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求与创新:榜样教育现实模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09 浏览:18119
论文导读:过程中具有导向作用和标志意义,但是我国榜样教育在方法论上却遭遇困境。传统的榜样教育模式如果不进行改变和创新,就必然导致在理论上因缺乏社会适应性而陷入僵化境地,在实践中呈现效力递减趋势。因此,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人格的内化,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有必要建立榜样教育的立体模式、情感模式、网络模式和偶像模
摘 要:道德榜样在人类社会的道德进步过程中具有导向作用和标志意义,但是我国榜样教育在方法论上却遭遇困境。传统的榜样教育模式如果不进行改变和创新,就必然导致在理论上因缺乏社会适应性而陷入僵化境地,在实践中呈现效力递减趋势。因此,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人格的内化,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有必要建立榜样教育的立体模式、情感模式、网络模式和偶像模式,创新榜样教育的方法论。
关键词:榜样教育; 立体模式; 情感模式; 网络模式; 偶像模式
1672-9749(2012)03-0026-04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道德进步的终极目标,这个价值论原则,预置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方法论。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道德榜样具有标志性和导向性作用。在传统的榜样教育实践活动中,在“贵师重傅”教育理念中,孕育了以教育者为唯一主体的单纯的传授模式。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难以共融,在新时期遭遇困境。人物树立模式与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不协调;单一的灌输式与多样性的学习渠道格格不入;政治说教模式与人的多样性需求不适应。面对此困境,榜样教育模式理应与时俱进,不断改变和丰富,然而实践中榜样教育依然我行我素,以不变应万变,致使榜样教育呈现效应递减的趋势。时代的变迁,人的独立性、自主性的高扬需要人们对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再定位和再思考。因此,从榜样教育的立体模式、情感模式、网络模式和偶像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成为必要。

一、榜样教育的立体模式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一文中对人的本质作了如下概括:“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由此,作为人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要受到立体的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而在培养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活动中,学校是一个重要的阵地,它在整个榜样教育体系中起着主体性作用;社会是整个榜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力;家庭则是学校和社会榜样教育的扩展和延伸,在榜样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学校和社会在榜样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主导作用。社会榜样教育保证了对榜样行为事迹和精神品质最大程度上的宣传,实现了对民众最广泛、最深远的影响,为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和净化社会风气奠定基础。学校榜样教育利用社会提供的大量教育素材,实现了与社会榜样教育的相互补充,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榜样。然而我国学校传统榜样教育由于过于强调和突出教师的权威作用,采用直接灌输和政治说教方式,在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果。
随着个体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个体不再迷信和依赖权威的力量甚至开始对权威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这无形中就为家庭榜样教育开辟了空间。家庭作为学校和社会榜样教育的扩展和延伸,其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在榜样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因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是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孕育和萌芽的重要场所。而作为子女最亲近的、最可信赖的人——父母是孩子无法选择的第一任教师,在子女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当其冲地成为子女学习和效仿的“榜样”。但父母“榜样”毕竟是社会形象的一种折射,存在着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父母“好榜样”可以引导子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创造条件;反之,将导致子女滑向反面。
面对着家庭、社会、学校榜样教育孤军奋战、各自为政的缺陷,只有建立学校、社会、家庭通力合作的榜样教育立体模式,才能保证对个体进行全方位的价值引导。如何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榜样教育结合的立体教育模式,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生态心理学家尤布朗芬布伦纳(U·Bronfenbrenner)的发展生态学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借鉴。此理论指出,人类发展所涉及的几个关键性的环境因素,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等因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格式范文网www.7ctime.com
素对于个体行为,心理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只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个体才能获得发展。受这一理论的启示,要实现学校、社会、家庭榜样教育立体模式,就要在尊重各自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发挥三者整体合作的优势,从而实现最优效果。
首先,寻找出三者合作点,揭示三者内在联系。合作点是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础,是发挥三者整体合作优势的基础。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社会、家庭榜样教育常被人为分离。要发挥三者的优势,寻找出三者结合点成为必要。但三者的结合点往往隐藏在三者的内在联系中,只有揭示其内在联系,才能保证三者的有效结合。从一定层面上讲,学校、家庭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微观系统,其中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榜样教育是社会榜样教育的映射,学校是社会进行榜样教育的专门化机构。但社会榜样教育所传递的内容需要借助家庭榜样教育的力量才能实现真正的渗透,需要借助学校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实施,才能保证社会榜样教育效果的实现。因而学校、社会、家庭榜样教育三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新时期拥有共同的目标——培养“四有”新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目标保证了三者的合作,为发挥三者的力量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合作的基础上实现三者优势互补,保证立体模式实现。学校、社会、家庭在榜样教育目标趋同性的基础上按照各自职责,有侧重、多角度地对个体进行影响,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网状结构。学校主要通过教学活动、师生交往校园文化等形式实施榜样教育,保证了人们对各种榜样行为事迹和精神内涵的整合和理论上的认知;社会通过大众媒体宣传,法律、政治制度规范以及风俗民情等来实施榜样教育,保证了对榜样事迹、精神品质宣传的权威和榜样活动的表彰;家庭借助家长素养、情感纽带、言传身教等来实施榜样教育,实现了榜样精神品质的渗透力。但三者各自的优势不足以替代其他任意两者的优势。因而学校、家庭、社会榜样教育需要优势互补,在发挥整体力量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在强调部分力量的基础上形成合力,切实保障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有序的、动态发展的榜样教育立体网络体系中形成。在论文导读:域。学界对情感教育的关注和阐释为以人格感染力和激励力为核心,以培养和提升个体道德水平为目的的榜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榜样教育的情感模式。因为“人对道德信息的接受是以情绪为初始线索,对道德价值的学习是以情感——体验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人的道德行为的发生受情感的引发和调节”。[4]榜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认识、学
幼儿思想道德品质萌芽时期,要重点发挥家庭榜样教育的力量,家长需不断提高自身修身、言传身教,发挥父母榜样的潜移默化作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质塑造时期,需突出学校榜样教育的主导力量,实现家庭、社会榜样教育三者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形成榜样教育合力。在成年人时期,重点发挥社会榜样教育的引导作用,使个体现有的思想道德品质水平得以巩固,并自觉提升个体思想道德品质,实现其动态发展。

