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关联关联论述视角下《雷雨》英译本比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153 浏览:23233
论文导读:四章为主体部分。以词汇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信息三个层面,基于最佳关联原则,对《雷雨》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探讨。最后是文章的结论部分。作者认为:关联翻译论述强调译者以原作者的明示交际行为中寻找最佳关联,再把这种最佳关联传递给译语接受者,使译文与原文最大程度地契合,翼使译语接受者以译文中获得的语境效果和原文接受
摘要:斯铂佰(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于1986年在他们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了关联论述。该论述认为,人类的认知以最大关联为取向,而语言交际则以最佳关联为取向。根据关联原则,任何一个交际行为都传递着最佳相关性的假定或期待,听话者总是以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并以此推导说话者的交际意图。格特(Gutt)在其专著《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提出了关联翻译论述。格特认为:翻译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历程,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翻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交际,它涉及到两轮交际活动。首先是原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交际,原作者是源语信息传播的主体,译者是源语信息的受体;其次是译者与译语接受者之间的交际,译者是译语信息传播的主体,译语接受者是译语信息的受体。译者在翻译历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是信息传递的中转者。翻译虽然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交际活动,但仍然以最佳关联为原则。这就要求译者必须根据原作者的意图和译语接受者的期待进行取舍,即:译者以原作者的明示交际行为中寻找最佳关联,再把这种最佳关联传递给译语接受者。《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全剧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旧社会为背景,向人们讲述了周、鲁两家近30年的恩怨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所爆发的故事。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雷雨》除了拥有戏剧语言的简练特点之外,其匠心独特之处还体现为:情节扣人心弦,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婉约含蓄的潜台词及其丰富。以该作品诞生起至今,对《雷雨》探讨成果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其作品本身。本论文探讨《雷雨》的两个英文译本,一是著名戏剧翻译家姚莘农先生的英译本Thunder and Rain,该译本于1936-1937年以连载方式发表于民国时期的英文杂志《天下月刊》上。二是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和亚奇·巴恩斯(Archie Barnes)先生合译的英译本Thunderstorm,该译本于1958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以关联论述视角探讨《雷雨》的英译本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本论文采取了以下两种探讨策略:一是本论文主体部分运用了比较浅析策略。文章以比较两个英译本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入手,探讨其翻译效果。姚莘农先生的译本旨在增进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可理解性,主要采取直译策略;而王佐良先生和巴恩斯先生采取直译、意译相结合的策略进行翻译,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使译文符合英语规范。二是本论文运用了定性浅析与定量浅析相结合的策略,该策略贯穿本论文全文。作者通过文本处理软件Concordance3.0和ICTCLAS,进行词频浅析,更直观地反映两个译本与原文在词汇层面的关联性,使探讨更有说服力。本论文共分六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探讨背景、探讨作用、探讨策略和文章的框架。第一章为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介绍了关联论述的探讨近况和《雷雨》英译的情况。第二章是论述框架部分,阐述了关联论述、关联翻译论述。第三章介绍了《雷雨》及其两个英译本,包括《雷雨》原作者曹禺先生的生平、两个英译本的译者的生平,分别是姚莘农先生、王佐良先生和巴恩斯先生。第四章为主体部分。以词汇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信息三个层面,基于最佳关联原则,对《雷雨》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探讨。最后是文章的结论部分。作者认为:关联翻译论述强调译者以原作者的明示交际行为中寻找最佳关联,再把这种最佳关联传递给译语接受者,使译文与原文最大程度地契合,翼使译语接受者以译文中获得的语境效果和原文接受者以原文中获得的语境效果相近。整体而言,以关联论述的视角探讨《雷雨》的两个英译本,姚莘农先生的译本采取“宁信而不顺”、“迻译亦期弗失文情”的直译策略,仍有一些“硬译、死译”的瑕疵;而王佐良先生和巴恩斯先生的英译本,既摆脱了原文结构的束缚,又考虑到受众的接受性,译语接受者更容易接受。关键词:关联论述论文关联翻译论述论文最佳关联论文《雷雨》论文姚莘农的英译本论文王佐良和巴恩斯的英译本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ABSTRACT5-8
摘要8-11
Introduction11-16

1. Research Background11-12

2. The Signi论文导读:eKeyTermsofRelevanceTheoryandRelevanceTranslationTheory22-262.2RelevanceTranslationTheory26-292.3Summary29-31Chapter3LeiyuandItsTwoEngpshVersions31-373.1CaoYuandLeiyu31-323.2YaoXinnongandHisTranslationofLeiyu32-343.3WangZuopangandHisTranslationofLeiyu34-37Chapte
ficance of the Research12-14

3. Research Methodology14

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4-16

Chapter 1 Literature Review16-22

1.1 Studies of Relevance Theory16-19

1.2 Studies of Translation of Leiyu19-22

Chapter 2 Theoretical Framework22-31
2.1 The Key Terms of Relevance Theory and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22-26

2.2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26-29

2.3 Summary29-31

Chapter 3 Leiyu and Its Two Engpsh Versions31-37

3.1 Cao Yu and Leiyu31-32

3.2 Yao Xinnong and His Translation of Leiyu32-34
3.3 Wang Zuopang and His Translation of Leiyu34-37
Chapter 4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Two Engpsh Versions of Leiyu37-60

4.1 Lexical Information37-48

4.2 Logical Information48-55

4.3 Encyclopedic Information55-58

4.4 Summary58-60

Conclusion60-63
Bibpography63-68
Appendix68-69
Acknowledgements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