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语境语境论述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314 浏览:23994
论文导读:词汇是语言知识的重要内容和语言技能进展的基础。词汇教学是现阶段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3000个单词和400到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在词汇教学中忽视语境的输入则使得学生对于词汇知识没有真正的理解只是进行了短时记忆而没有达到长时记忆。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笔者将
摘要:词汇是语言知识的重要内容和语言技能进展的基础。词汇教学是现阶段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3000个单词和400到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在词汇教学中忽视语境的输入则使得学生对于词汇知识没有真正的理解只是进行了短时记忆而没有达到长时记忆。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笔者将本论文所要探讨的语境定义在言语语境、非言语语境和认知语境。经过国内外学者的不断探讨,语境论述不断深化进展,但是将语境应用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探讨还处于初级阶段,体现在对于语境的内涵和外延见仁见智,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如今学者和教师几乎都接受应用语境有助于词汇教学的看法,但是具体实施应用时还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创设和使用不同的语境进行词汇教学?语境下词汇教学的效果到底怎么样?为了回答这些不足,笔者做了此项探讨。本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含本项探讨的探讨背景、探讨作用、探讨目的从及论文结构。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了与语境、词汇教学相关的论述从及语境对于英词汇教学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是相关论述依据,分别阐述了与该探讨相关的语境论述、建构主义论述、认知主义论述等。第四部分是实验调查探讨从及教学实验和分析,第五部分是对实验探讨的讨论和对教师在语境下进行词汇教学的倡议。笔者进行了为期16周的实验教学探讨,对学生和教师实施问卷调查和访谈并深入地了解了语境论述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近况。通过调查对学生英语词汇的基本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发现了词汇教学中出现的几点不足,了解了词汇教学面对的困境:学生机械背单词而不是应用语境对策来理解和记忆单词。在实验班进行基于语境的英语词汇教学,应用语境对于词汇的控制和解释功能,以言语语境、非言语语境和认知语境三方面着手,来探讨基于语境的英语词汇教学行之有效的办法。并进行了两次词汇测试和两次综合能力测试,通过对实验前测和后测试成绩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后无论是词汇测试还是综合能力测试实验班的成绩远高于制约班的成绩。因此得出境输入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能够发挥重要意义,能够有效地推动英语词汇学习,基于语境的词汇教学比传统的词汇教学方式更有效。关键词:语境输入论文高中英语论文词汇教学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可从关系人员哦。摘要7-9
Abstract9-11
绪论11-13
0.1 探讨背景11
0.2 探讨作用11
0.3 探讨目的11-12
0.4 论文结构12-13
第一章 文献综述13-24

1.1 语境13-15

1.1 国外语境论述的提出和进展13-14

1.2 国内语境论述的提出和进展14-15

1.2 词汇教学15-17

1.2.1 国外词汇习得的探讨15-16

1.2.2 国内词汇习得的探讨和进展16-17

1.3 语境与词汇教学17-24

1.3.1 依托语境的词汇教学探讨17-19

1.3.2 依托语境的词汇教学探讨分析19-20

1.3.3 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20-24

第二章 相关论述依据24-27

2.1 基于语境的相关论述24-25

2.2 认知派的学习论述25

2.3 建构主义学习观25-27

第三章 实验探讨办法27-43

3.1 探讨内容27-28

3.

1.1 探讨目的27

3.

1.2 探讨对象27

3.

1.3 探讨办法27-28

3.2 探讨步骤28-30
3.

2.1 数据的收集28-29

3.

2.2 数据的整理29-30

3.3 教学实验30-31

3.1 在言语语境下的词汇教学30-31

3.2 根据学生认知语境进行词汇教学31

3.4 实验结果分析31-40

3.4.1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31-34

3.4.2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34-38

3.4.3 教师访谈分析38-40

3.5 测试结果分析40-43

3.5.1 前测结果分析40-41

3.5.2 后测结果分析41-43

第四章 讨论和倡议43-47

4.1 讨论43-44

4.2 教学倡议44-47

第五章 结论47-49

5.1 探讨发现47

5.2 探讨局限47-48

5.3 探讨展望48-49

参考文献49-52
致谢52-53
附录5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