其实,早在1989年,赵启海就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从1999年到2000年,他的记忆越来越差,朋友来看他时,他总说模模糊糊记不清了,但唱起抗战老歌时却一点都没有忘记。张先华说,那时在家里任何一张纸上或是一个本子上,都写着赵启海所创作的那些歌,每当他一人呆在室内看着这些歌,都像是在回忆什么。张先华非常清楚,对于患病已久的赵启海来说,那些抗战歌曲意味着这个尘世里能启动他心灵的最后一把钥匙。
是王洛宾民歌的内地首唱者
在张先华眼里,赵启海一生都没有抛弃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喜爱,“他对民族音乐的浓厚兴趣产生于孩提时代”。1论文导读:一件无面的羊皮上衣,下着大棉裤和毡鞋,看上去非常年轻。他坐在炕沿上低声说自己正为歌剧《作为奴隶的爱情》搜集资料,还说起自己在这采风以来所搜集到的西北人的歌和动人的故事。关于这次与王洛宾的会面,若干年后赵启海也曾对张先华讲过,他记得当时王洛宾这样说:“其实我的歌源在黄土高原,从‘花儿’透露出来的东西都是由一颗
914年4月,赵启海出生于江苏徐州铜山县一个叫赵家圩子的村庄,聪明好学的他从小便显示出多才多艺的一面,不仅爱唱歌,会拉胡琴,还写得一手好字。每当下地干完活回家后,他的第一件事便是拿起胡琴,坐在门口拉上一段,身边常常围着好多听他拉曲、唱歌的孩子。张先华说,他演奏的《二泉映月》,深沉情长,令人回味无穷。
沉醉于创作抗战歌曲的赵启海与民族音乐之间,有着怎么也绕不开的缘分。而“西部歌王”王洛宾,又是赵启海民族音乐情结中一个绕不开的人物。
1939年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组织“西北巡回教育团”,赵启海与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的著名电影导演郑君里、摄影师姚士泉、美术师韩尚义等由重庆出发,前往西安、绥远、宁夏、内蒙、甘肃、青海等地宣传抗日。在途中,电影厂还拍摄大型纪录片《民族万岁》。
从兰州到达青海西宁的一天晚上,赵启海一行人巧遇在此采风的音乐家王洛宾。王洛宾曾在北师大音乐系专攻声乐和钢琴,1934年因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忍痛中途辍学,告别母校到一所中学去教音乐。卢沟桥事变后,王洛宾离开北平,几经周折到了山西,参加了西北战地服务团,创作了《老乡,上战场》 《风陵渡的歌》等歌曲,这些歌不仅在西北而且在全国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当时,身在西宁的王洛宾听说重庆来了个巡回教育团,还来了电影导演郑君里及抗战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的词作者赵启海,便赶来相会。两个音乐家与一个导演在西宁市郊一家骡马店碰头,他们谈得非常投机。那天,王洛宾一脸黝黑,戴一副眼镜,披着一件无面的羊皮上衣,下着大棉裤和毡鞋,看上去非常年轻。他坐在炕沿上低声说自己正为歌剧《作为奴隶的爱情》搜集资料,还说起自己在这采风以来所搜集到的西北人的歌和动人的故事。关于这次与王洛宾的会面,若干年后赵启海也曾对张先华讲过,他记得当时王洛宾这样说:“其实我的歌源在黄土高原,从‘花儿’透露出来的东西都是由一颗清澈的心开始的,所以才珍贵。”
那一晚,赵启海与王洛宾等人一聊就是半个晚上,王洛宾边讲边唱,郑君里叫赵启海把谱记下来便于以后用在电影里。赵启海临走时,根据王洛宾的意见,将他整理的西北民歌《草原情歌》改名为《在那遥远的地方》。此后,赵启海把王洛宾的《大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在那遥远的地方》《沙里沙巴》《虹彩妹妹》等等脍炙人口的西北民歌带到了重庆,一唱便轰动山城,随后又传到昆明,乃至缅甸、马来西亚和南洋各国论文导读:
。甚至,后来赵启海定居美国,他将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等西北民歌首先介绍到了联合国各国代表面前。通过他深情淳厚的歌声,我国西北民歌在美国广为流传、风行一时。
即使晚年患病以后,赵启海依然保持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张先华介绍,那时,赵启海最喜欢看的京剧是《四郎探母》,每次看着看着便会流泪。张先华知道,丈夫是个情感丰富的人,他的情感与祖国传统艺术所表达出来的境界是相通的,欣赏祖国传统艺术的过程中便寄托了他的思乡情、思亲情。
此情长久岂在朝朝暮暮
赵启海进入青木关音乐学院不久,声乐老师蔡绍序转到成都南虹艺术专科学校任教,赵启海也追随着转学到成都,这次转学却使他从此接触到经济学。“认为音乐知识面窄,启海选择了进入金陵大学文学院经济系学习,之外便继续师从蔡绍序学声乐。当时,华西坝上有名的《古怪歌》便是赵启海传唱出来的”,张先华说,他在选择专业时,并没有明确地想到自己以后会与经济学长期为伴。
张先华1926年出生于南京,学位论文www.7ctime.com
抗战前夕随家人迁居成都。当时,成都有一种叫做滑翔站的体育活动,各大学和中学的学生都报名参加学习滑翔飞行。除了学习滑翔飞行知识以外,学生们还组织了娱乐活动,如歌咏团和话剧队。那时,赵启海在成都组织了歌咏团和话剧队,教大家学唱抗日歌曲《流亡三部曲》和《太行山上》等。1942年夏,还在成都市高级职业会计专科学校学习的张先华参加了赵启海组织的这两项活动,也在成都东较场滑翔站初次结识了赵启海。
