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英文英文电影《燃情岁月》“后现代”解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450 浏览:147118
论文导读:发生,主张摧毁人们对元话语的信任感。后现代主义反对绝对真理及其“中心”及“主体”地位,主张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和兼容性的文化价值观,摒弃和蔑视压制的文化观和社会结构。然而在美国,白人文化作为主流文化主导美国社会文化,而作为美洲文化根源的印第安文化在白人文化的强权下却被边缘化,最终丧失了其应有的地位。影片
[摘要]美国好莱坞电影《燃情岁月》讲述了一段关于爱情与亲情、社会与自然、与道德、堕落与自赎的故事。本文以“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性、“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特点为研究基础,解读影片中主流文化的“消解”,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电影语言和电影题材的“不确定性”,电影叙事的“不连续性”等后现代主义特征,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影片的内涵,唤醒人们对社会、生命和情感的反思和领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去“中心”性;不确定性;不连续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11JK0301);商洛学院项目(项目编号:W11jyjx105)。
电影《燃情岁月》以美国西部生活为背景,以一位印第安“贤者”倒叙的形式,向观众讲述了一段关于手足与亲情、爱情与背叛、战争与和平、与悲情、原始与文明相互交织的燃情岁月中的传奇故事。 影片通过展示德鲁一家的悲欢离合为观众揭示了美国近半个世纪的社会、政治、经济、民族政策、文化、婚姻、爱情的方方面面,唤起人们对社会、生命和情感的重新思索。整部影片荡气回肠、气势恢宏,堪称“史诗”。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社会20世纪60年代所兴起一种重要的文化哲学思潮,在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乃至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有深远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是起源于现代主义内部的一种逆动,是对传统人文和现代主义纯理性的否定和反叛。虽然“后现代主义”难以界定,但其基本精神和价值模式可以概括为: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非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化。仔细品读《燃情岁月》便可发现其中不乏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显现。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三个特征将作为该影片分析的主要依据。

一、消解“中心”、呼唤“多元”与“平等”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中一切合法性的绝对真理持源于:论文开题报告www.7ctime.com
批判和质疑的态度,认为理性主义的过度“权威化”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生,主张摧毁人们对元话语的信任感。后现代主义反对绝对真理及其“中心”及“主体”地位,主张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和兼容性的文化价值观,摒弃和蔑视压制的文化观和社会结构。然而在美国,白人文化作为主流文化主导美国社会文化,而作为美洲文化根源的印第安文化在白人文化的强权下却被边缘化,最终丧失了其应有的地位。
影片通过对美国白人文化与印第安文化的冲突和矛盾,折射出德鲁一家对白人传统文化 “中心”和“霸权”地位的批判和背离以及对“边缘化”的印第安文化的接纳和尊重。片中德鲁上校厌恶战争,不满政府对印第安人实施的灭绝政策,带着三个儿子来到西部荒原安居而远离文明世界的野蛮,体现了他们对美国白人政治和抵触和决裂。在禁酒令颁布后,一些政府官员仍可以违法卖酒,崔斯坦为生活所迫贩酒,遭到威胁恐吓甚至妻子被害,白人文明中的“公平”受到了质疑,经济、政治主义等现代文明的“毒瘤”显现出来,最后他拿起武器向政府宣战,这表明他对权威的蔑视、对规则的离弃和对白人文明世界的反抗。片中德鲁一家和印第安人和睦相处以及白人崔斯坦和印第安人伊莎贝拉的最终结合不仅寓意着白人文化和印第安文化的融合,也反映了白人文化霸权地位的逐渐消解。本片中,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非中心化”思想有力地改变着西方传统文化观念的“中心化”地位,推动种族文化因素呈“非中心”化发展,从而使原来处于边缘状态的印第安文化在此影片中逐渐从角落中显现出来,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并存与融合的画面。