二、榜样教育的情感模式

以情动人是榜样教育发挥榜样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个体道德形成与提升中具有特殊的价值,正如列宁所说:“、热情是人强烈地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2]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情感在教育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是意志、信念的催化剂。情感的特殊价值本应获得与理智共进化的待遇,然而“启蒙运动以来,出于对理性的推崇,人们过于强调理性的传承而忽略了情感的化育”。[3]直至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的《情绪智力》一书的出版和英国的PSHE情感教育模的兴起,情感教育才逐渐纳入人们的视野并在西方当代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在中国,以朱小蔓为代表的《情感德育论》在推介外国情感教育理论的同时,也为我国德育模式开辟了新的领域。学界对情感教育的关注和阐释为以人格感染力和激励力为核心,以培养和提升个体道德水平为目的的榜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榜样教育的情感模式。因为“人对道德信息的接受是以情绪为初始线索,对道德价值的学习是以情感——体验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人的道德行为的发生受情感的引发和调节”。[4]榜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认识、学习知识过程,它必须以人们对榜样的情感认同和接纳为前提。在以往的榜样教育实践中,榜样教育与民众的情感体验相结合是我们获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如雷锋的成功塑造、雷锋精神价值的充分彰显都是与当时民众生存体验和情感体验分不开的。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内,榜样教育忽视了情感在认知和行为转化中的巨大推动价值,这导致了教育对象对榜样的学习和模仿演变成一种强制的行为。因而,榜样教育若要真正成为抵达心灵的教育,一定要以诉诸人的情感为途径,以触发和唤起人的情感体验为突破口。因为,榜样是一定社会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的人格化和具体化,教育对象对榜样人格的认同是理解和接受榜样教育内容的前提。在教育对象对榜样人格认同环节中,只有通过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将榜样教育内容带入到教育对象的生活情境,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内在联系起来,从而引起共鸣。因而要增强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就需要积极确立榜样教育的情感模式,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价值,触发和唤起人的情感体验。

