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道德关怀-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286 浏览:157869
论文导读:关怀,这种道德关怀便呈现在对人物教养和社会礼节的描述之中。“教养”(manners)和“礼仪”(propriety)两个词出现频率之高,足以说明教养和礼仪在摄政时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在奥斯汀思想中的崇高地位。以下便是对这两个词语在全文中特殊意义的分析。

三、教养(manners12下一页

摘要: 简·奥斯汀是英国18-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她家喻户晓的作品《傲慢与偏见》以清新睿智的文字,描绘出英国的人情世故,表达了特殊的道德关怀。本文通过分析在《傲慢与偏见》中频繁出现的两个词语——“教养”与“礼仪”,结合英国18—19世纪的社会语境,说明奥斯汀呼唤理性与道德的约束,认为良好教养来自内心的良善,而非出身与地位的高贵。
关键词: 简·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道德关怀教养礼仪
一、引言
著名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曾经这样评价简·奥斯汀:“在所有伟大的作家当中,简·奥斯汀是最难在伟大的那一瞬间捉住的。”[1]奥斯汀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崇高,她甚至被誉为可以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经久不衰的作家。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文坛盛行具有戏剧性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借此“浪漫主义”之风,文学作品的题材已经逐渐驶离现实生活。而此时奥斯汀的小说打破常规,展现了英国乡村贵族及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开启了朴实清新的现实主义之风。《傲慢与偏见》便是这样一部与社会现实紧紧契合的作品,它围绕浪博恩村中班纳特一家的生活展开,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生动的社交场合,拥有不同教养(manners)的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社会礼仪(propriety)规范对人物言行的约束。不仅如此,敏感的奥斯汀还捕捉到了当时处于转型期的英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在描绘人物时加以适当的同情与讽刺,并寄予道德的关怀。因此,《傲慢与偏见》这部现实主义著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教养与礼仪的重要性,传递了作者细致的观察与道德关怀,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值得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二、《傲慢与偏见》的社会语境

