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品德《品德与社会》整合课本内外,拓展活动空间前言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345 浏览:25624
论文导读:持人角色,更好地设计活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征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找到课程的生长点,而不是从老师们的脑子里想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设计活动要努力贴近儿童生活,事先要充分考虑选题的依据,凭什么做这个活动,凭什么认为这个选择是合适的,找准切入点。我们的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活动为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力求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最终达到教会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下面,笔者根据自己一年来对以活动为主的新课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就活动教学的对策研究,谈一些看法。

一、 合理课内教学,搭建活动平台:

(一)关注学生,扮演主持人角色,更好地设计活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征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找到课程的生长点,而不是从老师们的脑子里想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设计活动要努力贴近儿童生活,事先要充分考虑选题的依据,凭什么做这个活动,凭什么认为这个选择是合适的,找准切入点。我们的教育就是从儿童的生活中来,同时去引导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价值观得到提升,经验得到提升。

(二)了解学生,扮演欣赏者的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www.7ctime.com

角色,以更好地组织活动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组织好活动的前提。不同的学生也是有差异的,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相信学生,扮演学习者角色,以更好地开创活动如果活动的每个过程都是由老师设计,然后按照老师的想法一步不差地走下去,这样学生怎么可能完全有兴趣呢?其实在活动中许多事情可以由同学们自己解决,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策划自己,这样他们没有过多的约束,就能想出很多有趣的办法来。
二、整合课本内外,拓展活动空间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法在变,教学内容岂能不变?因此,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就应该特别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我们的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因此,对现有部分教材内容必须灵活变换。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活动空间。
(一)教材内容由大变小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心,我相机引入课外,先后开展了“让贫困学生的课本插上彩色的翅膀”、“为海啸灾区捐款”、为了挽救森林小学杨霞老师的生命举行的“爱心超市义卖捐款”活动、“让贫困家庭的大学生都能上学”、“帮助孤寡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以及“我让爸妈露笑脸”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从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心,把对世界的爱变为对他人、对社会、对家庭的爱,使爱心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教材内容由繁变简如《祖国妈妈在我心中》一课,要让学生了解祖国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繁多,学生印象不深。运用多媒体了解成功举办奥运会、“神州7号”飞上太空并成功返回等现场回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对祖国妈妈的爱也是非常深刻了。孩子们在课堂发言中这样说到:“我想给祖国妈妈送鲜花;我送给祖国妈妈捶背;我想跟祖国妈妈好……”多么真切的爱。这些不是空话、套话,而是发自孩子们心中的真情实感。
(三)教材内容由虚变实如《我自己会整理》一课时,我又结合班队会设计了一系列比赛:“收拾书包”、“叠被子”、“整理图书角”等比赛,让空洞的整理变成了活动与实践,孩子们没把它当成一节节课,却掌握了更多的能力。
三、整合、提炼主题,组织有效活动 综观《品德与社会》教材,在教材安排上,由许多主题分别成为一个单元,再分解成很多个小话题。而各个阶段的话题留给老师和孩子们更多的空间,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结合学生实际,有效的进行学习,开展活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呢?惟有钻研教材,淡化学科边缘,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减少无效课堂,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在活动过程中采用调查、问卷、查询、辅导、活动、比赛等形式分六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了解关于“感恩”的话题;第二阶段:针对结论,组织口语交际,进行心理辅导;第三阶段:结合学校创“书香校园”,开展读书活动,进论文导读:
行感恩教育;第四阶段:结合学校创“礼仪校园”的主题,开展评星活动;第五阶段:利用“母亲节”“教师节”等开展系列活动。第五阶段:利用“母亲节”“教师节”等开展系列活动。1、观看影片《暖春》《一个都不能少》;2、学唱《感恩的心》;3、收集关于“感恩”的古诗词,中外名人名言;4、开展朗读、演讲比赛;5、制作亲情卡;6、办“学会感恩 学会分享”的手抄报。第六阶段:以“感恩”为话题,进行习作。1.以“父母的爱是〖CD#4〗(慈祥的、严格的、宽容的、纵容的、感人的……)”为中心,自由地交流阅读感受。先是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自由表达见解。学生可从总体上来讲,也可以结合某一篇文章,或某一片段,某一细节来谈谈自已的阅读感受。2、以“感恩——”为话题,写感谢信或记叙文或散文等,鼓励写小小说。
在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提炼,推广,展示成果形式。 我们可喜地看到:通过一系列活动,孩子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懂得感恩,于是懂得珍惜万物;懂得感恩,于是不再冷漠和只知索取;懂得感恩,人才成其为人,成为智慧优雅的万物之灵。一个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民族,不可能是真正强大的民族。孩子们也用行动唤醒人们的爱心和责任。在家里,孩子们更能体谅父母的难处,学会感恩,知道分享;在学校,特别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是谦让,是宽容;在公共场所,孩子们更懂得珍惜、爱护和维护。长此以往,共同塑造一个充满信仰、慈悲和感恩的社会还会远吗?有了主题活动,德育的针对性更强了,《品德与社会》中活动的实效性更强了。
总之,作为一个活动型的综合课程,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活动的开展,使活动真正为学生能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