三、榜样教育的网络模式

在网络及其空间文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到世界每一角落,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适应网络新环境,开辟网络榜样教育新阵地,探寻榜样教育的网络模式是榜样教育近年来面临的时代课题。
网络不仅拓展了榜样教育的时空场域,而且丰富了榜样教育的方式渠道,彰显出其强大的影响力、广阔的辐射力和深刻的感染力,为提升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创造了条件,正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网络打破了传统的以灌输、传授为主的榜样教育模式,不仅改变过去榜样教育获取信息的单一性和滞后性,为榜样教育提供了最新、最丰富的信息资料,而且凭借自身传递信息的速度优势和渗透力度优势,有效弥补了信息传递和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沟通障碍,保证了榜样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在信息资源丰富的条件下,教育者依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的特点及时捕捉信息,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榜样素材不断充实教育内容,从而使榜样教育总是处于不断更新的流变状态;教育对象在共享信息资源的前提下,在开放、共享、交互、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摆脱身份、心理的现实约束,与教育者进行自由、真实的交流,大大增强了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网络通过同步性、开放性、便捷性的信息传播使有形的时空障碍消失在无形的网络之中;同时通过极强的渗透性,借助多样的形式传递榜样教育信息,“但是,如同许多新技术的应用一样,网络技术也不啻是一柄人类为自己锻造的双刃剑,善意的应用将造福于社会,恶意的应用则将给社会带来危害”[5]。网络提供的丰富、多样的信息实质上是社会多元化价值的一种反映。在充斥多元化价值的网络环境中,传统的、主流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面临挑战。挑战在一定程度上消融了传统榜样教育的效果,并导致受教育者对所树立的榜样的质疑,进而影响榜样教育活动在现实中开展。
因此,面对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榜样教育需要作出回应。网络德育的积极开展已为榜样教育创造条件,占领网络新阵地已成为德育的共识。在这种有利环境中,榜样教育要积极利用网络带来的机遇,主动探寻榜样教育网络模式,从而实现网络榜样教育与现实榜样教育的优势互补。首先,转变教育理念,合理定位榜样教育的网络模式。网络环境的虚拟性、资源的共享性、内容的丰富性、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性为榜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单一的传授、灌输教育模式在网络空间里已经失去明显优势,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者就要转变教育理念,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实现灌输、传授信息为主的教育模式向引导选择为主模式的转变。其次,加强榜样教育网站建设。探寻榜样教育网络模式,掌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至关重要。“网站的生命力在于点击率”[6],而点击率决定着榜样教育的影响力度和广度。因此,探寻榜样教育的网络模式必须建设一批具有吸引力的网站,用鲜明的时代榜样、民族榜样的高尚品质、先进思想占领网络阵地,以丰富的、生动的榜样事迹和榜样教育内容吸引人的注意力,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教育对象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教育对象的兴趣,从而为发挥榜样的感召力、渗透力创造条件。第三,健全榜样教育网络模式的运行机制,保证其顺利运行。榜样教育网络模式的有效运行才能充分发挥榜样的影响力,彰显榜样教育的价值。但榜样教育网络模式的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很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榜样的影响力,这就需要加强网络监管,保证榜样教育有论文导读:
序进行。

四、榜样教育的偶像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应用和大众文化的普及,偶像崇拜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在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青少年时期和青少年群体中尤为明显,已发展成为重要的亚文化。“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主要通过模仿和学习他所仰慕和崇拜的、期望与之相似的人或团体形成。”[7]这就为偶像崇拜和榜样教育创造了条件。但随着青少年主体意识的发展成熟和独立性的增强,当代的青少年不再被动接受成人给予他们的选择,而是从自我角度来选择、学习和模仿对象。在这种形势下,偶像崇拜因其特有的方式越来越强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发展,逐渐成为青少年自我确认的重要手段,青少年可以从对不同杰出人物的认同和依恋中肯定自我的价值。[8]而传统的榜样却在外在形式上失去了昔日的魅力,在心理需求方面远离青少年,在追求完美、神圣的形象上丧失了感召力和亲和力,在人物树立的模式方面与当今社会发展多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极不协调,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最终引发青少年的抵触和反感,榜样教育效果呈现弱化趋势。不可否认,“随着政治话语与‘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在社会舞台上的淡出,世俗化的社会生活激荡起青少年丰富多彩的情感选择”。[9]在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盛行下,传统榜样教育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但不能因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流行性借以否定榜样教育的价值。尽管偶像崇拜是青少年自我确认的重要手段,是青少年追求自我肯定和理想自我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助于青少年认识自我、发展个性,促进其社会化。但偶像崇拜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偶像崇拜因偶像自身的理想化、浪漫化和形象化特征导致青少年盲目崇拜、神化偶像,并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青少年自我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偶像崇拜由于青少年处于情感主导期,思维品质的表面化与片面化、归属需要引发的从众心理、晕轮效应式的审美心理导致青少年对崇拜对象,崇拜层次产生偏差现象,进而影响青少年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榜样教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下载www.7ctime.com
育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在青少年高尚精神品质、科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榜样教育利用青少年思想的可塑性和模仿天性,通过发挥榜样的示范功能和榜样的替代强化功能实现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源于:7彩论文网职称论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