简·奥斯汀的一生经历了英国的摄政时代(1795—1830),她生长于英国南部汉普郡斯蒂文顿镇的一个中产阶级牧师家庭,目睹了英国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社交场合和各种细致琐碎的家长里短。这样的经历成为她进行创作的基本素材,题材虽小,却洞悉了英国社会独特的经济、阶级和人际关系。
当时,不论是贵族还是中产阶级都比任何时候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经济能力的重要性。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根深蒂固的长子继承制传统(primogeniture),即只有家中的长子才有权继承家族中所有的财产,而其他子女则分文不得。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分不到财产的子女不得不另谋生路,这样就产生两种后果:除了大儿子以外的男子必须自食其力养活未来的家庭,他们有的寻求赞助人谋求工作,如柯林斯先生,抑或是投身军旅生活,如韦翰先生;女性则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由于女性角色在当时受到强烈的局限性,体面家庭的女子几乎不能通过工作来改变命运,她们因此转而寻求婚姻的庇护。这样的两种情境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奥斯汀所刻画的小儿子们,要么像柯林斯先生一样,以一种扭曲的姿态阿谀逢迎,循着上层社会的阶梯向上爬;要么像韦翰一样,用英俊的外表来掩藏自己的谎言,用坑蒙拐骗谋取钱财。金钱对无继承权的男性们的控制力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奥斯汀担心人们对金钱的盲目崇拜会战胜道德的良知,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奥斯汀塑造这样两种形象无疑是要告诫人们:切勿在对金钱的追求中迷失自我,而应当重塑理性与道德正确的方向。
与此同时,女性则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当时,女性的职业范围极其有限,多是女仆和女工这些被贵族和中产阶级女性认为不体面的下层妇女职业。虽然有少数女性像奥斯汀一样通过写作维持生计,但她们时时面临着来自出版商的压榨和男性社会的冷落,因此,写作对于大多数有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女性来说,更多的是自我满足和欣赏的需要,很难作为谋生的长久之计。她们被迫或自愿局限于家庭,想方设法通过一场有利可图的婚姻为未来寻求保障。
在当时,婚姻几乎不可以解除。英国议会法律规定,上层社会可以离婚,丈夫可以休不忠的妻子,而妻子无权提出与不忠或暴戾的丈夫离婚。然而,对于不能从事任何职业自谋生路的女子来说,“危险的婚姻也被视为比独身好”。从而,绝大多数女人选择了为生活、为钱、为财产而结婚。[2]实际的情形是,中产阶级未婚女源于:7彩论文网毕业设计论文致谢www.7ctime.com
子总是成为婚姻市场昂贵的滞销品。考虑金钱和门第,她们不会嫁给下层男子,而同阶层未婚男子面临着经济压力,除了长子,都得自谋生路,经过漫长个人奋斗获得稳定经济来源后,才娶妻生子,而这时往往年过而立。[3]
女性可以进入初级学校学习,但这种教育更多旨在培养多才多艺、蕙质兰心、温柔贤惠的女儿、妻子和母亲,而不是培养自食其力的工作者。女性的修养还来自阅读当时广泛使用的行为书籍(conduct books),这些书籍大多由神职人员编写,通过道德的教条约束并教导女性。这些书籍灌输诸如礼貌、良善、谦逊、忠诚等美德,帮助女性扮演其固定的社会角色。大学只对贵族和中产阶级的男性开放,女性只能通过家庭教师和私立学校获得有限的教育。[4]因此,有身份的女性仅靠自己很难维持生活,而美好的婚姻又可遇不可求,一些中产阶级妇女的婚姻因此被耽搁,而奥斯汀便是其中之一。奥斯汀对爱情和婚姻曾抱有轰轰烈烈的幻想,但深深体会到现实残酷的境况,她用冷静和清醒的笔触细细描绘着生活的平凡与琐碎。司各特曾经这样说:“又读了一遍,我读奥斯汀小姐的杰作《傲慢与偏见》至少已是第三遍,这位年轻女士有描写普通人物的情感,性格及错综复杂的生活的天赋,对我来说,她的天赋是我所知最出色的。我虽然能写出几个优美的句子,但却没有她那种细腻的风格——把普通的人和事描写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5]
《傲慢与偏见》的内容读起来全是世俗百态,却处处充满了道德关怀,这种道德关怀便呈现在对人物教养和社会礼节的描述之中。“教养”(manners)和“礼仪”(propriety)两个词出现频率之高,足以说明教养和礼仪在摄政时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在奥斯汀思想中的崇高地位。以下便是对这两个词语在全文中特殊意义的分析。
三、教养(manners论文导读:eyJ,Graff.theLegaciesofLiteracy[M].BloomingtonandIndianapolis:IndianaUniversityPress,1987:320.[4]JanetTodd.JaneAusteninContext[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5:304.[5]凯伦·乔伊·富勒.简·奥斯汀书友会[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249.[6]夏侯富生.《傲慢与偏见》中的礼貌言语行为与交际
)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致谢范文www.7ctime.com
同时,书中还涉及女性何时涉足社交圈的问题。班纳特家的五个女儿,无论年龄大小和婚否,都已经进入了社交场合。咖苔琳夫人得知此事时颇为震惊,认为这是极其不成体统的行为。她认为,按照社会传统,妹妹必须在姐姐出嫁之后才能外出在社交场合抛头露面。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摘要怎么写www.7ctime.com
对此,伊丽莎白反驳道:“要是因为姐姐无法早嫁,或者是不想嫁,做妹妹的就不能有社交和娱乐,那实在太苦了她们。最大的和最小的同样有享受青春的权力。怎么能为了这样的缘由,就叫她们死守在家里!”[12]