二、“不确定性”的体现

哈桑根据后现代的内涵,总结了后现代“不确定性”的内涵:后现代主义并不确何事物,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各种不确定性渗透人的行为、思想及解释之中,从而建构人类社会。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为后现代文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后现代文学的最显著特征。[3]后现代作家之父唐纳德·巴塞尔姆声称“我们的歌中之歌是不确定原则”,从而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 “不确定性”推波助澜。[4]15总之,后现代主义文学“放逐了一切具有深度的确定性,走向了不确定的平面”[5]。后现代性的“不确定性”是对一切秩序与构成的消解,也是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所在。在影片中,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一直贯穿其中,形成了对影片强烈的解构。

(一)体裁的不确定

本片兼具爱情片、战争片论文导读:;而苏珊娜因为爱上一个得不到的、不该爱的人,立下诅咒,最终以的方式拯救了灵魂。三、非连续性的电影叙事手法“非连续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特征。电影镜头的非连续性表现在不同镜头的拼贴,拼贴的镜头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在大结局中,影片将不同的画面拼贴在一起交替呈现给观众,在奇特的印
、史诗片、种族片和文艺片多种体裁的特征,超越了单一体裁,实现了多种体裁的有机结合,体裁的边界在本片中逐渐模糊。影片既是对特殊时代背景中父子之情、兄弟之情、爱人之情的探索,也是对人性、、社会、种族和政治等各个方面藏锋不露的抨击。

(二)人物个性的不确定性

主人公崔斯坦既有火一般的野性与豪放不羁,也有水一样的纯朴与简单。自然赋予他狂放的性情,他充满叛逆、追求自由、征服自我;而他的单纯与朴实使得他爱恨分明:他的永远对着伤害家人的人;他毫无顾忌地奔赴战场保护弟弟;他痛打酒店老板,维护印第安智者“一刺”的尊严;他杀死官员,为妻报仇。崔斯坦的狂野和纯朴既像风,没有固定的形状;又像雨,无私无畏地投向大地;更像火,从不顾忌烧伤自己。[6]然而,他刚烈的性格中不乏温柔。在面对亲人和爱人时,他又展示了柔情一面——他敬重父亲、关爱弟弟、深爱苏珊娜、全心全意回归家庭。崔斯坦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狂放的个性使他疯狂地爱上了弟弟的妻子,另一方面在爱情与自赎面前,他选择逃避爱情,忍受煎熬,通过惩罚来洗刷灵魂的罪恶。

(三)人物关系的不确定性

在影片中,三兄弟和苏珊娜纠缠不清的感情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而变化,不确定的人物关系构成了本片又一个后现代主义特征。(1)哥哥与弟媳的关系。苏珊娜最初的爱情是属于单纯、理想主义的塞缪尔,当她第一次见到阿尔弗和崔斯坦时候,他们对她一见钟情,而她却不知不觉爱上了性情豪迈的崔斯坦,但亲情与只能使他们保持哥哥与弟媳的关系,内心的倾慕之情被压制得无法释怀。 (2)恋人的关系。塞缪尔的牺牲最终成全了苏珊娜和崔斯坦,他们又以恋人的关系同居,但最终他还是背负着沉重的哀伤和罪恶感离开了熟悉的土地和所爱的人。(3)丈夫与妻子、弟弟与嫂子的关系。崔斯坦离开了,哥哥阿尔弗迎娶了苏珊娜,过去的记忆似乎快被封存,生活可能就这样按部就班,然而崔斯坦的再次归来,令她悲喜交加,然而为时已晚,她已为,他们只能保持弟嫂关系。爱情的辛酸与无奈带给她的煎熬,使她不堪忍受,最终她剪掉青丝,了结一生。

