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浅谈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647 浏览:36031
论文导读:
摘要:数感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的建立需要经历一个潜移默化,逐步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感,在估算训练中建立数感,在操作实践中深化数感,在应用拓展中升华数感。
关键词:教学数感
一个具有良好数感的人会不自觉地将数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比如提起教室的长度,应该想到米,提到两个城市的距离则应该想到千米;一个电影院每排有32个座位,共有41排,坐1200人足够了;一个具有一定数感的学生坐上出租车,计价器上跳动的数字必然会引起他的关注,并不自觉地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数量间的相互关系作出自己的判断;一个具有一定数感的学生就不会闹出爸爸身高180米、小明体重23克、敬老院老人平均年龄8.9岁等让人感觉头脑中一点“数”都没有的笑话……下面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谈一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创设生动情境,体验数感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乐于参与,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比如,在教学“厘米和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手臂张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然后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教室的黑板、数学课本等身边物体的长度,再让学生走出教室量一量学校围墙有多长、方砖有多宽,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感受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再如,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弄清楚地区邮政编码、汽车牌照号、编号的规律和意义,或让学生尝试给自己编一个学号并做出合理解释。

二、加强估算训练,发展数感

估算是数学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数感的良好策略。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学会对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情境一:每辆车有56个座位,有7辆车,350个同学坐,够不够?
把56估成60,60×7=420,420>350,所以够;把56估成50,50×7=350,350=350,看成50个座位也够了。这种情况小估比较好,大估有时会不够坐,本来每辆车只有56个座位,如果估成60个,如果来的人多了,就有可能不够。
情境二:一座桥限重3吨。一车上装有6箱货物,每箱285千克,车重986千克,这辆车能安全通过吗?
把285估成300,300×6=1800,车重986千克可以估成1000,1800+1000=2800,这桥限重3吨,还余200千克,加上司机的体重,也能通过。这种情况大估比较好,估成30源于:毕业小结www.7ctime.com
0都能安全通过了,285肯定能通过。
通过比较“在什么情况下小估(大估)比较合适”的问题讨论,让学生体会选择估算方法对问题解决的重要性,明白应根据问题情境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从而使学生将数学知识活用,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了数感。

三、重视操作实践,深化数感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基础,它对学生知识的获取、应用,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数感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动手操作。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千克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案例。
【案例】:
(1)称一称:学生动手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2袋)、洗衣粉(250克,4袋)。
(2)数一数:学生点数,1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
(3)掂一掂:让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
(4)找一找: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三种外型一样而重量各异的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只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
教师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体验了“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身感受,并借对苹果等重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量,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四、构建论文导读:果每个人带30元钱,这些钱如何花最合理?(5)门票多少钱一张,如果有团体票,怎么购票最划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积极参与思考,相互启发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比如,就如何乘车、购票这两个问题,学生就提出了十几种问题解决方案,课堂气氛活跃热烈,思维的火花在交流讨论中迸发,这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
应用平台,升华数感
数学课既要有浓厚的“生活味”,也要有厚重的“数学感”。要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同时,良好数感的建立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从多种问题解决策略中选择最优化的解决方案。
例如,学校要搞春游活动,我设计了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首先我问学生:在春游活动中,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了如下问题:(1)学校有几个班?每个班有多少人?全校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2)如果乘车去,每辆车能坐几个人?一共需要多少辆车?(3)去的路程有多远?汽车的速度是多少?来回共需要多少个小时?(4)如果每个人带30元钱,这些钱如何花最合理?(5)门票多少钱一张,如果有团体票,怎么购票最划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积极参与思考,相互启发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比如,就如何乘车、购票这两个问题,学生就提出了十几种问题解决方案,课堂气氛活跃热烈,思维的火花在交流讨论中迸发,这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数感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升华。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操作、猜想等活动,培养小学生敏锐精确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2.史宁中主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第一版.
3.张丹,白永潇主编.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小学数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