另外,关于女性外出陪护的社会传统也有具体的规范。一位未婚的年轻女性是不能在无人陪护的情况下独自旅行的,或者由一名非家庭成员的男性作为陪护也是极为不妥当的。[13]这作为一种默认的社会习俗,在《傲慢与偏见》中也被伊丽莎白打破。她顾不上考虑是否得体的问题,坚持只身穿越荒郊野外前去尼日斐探望生病的姐姐吉英。对此,彬格莱小姐表现得傲慢又鄙夷,她试图以“无聊透顶”来诋毁伊丽莎白的形象:“头发弄得那么蓬乱,那么邋遢!”[14]一连串感叹句足以表现她的惊诧与嫌恶,并满心以为彬格莱和达西会附和她的意见,然而两位绅士的反应让她大失所望,彬格莱先生认为这是伊丽莎白对姐姐急切的关心之情,而达西先生则表示伊丽莎白美丽的眼睛在经过长途步行之后显得更加明亮动人。简·奥斯汀借上层绅士之口,流露出对伊丽莎白独立精神的赞赏,而是否得体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对于礼仪规范合理性的判断固然重要,但约定俗成的礼节和习惯不是判断社会行为正确与否的唯一尺度,应当追求其目的是否发自于内心的良善和理性。不难发现,很多此类的得体性标准都关注于女性的行为标准,因此,女性的行为受到更多的限制与约束。上层社会的女性往往热衷于追求完美的言行标准,渐渐失去自己的性情,优越感促使她们端起架子,摆出傲慢的姿态。因此,奥斯汀通过伊丽莎白这个极具性格的中产阶级女性来表明自己对于社会礼仪标准的独特认识。
可以说,奥斯汀真正反感的是过于仪式化的行为与矫揉造作的礼貌,她无时无刻不在嘲弄和讽刺这样的人物,并使他们让人发笑,或是受到惩罚。前文提到的柯林斯先生便是这样的典型代表。另外,奥斯汀也提醒我们,良好的出身和教育并不代表拥有良好的教养,他们其中的很多人惺惺作态,缺乏应有的真诚和开朗:备受柯林斯一家敬畏的咖苔琳夫人是个无比傲慢和强势的女人,她口口声声强调自己拥有的高贵出身和品位,却时时表露出粗鲁的言行。就连达西先生,这个作者着力打造的黄金单身汉,给人的印象也仅仅差强人意。他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但缺乏亲和力,显得过于保守和挑剔,这在社交场合中是令人厌恶的。彬格莱小姐自恃出身高贵便自命不凡,费尽心思想要讨好达西却落得两手空空。
奥斯汀相信良好的教养来自于内心的善良,而非地位的高贵,因此她的讥讽与嘲弄并非空穴来风。她并没有无止境地说教,而是摆出现实,让读者看得更加真切。理智的父母的悉心教导,加上充分的教育,内心善良的人便会拥有良好的教养,而高贵的出身和地位并不一定能培养出真正有教养的人。当我们看到伊丽莎白这位中产阶级绅士的女儿,在良好的教育和自身修养之下,以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独特的魅力赢得人们的欣赏,我们仿佛看到简·奥斯汀的身影。这样一位同样拥有敏锐思维和幽默风格的中产阶级女性,用她清丽端庄的文笔娓娓道来,回味无穷。
五、结语
两百多年前,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通过《傲慢与偏见》这部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小说,还原了英国摄政时代的社会风情,尤其是中产阶级的社会生活。她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性格各异,言行举止和个人素养也各有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使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良好的素养并非来自于家庭背景,而是植根于教育和品德。简·奥斯汀对教养及礼仪的强调,其实质在于对当时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道德关怀。摄政时代的金钱崇拜极大地影响了人际关系,尤其是婚姻关系,但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教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它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也是家庭教育、个人素养的综合体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简·奥斯汀作为一位女性作家,更多地注意到社会礼仪对女性自由和发展的限制。她塑造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不同于传统的女性形象,在社会礼节和个人言行中有一些大胆的标新立异之举,但就整体而言,她还是一个处在社会礼仪条框中依靠婚姻来改变命运的女性,未能完全摆脱礼仪和教养的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1]伊扬·瓦特.奥斯丁:批评文选[M],1963:15.
[2]李燕姝.简·奥斯汀的真实故事——评介英国作家迈尔的奥斯汀传记《倔强的心》[A].外国文学,1998.06.
[3]Harvey J,Graff.the Legacies of Literacy[M].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7:320.
[4]Janet Todd.Jane Austen in Context[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304.
[5]凯伦·乔伊·富勒.简·奥斯汀书友会[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249.
[6]夏侯富生.《傲慢与偏见》中的礼貌言语行为与交际世态[A].外语研究,2009.04.
[7]Samuel Johnson.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J.F.and C.Rivington[etc.],178

5.Vol Ⅱ:90.

[8][9][10][12][14]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0,77,26,188,44.
[13]Janet Todd.Jane Austen in Context[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