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电化学BiVO_4薄膜制备及其光电化学性能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069 浏览:121616
论文导读: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3-4Abstract4-6目录6-81绪论8-181.1纳米材料介绍8-111.1.1纳米材料的特性81.1.2纳米材料的制备策略8-111.1.3纳米材料的表征111.1.4纳米材料的运用111.2半导体光催化技术11-141.

2.1难降解污染物介绍121.2半导体光催化原理12-131.3降解有

摘要:近几年来,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受到了人们广泛的探讨,因其在环境运用方面潜在的运用价值(包括水净化和废水处理等)。在这些探讨的半导体光催化剂中,Ti02因其稳定性和较高的光催化活性,无毒,成本低,简便易得,以而吸引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最近,Fujishima和Tsujikawa等人发现涂敷于金属表面的Ti02涂层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对金属具有防腐蚀作用。但是,Ti02光催化剂只能吸收紫外光,限制了其更广泛的运用。由此,为了充分地利用廉价的太阳光,开发具有可见光响应的光催化剂是十分必要的。单斜晶型的BiVO4是一种有较好的可见光响应的半导体光催化剂,其禁带宽度为2.4eV低于Ti02的3.2eV。窄带隙利于可见光的吸收。本论文采取溶胶-凝胶法和柠檬酸法两种策略分别制备了BiVO4薄膜,将其运用于光催化降解环境污染物和金属防腐蚀的探讨中。本论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以导电玻璃(FTO)为基底,用溶胶-凝胶法和柠檬酸法制备BiVO4薄膜。考察了煅烧温度对薄膜的形貌、晶型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制备的薄膜进行表征。得出溶胶-凝胶法制备薄膜的最佳温度为550℃、柠檬酸法制备的薄膜的最佳温度为450℃。同时,将两种策略在450℃和550℃煅烧温度下制备的BiVO4薄膜的形貌晶型进行了比较。(2)分别测试了用两种策略制备的BiVO4薄膜的光催化降解亚蓝的效果,BiVO4薄膜的BiVO4/316不锈钢的开路电位、极化曲线。结果表明,在氙灯光照下两种策略制备的BiVO4薄膜对不锈钢有较好的阴极保护效果,降解亚蓝的效果也较好。同时对两种策略在450℃和550℃煅烧温度下制备的BiVO4的光催化和光电化学防腐蚀性能进行了比较。(3)考察了柠檬酸法在450℃煅烧温度下制备的薄膜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性能和光电化学防腐蚀性能。关键词:BiVO_4薄膜论文光催化论文电化学实验论文光生阴极保护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3-4
Abstract4-6
目录6-8
1 绪论8-18

1.1 纳米材料介绍8-11

1.1 纳米材料的特性8

1.2 纳米材料的制备策略8-11

1.3 纳米材料的表征11

1.4 纳米材料的运用11

1.2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11-14

1.2.1 难降解污染物介绍12

1.2.2 半导体光催化原理12-13

1.2.3 降解有机污染物实例13-14

1.3 半导体光电化学防腐蚀14-16

1.3.1 金属腐蚀介绍14

1.3.2 半导体在金属腐蚀防护中的运用14-16

1.4 课题的探讨作用16-17

1.5 课题的主要内容17-18

2 BiVO_4薄膜的制备及结构表征18-35

2.1 引言18-20

2.

1.1 BiVO_4的介绍18

2.

1.2 国内外BiVO_4制备的探讨进展18-20

2.

1.3 本章主要探讨内容20

2.2 实验部分20-24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20-21

2.2 实验策略21-23

2.3 样品的表征23-24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24-33

2.3.1 煅烧温度对BiVO_4薄膜形貌的影响24-27

2.3.2 煅烧温度对晶型、晶粒的影响27-31

2.3.3 BiVO_4薄膜的XPS31-33

2.4 小结33-35

3 BiVO_4薄膜的光电性能35-53

3.1 引言35-36

3.2 实验部分36-39

3.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36-37

3.

2.2 实验策略37-38

3.

2.3 样品的表征38-39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39-52

3.1 光催化降解亚蓝39-44

3.2 光生阴极保护防腐蚀实验44-52

3.4 小结52-53

4 BiVO_4薄膜在可见光下的光电性能53-58

4.1 引言53

4.2 实验部分53-54

4.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53-54

4.

2.2 实验策略54

4.

2.3 样品的表征54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54-57
4.

3.1 降解亚蓝实验54-56

4.

3.2 开路电位的测试56

4.

3.3 极化曲线测试56-57

4.4 小结57-58
5 结论与倡议58-60

5.1 结论58

5.2 倡议58-60

致谢60-61
参考文献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