(四)标题语言隐喻的不确定性

语言是后现代主义最重视的因素,它甚至都上升到了主体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就是语言的不确定性。[4]18作者通过隐喻的语言游戏,让读者走入了语言的迷宫。隐喻的使用使得文字意义的不确定显得尤为突出。电影英文标题为Legends of the Fall,中文翻译分别有“燃情岁月”“秋日传奇”,且各有所长。“燃情岁月”的翻译精炼,荡气回肠,体现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复杂融合,也是主人公狂放性格的写照,他的情感如火一般燃烧,在燃烧之后灰飞烟灭,归于尘土,一种大气便油然而生。“秋日传奇”将主人公的一生比作一个传奇,他生在秋天又死于秋天,影片将很多情节放到秋日里来表述,也是对人类对自己归宿的追问。品读标题不难发现,“fall”一词语带双关,既有秋天的意思,又暗含“堕落”之意。从“fall”的本意来看,“秋天”有悲凉萧条之意,正是主人公孤独一生的写照;秋天,叶落归根,蕴涵着主人公生命的完结;秋天也寓意成熟、大气与洒脱,暗指影片主人公用一生的传奇所谱写的一段燃情岁月。从“fall”的隐喻来看,它意指“堕落”,出自《圣经》中的“the Fall of Man”(人类堕落)。人类的堕落来自于人类的原罪和本罪,基督教道德观认为原罪是人生来就有的始祖犯罪所遗留的洗刷不掉的罪性;而各人今生所犯的罪为本罪。电影中原罪成为本罪的根源。崔斯坦的原罪是他的,他与苏珊娜的结合构成了他的本罪。苏珊娜的原罪是她的贪欲,她对山姆和伊莎贝拉的诅咒构成了她的本罪。崔斯坦和苏珊娜都因为自己所犯的原罪与本罪而备受心灵的折磨,要想真正获得上帝的拯救,他们不仅要自己忏悔,还要用行动来赎罪。于是,崔斯坦选择离家出走,当上海盗,在与大海和风浪的搏斗中洗刷自己灵魂的污浊;而苏珊娜因为爱上一个得不到的、不该爱的人,立下诅咒,最终以的方式拯救了灵魂。

三、非连续性的电影叙事手法

“非连续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特征。电影镜头的非连续性表现在不同镜头的拼贴,拼贴的镜头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在大结局中,影片将不同的画面拼贴在一起交替呈现给观众,在奇特的印第安音乐与节奏分明的鼓声里可以看到论文导读:”及“不连续性”不仅清晰地阐释了影片中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人物性格、关系和电影体裁的复杂与变化,电影语言的模糊与隐喻,以及电影叙事所具有的独特效果和魅力,更使得观众重新对爱情与亲情、社会与自然、与道德、与理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和领悟。王土贵.论后现代主义思维视野下的课堂教学.广
崔斯坦在酒库里与坏人搏斗,伊莎贝尔父亲准备和开战,酋长给小塞缪尔施印第安礼,苏珊娜准备赴宴。随着神秘鼓乐声节奏的逐渐急迫与高亢,观众感到了强烈的焦虑和不安,直到风暴的来临——酒贩被除,被杀,苏珊娜。影片这组拼贴镜头与音效的组合效果传递给观众深层的信息:正义终于战胜邪恶,罪恶感最终得以释怀。
四、结语
后现代主义的“消解”“不确定性”及“不连续性”不仅清晰地阐释了影片中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人物性格、关系和电影体裁的复杂与变化,电影语言的模糊与隐喻,以及电影叙事所具有的独特效果和魅力,更使得观众重新对爱情与亲情、社会与自然、与道德、与理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和领悟。
[参考文献]
王土贵.论后现代主义思维视野下的课堂教学[J].广东科技,2010(14).
Hassan Ihab.Plurali in Postmodern Perspective[A].Matei Calinescu,Douwe Fokkema (eds).Exploring Post Modernis摘自:学术论文格式模板www.7ctime.com
m[C].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0:17-40.
[3] Hu Quan Sheng.Selected Readings in 20th–Century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Postmoderni[M].Shanghai: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2003.
[4] 刘象愚.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 陈世丹.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之存在[J].外国文学,2005(04).
[6] 张影.《秋日传奇》中的西部文学因素[J].电影文学,2011(15).
[作者简介] 马琰(1979—),女,山东蓬莱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商洛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影视欣赏、外语教学。