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办学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28 浏览:12650
论文导读:
摘要:本论文首先对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论述了高等职业教育准公共产品经济学属性和职业教育技术性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梳理了建国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形成与进展历程;对我国近年来有关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探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浅析发现,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形成真正作用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是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展的最大瓶颈。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产品替代革新迅速、人才结构和技术结构必须适应市场变化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创造或改善高职教育进展的制度、政策环境,切实解决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符的矛盾。针对本探讨的中心,本探讨重点介绍了德国、澳大利亚两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在对海南航空集团旗下的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的办学体制个案浅析的基础上,指出企业集团因其强大的产业链,雄厚的经济实力,浓厚的行业、区域背景,为其所办高职院校的进展提供强大的资金、设备、技术、人员支持;有助于在专业设置上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专业链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够为学校提供改善、先进的实践教学基地,保障学生顺利就业;可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能够有效的解决校企合作的难题。本探讨以论述上探讨了企业集团办学体制的优势和劣势。探讨提出政府将企业集团办学纳入高职教育系统,对企业办学予以经费和政策支持,使企业集团办学成为一种新型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本探讨的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核心概念、前人探讨成果、探讨目的、探讨的内容与策略;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职业教育经济学属性、职业属性与社会属性、技术性的属性,浅析这些属性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构建与生成的作用;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德国、澳大利亚高职教育办学体制,并对两国办学体制进行了比较;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形成与进展历程及其近况;第五部分介绍了多元化办学体制中民办高职的典型代表——企业集团办学的个案,浅析了企业集团办学的优势与劣势;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对策倡议,主要在对前面几章的内容进行概括性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思路。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论文办学体制论文企业集团办学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5-6
Abstract6-10

一、绪论10-19

(一) 探讨背景及目的10-12

(二) 相关概念12-15

1、职业教育12-14

2、高等职业教育14

3、办学体制14-15

(三) 相关文献综述15-17

(四) 探讨内容17

(五) 探讨策略17-19

二、职业教育属性的论述探讨19-23

(一) 职业教育的经济学属性19-20

(二) 职业教育的职业与社会属性20-21

(三) 职业教育技术属性21-23

三、德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比较23-29

(一) 德国、澳大利亚办学体制介绍23-24

1、德国“双元”办学体制23

2、澳大利亚“TAFE”办学体制23-24

(二) 办学主体24-25

1、德国以企业为主体的办学体制24

2、澳大利亚以政府为主导的办学体制24-25

(三) 制度环境25-27

1、政府的监督与调控25-26

2、法律法规26-27

(四) 两国办学体制特点比较27-29

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形成与进展29-38

(一) 革新开放前办学体制形成与进展29-30

(二) 革新开放以来办学体制的革新与进展30-34

1、“分级管理”体制的构建阶段30-31

2、地方全面负责的办学体制阶段31-32

3、多元办学体制并存阶段32-34

(三) 我国现行高职教育办学体制特点与不足34-38

1、特点34-35

2、不足35-38

五、企业集团办学——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个案38-51

(一) 企业集团办学实践概况38-41

1、企业集团介绍38-39

2、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概况39-41

(二)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的办学近况41-47

1、办学经费41-42

2、师资队伍42-43

3、专业设置43-44

4、实践教学44-45

5、实习就业45-46

6、社会服务46

7、管理体制46-47

(三) 企业集团办学的评价47-51

1、企业集团办学的优势4论文导读:7-492、企业集团办学的劣势49-51六、结论与对策倡议51-53(一)结论51(二)对策倡议51-53参考文献53-5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探讨成果57-58致谢58上一页12
7-49

2、企业集团办学的劣势49-51

六、结论与对策倡议51-53

(一) 结论51

(二) 对策倡议51-53

参考文献53-5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探讨成果57-58
致谢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