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对我传统文化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小结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023 浏览:21069
论文导读:
【摘要】每个民族都有历史积淀下独特的民族特质,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浩瀚传统文化的民族,中国文化在“儒道”思想的引领下兼容“墨”、“法”、“释”等百家所长,在各朝代的变迁更迭中不断完善扩充下,有许多的资源至今仍是我们为人立事的规则和典范,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仍有着悠长而深远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儒家;道家;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
1007-4309(2013)03-0029-1.5
中国自古就是文化大国,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就一直深深影响着我国国民,孔孟之道已经深入人心。对于青少年来说,更是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传统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

一、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一词在传统文化中并没有显现,但是我们可以从很多流传下来的论著和典故中看到古代传统教育中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培养。传统文化里较为后人熟知的当属“儒”、“道”,儒道文化贯穿中华数千年的历史,历朝历代的政治和教育都深受其影响,因此,从“儒”、“道”两家入手也是我们寻找传统文化中有关“心理健康”著述言论的最佳途径。
儒家的核心是“仁义礼孝”,“礼”说的通俗一点,也就是秩序,尤其是上下尊卑的秩序,这对于青少年而说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守则;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能达到“大丈夫”的标准,而人欲成为大丈夫,“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有成为了“大丈夫”才是真正的实现自身的完善。提及“儒”家,不少人还会想到“中庸”之道,孔子曰:“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指乎”,《礼记·中庸》说圣人“从容中道”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出儒家提出的“中庸”某种程度上是为人处事时应做到“无过无不及”,也即是在处理问题和认识事物的时候把握一定的“度”,切忌“过犹不及”。
与儒家相对应的比较严重的就是道家的学说,如果说儒家是入世的话,道家讲究的就是出世,“无为”是道家最倡导的思想,对“无为”二字的考究历来众所纷纭。总起来看,有消极无为;随波逐流;不干预,冷眼旁观;顺其自然;宽刑简政,休养生息等几种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传统教育里没有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专题”呈现出来,不可否认的是诸子百家的思想中不约而同的对这方面有所映射,而且我们可以从之后各朝代的思想和文化教育政策中看到沿承的痕迹,对于当代的教育工作者而言,提炼出从民族文化传统观念里沿袭下来的,并且已经被后世成功利用过的教育理论思想,再结合时代的发展做以完善补充,从而形成有一定的实用意义的理论,是极其有意义的。

二、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近年来,教育界“尊儒”之风上扬,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已经不仅仅是对中国教育影响深远,在日韩、新加坡乃至欧美我们都可以感觉到孔子学院的盛行和对儒家思想的热捧,儒学是我们传统文化几千年的积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文化对我当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有意义之处。
“仁爱”,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这也是孔子认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源于:大学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而“仁”在不同的情形下又会引申出不同的内涵:“仁、义、礼、孝”,以“礼”为例,孔子讲“仁”和道德领域的“礼”延伸为一体,要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宽容、礼让的教育,为人处事中注意朋友之礼、师长之礼,只有这样才能让青少年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坏境,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习生活的进步创造良好的条件,不懂得的礼让、凡是斤斤计较必定难成大器。
“中庸”之道,对于中庸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究其核心,儒家所谓的中庸也即是为人处事切忌“过”当然也不能“不及”,既凡是要注意把握一个“度”。在当代自然就是要正确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要过度自信抑或是自卑,善于找到调节内心平衡的方式,轻松面对生活。我们在很多的心理健康测试中都看回到诸如“最近是否会莫名的生气?”、“是否会出现情绪激动?”等等的问题,不难理解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下,青少年的学习和升学压力也越来越来,偶尔也会出现焦躁、易怒,如果一个人能真正体悟儒家的“中庸之道”,自然会对很多事看淡些,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可以知道学生发挥自己的长论文导读:
处,扬长避短,不要过分的患得患失,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缺点去比较别人的有点,认识到自己是独特而又个性的,教师要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用语,多采取激励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优势。
顺其自然,“道”家提倡清静无为,认为对待世间万物都要尊重其天性,顺其自然不可拔苗助长,这对于心理健康更是意义深远,青少年学生大都处于叛逆期,过分的阻碍他们的成长必然会适得其反,因此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要注重学生自己的思想。我们不难看到一些“虎爸”式的“棍棒”教育模式,自然是需要商榷的。当然在青少年性格形成初期,过分的放任也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因材施教”。要做到家长和孩子、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把握好教育的“度”,既不能过于死板,也不能过于散漫,要让孩子学会遵守秩序的同时,也要敢于质疑和创造。
传统文化值得借鉴之余,不可否认的是也会有一些缺失,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从众思想严重,很难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且不少青少年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不足,过分依赖家长和老师。过分尊重传统讲究“礼让”和“中庸”会让青少年较为安于现状,过于讲求谦让而缺少竞争和向上意识,必然会消弱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我们的青少年一代似乎过于“听话”,不遵从所谓的秩序并不一定就是失败,有时会带来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也就是创造力。创造力也就是我们往往为我们所意想不到的。在这一方面有杰出才能的人们,往往都能创造出改变世界的东西来。这让他们难以发挥自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当然需要家长和教师的配合,任何事物都要看到他的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更没有绝对的错,在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要端正“教育者”的价值观,认识到事物的相对性,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总体来说,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各家的思想有各有千秋。我国渊源广大的文化传统导致了思想的众多和不同,因此青少年的的成长更需要我们加以引导和疏通。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的希望,更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一个健康的国家必要有健康的国民,国民的强健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全,更是心灵的健全。因此引导青少年走出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加强传统文化的健康影响,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崔景贵.润物细无声—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当代青年研究,1998(5).
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张果蕾(1991- ):女,河南驻马店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