回想起当年的初次相识,张先华笑言:“第一次见面时,我并不知道启海已经是一名小有名气的歌唱家。那时,启海一个礼拜教唱两次,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他很会唱歌,二胡也拉得很好,他还写了一首《银河畔》的诗……”
用今天的话说,那时的赵启海就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流行音乐人”,张先华非常敬慕他。时至今日,张先华依然会为当时赵启海演出的盛况而心驰神往。她还记得自己有一次观看赵启海的演出,“场内外站满了听众,连窗台上也站满了人”。张先华陶醉于赵启海的歌喉,他如怨如诉的琴声,及至喜爱他一手漂亮的字和对人热忱忠厚的性格。由敬慕到爱慕到恋爱,从此,赵启海与张先华成了一对恋人。
1946年,赵启海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国民党教育部招考的留美自费生。在成都送别赵启海后,张先华便沉浸在离别的伤感中,对以后能否重聚持悲观态度。可是,没想到赵启海后来一论文导读:
到美国就因肺结核未通过入学体检而被送进疗养院,但他并未因现实的空间距离及患病的不良情绪而断绝对张先华的思念,他常给张先华寄来他在美国疗养院的生活照片。那段借书信通音讯的日子,是张先华心中颇为珍贵的记忆,“解放后中美关系紧张,书信往来极不方便,往往1个月左右才能相互收到信”。张先华的工作单位也几经变动,1946年10月她到南京工作,1948年又来到上海卫生局从事会计工作,两年后,在赵启海知交、著名音乐家李凌的介绍下她来到北京,在音乐学院会计科工作。 虽然身处异国,赵启海始终揣着一颗滚烫的中国心,他对祖国母亲的一片赤子之心令许多熟悉他的人感怀不已。张先华说,1950年赵启海参加留美中国同学晚会时演唱了爱国歌曲,后来美国政府人员找他谈话,他坦白地回答了对方的问题,表明了一颗热爱祖国的真心。
1955年,赵启海曾计划回国定居,因局势变化而未果。1958年,赵启海攻读博士期间,曾有美国移民局的官员劝他加入美国国籍,被他婉言拒绝了。
到了1960年,赵启海被聘为美国的大学讲师,有了正式职业就意味着他可以把离别已经15年的爱人接到身边团聚了。因为当时的美国政府有一项法令,就是亲属有权利要求居住在一起,而赵启海的同事都知道他在中国有个爱人。于是1961年秋,在赵启海的知交李凌和赵沨等的帮助下,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张先华辗转来到香港,等待和赵启海相见。
7月中旬,放暑假的赵启海由美国密西根乘机抵达香港,张先华和李醒民夫妇去机场接他。远远看到赵启海从舷梯上走下来,一步一步向自己走近,张先华心潮起伏,激动的心简直要跃出胸腔;她迎上前去,看清了爱人熟悉的脸庞,也看清了他的头上多了些白发——两双手曾经远隔千山万水,如今跨越重重障碍终于握在了一起;两颗心因为分别而苦苦思念了15个年头,如今才又重新印合在论文导读:
了一起……
为了在赵启海的假期内能顺利登记结婚,早在此前,张先华就在房东的热情帮助下拿到了香港临时户口。7月28日,赵启海与张先华登记注册,成为合法夫妻,他们得到了赵启海的同学与朋友真诚的祝福。随后,赵启海携新婚妻子张先华返美,这对苦恋了10多年的有情人终于修成正果。
到了1964年,赵启海依然不改回国的初衷,他曾写信给周恩来总理,要求回国。总理回复说:“启海要回来很好,但那里也可以发展,会做得很好,不回来也可以嘛!中国人有这么个观念,‘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于是,经过慎重考虑,赵启海与张先华于1968年一起加入美国国籍。
由于结婚时年龄都已较大,赵启海与张先华终身未有小孩,但他们的感情却一直很好。多年后,双双身处异国的赵启海夫妇忆起最初相识的那段日子,仍倍感亲切。
赵启海夫妇曾于1974年、1980年、1986年三度共同返国,其中张先华还于1983年独自回国。张先华感叹:“几次回国探亲、访友并讲学,到处受到欢迎,更增加了我们对祖国的眷恋。”
1987年,赵启海原拟退休之后与夫人回国定居,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报效祖国,并在祖国土地上欢度幸福晚年。然而,因年事已高,体弱力衰,力不从心,加之此后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全仗夫人张先华细心照料才能维持生命,回源于:如何写论文www.7ctime.com
国定居最终只能是萦绕在老人脑海深处的一个情结。
对于张先华来说,2002年是永失挚爱的年份。那年3月初,赵启海在养老院里患上感冒,“由于感冒加重,启海患上肺炎,在医院里抢救了4天,最后医生对我说‘没办法了’。那天下午,启海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如今,听着张先华讲述丈夫最后的日子,她的脸上很平静,并没有显露出多少悲情,但这种痛失爱侣的悲伤,想必已经如利刀般将她的心切割得鲜血淋漓。
“回忆往年,蓉城初相见。一枝红花吐丽艳,从此情意绵绵。任它岁月蹉跎,尽管海啸风哦。双星银河常伴,却唱迎春之歌。”这是赵启海特意于1973年11月作的一首名叫《银河畔》的词,字里行间记录了他追忆初识爱侣的那份久而未忘的感觉,感怀和妻子携手共伴的幸福生活。尽管斯人已逝,但其声犹在,那吟唱爱情的熟悉声音将永远存留在张先华的脑海里,珍藏在她心灵的最深处……论文导读:上一页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